静看丝瓜生长□田裕娇
和谐相处□翟焕远
瓜与豆的选择□周蓬桦
为甜美的结果添一段温馨回忆□圣光
田裕娇,市文学创作室副主任,《齐风》杂志执行主编,青年散文家。
读着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自然地联想到老家那半院子丝瓜。
清明前后,母亲都要在院子里种上几棵丝瓜。选几颗去年留下的实诚的种子,找一个花盆种上,再蒙上保温的透明薄膜,静等它发芽。一次,刚看到母亲把丝瓜种上,不过三天盆子里就发了芽,纤细的白茎上挺着两片绿叶,都快顶到薄膜了。我喊母亲来看,问她要不要把阻碍新芽生长的薄膜拆掉,母亲一看,“这哪是丝瓜苗,是草!”那更要揭开薄膜除草了,影响了丝瓜发芽怎么办?母亲说,不会,草长不大,丝瓜命硬着呢。我想象着,埋在土里的那颗黑色的种子,就像一只土鳖虫,正在拼命地向上拱土。
丝瓜苗移植到小菜园里,不几天的功夫它就开始抽丝爬蔓,顺着父亲提前扎好的架子攀援。丝瓜藤一副见招拆招的架势,遇到苦瓜缠苦瓜,遇到肉豆缠肉豆,爬满了架子,爬屋顶,什么也阻碍不了它的生长。初夏丝瓜开花的时候,是院子的节日,蜜蜂的节日,也是我们饱眼福的乐事。黄艳的花朵从密密匝匝的叶子里伸出来,像向日葵一样直对着太阳,微风带走花粉,还有蜜蜂嗡嗡地伴奏,好不热闹。
丝瓜前期开的花多是不结瓜的谎花,有时母亲会摘几枝插到客厅里的文竹上。我常笑母亲,把“文”竹带“俗”了,心里却感动于劳碌的母亲还有摘几朵花来赏的闲情逸致。吃罢晚饭,一家人也凑在瓜藤下,听不到花开,却能听到父亲的声音,听他劳作了一天后不言不语的呼吸。这是每次回老家,我最觉得幸福的时刻。
花落了,瓜就长开了。丝瓜架上的瓜似乎总也摘不完,今天两三根,明天三五根。汤着吃、炒着吃都吃腻了,母亲开始在瓜藤下踌躇,这几个是摘还是不摘呢,摘了也吃不完,送哪家呢?还是数,已经不是为了摘瓜,只是边数边感叹,这丝瓜怎么这么能结?!
从去年开始,丝瓜给我们提供新产品了。有一回,我瞅着满院子的丝瓜说,丝瓜还美容呢,保湿效果很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下次再回家时,母亲神神秘秘得取出一瓶水,让我带回去抹脸。我愕然,是榨汁吗?但水澄清,没有杂质。母亲说,是父亲想的方法,割断一条丝瓜藤,用瓶子接住断口处一滴一滴流下的汁液。这200毫升要接多长时间啊!后来,父亲还让母亲打电话问我用了没有,说是放心用,他们已经试验了,不会过敏。
萧瑟的冬天又来了,叶子落尽,留在架子上的几个丝瓜早就晾干了水分,轻飘飘地在冷风里摇摆,像一副大写意画。偶尔,母亲会摘下一个,去除牛皮纸一样的瓜皮,抠出黑色的瓜子留着明年备用,瓜络结实的像麻线,她觉得,任何刷碗用具都比不上丝瓜络。
小菜园的面积有限,父亲母亲有时会为种什么争执几句,种丝瓜却是两人的共识,每年清明时节都不会忘了。感谢我的父亲、母亲,不管生活怎么变迁,他们从没有丧失农民的勤劳;他们不懂得美学,却会欣赏自然中的美;他们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却知道不能人为地阻碍丝瓜藤的生长,并把这些宝贵的经验传递给了我。高考十年之际,写跑题作文一则,献给我的父亲母亲。
翟焕远,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淄博政法》杂志责任编辑。已出版长篇小说《无冕之王》、《舆论监督》,散文集《淄河上的老屋》、《牵挂》等。
周蓬桦,著名作家、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化作家协会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第十一届高研班学员。已出版散文诗集《月光下的马》等2部,散文集《干草垛》、《告别坏心情》、《风吹树响》、《心灵书》4部,长篇小说《野草莓》,中短篇小说集《遥远》等。在海内外发表作品300余万字。获中华铁人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
圣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化文联委员,一级作家。著有散文集《一夜涛声》、《我在你眼中》、《本命年》、《野山听雨》等。
瓜与豆的故事虽短,却引发了我许多联想,我的第一反应是想到一则流传于微信“朋友圈”的段子:一棵树在木匠眼里,是家具;在艺术家眼里,是风景;在农民眼里,是辛劳;在麻雀的眼里,是家园……其实,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屁股决定思维的,因为身份的不同,人生经验的不同,观察视角的不同,追求的目的不同,方使得父亲与孩子的选择出现了南辕北辙的分野:孩子是天真可爱的,凡事非要分出个一清二白,他眼中的世界瓜是瓜,豆是豆,是两种菜蔬果实,外表不同味道也不同,否则怎么一个叫瓜一个叫豆?同时,孩子是缺乏种植经验的,尚不懂得“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的高深道理,一派可爱童趣跃然纸上。而父亲是个有着丰富种菜经验的老牌瓜农,他知道事物的来龙去脉,比如尊重蔬菜作物的自然生长,莫管过程如何,只要最终看到收成即可,这有点“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的意思,等猫们抓住了老鼠,再分老鼠的雌雄,反正它们成了手中猎物。较之孩子,父亲是城府老道的,江湖段位颇高,多年来他种植的蔬菜很少有歉收的情况。他是胜利者,失败的帽子永远扣不到他头上。但是,若换个角度,他又是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他的眼睛盯着物质,有点缺乏趣味和审美,是个比较不好玩的刻板的父亲。
当然,如果放到现实中类推,我极有可能是概念中的父亲而非那个孩子。不为别的,是我世故不堪的人生经验已经抵达至此。如果偏要花大把的时间去掰扯瓜与豆的藤蔓问题,是倒逼自己去做一回傻事——虽也憨态可掬,却顾忌遭受天下人耻笑而宁肯放弃一次返老还童之旅。
但是,且慢!若让我的实用主义思维停止于此,我却不大甘心。
在这里,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尊重人生的每一项选择。既然依照成人世界的苛刻规则,我们要丝瓜藤与肉豆须纠缠在一起自然生长,要它们享受同等的阳光与雨水为人类好好地结出果实,无私奉献;又为什么不能尊重一下孩子们的自然成长需求呢?他们好累。比如当下,某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的扭曲心理,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一夜间变成超人搞定宇宙,社会与学校也大肆向孩子们施加学习压力,剥夺了他们在这个年龄段该享的纯真与快乐,让这“圈养”与“早熟”的一代早早地染上铜臭之气,崇拜金钱,滋生物欲,将来战胜对手,成名成家。若是人人争做土豪老板,那么世界上普通平凡的劳动份额,又有谁个来承担呢。
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就好比我们在街上看到五颜六色的衣服时,感觉上是养眼且舒畅的。
那年,我高中毕业了。当时,作为一个小镇上“吃市民”的青年,我对未来没有更多的选择,似乎只有一条路:上山下乡。于是,在经历了一番踟蹰之后,就在今天的高中毕业生即将走进高考考场的日子,40年前的“红五月”,我怀揣《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证》,踏上一条山村小路,开始了自己独立的人生……
若干年后,我看着床上熟睡的孙儿辰辰,回想起当年的“选择”和后来的结果,不由又想起我喜欢的那句话:一切都是一个过程。
是的,对于结果和过程的不同认知,历来是一个“鸡与蛋”的论辩。往往,成年人更认为结果重于过程,而年轻人则常常更加注重过程中的经历与忧乐。当年我下乡时,外婆和母亲忧心忡忡:这一辈子就成了一个农民?年少幼稚的我则想:当一个农民又有什么不好?那两年,我和乡亲们一起春天挑水抗旱,夏天播种锄草,秋天扬场垛垛,冬天挥舞镐头修“大寨田”……我学会了许多农活,也学会了像农人那样面对黄土地,深怀一份敬畏与感激,这让我在后来的许多岁月中,知道了如何面对挫折,面对挑战和收获。当一些人为自己选择的结果而懊恼或者沮丧时,我为自己能够有那样一个过程而欣慰,因为,它为我生命的结果平添了一段温馨记忆,使我的生命更加丰富、更加睿智。其实,人的一生本质上不是追求结果的。对于生命体,所有的结果都一样。但是,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过程却丰富多彩,正是这个过程成就了生活。如果只把眼睛盯在结果上,那么,人生或许痛苦大于欢乐,交缠多于美好。我们常常把自己的心血花费在许多“大事”“要事”上,时时感觉到巨大的压力与无助,其原因就在于我们过于单纯追求结果的美好,忽略了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美好与和谐。结果,往往失去了自己满意的过程,亦未求得圆满的结果。人的悲哀盖出于此。
从哲学意义上说,事物的过程与结果其实是同一个东西,过程就是结果,结果就是过程:过程静止下来是结果,结果运动起来是过程。两者仅仅是从两个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的结论。我们却常常忘记这一点。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有人家在庭院中种了丝瓜和肉豆,藤须纠缠在一起,孩子想分辨两者的不同,把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了好笑:“种它们是挑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说实话,我深深地被那个孩子感动。他其实何尝不知道瓜和豆的结果,但是,他更希望知道瓜和豆成长的过程,知道它们成长的异同,享受它们变化中的乐趣。这是人生中十分难得的一种纯真与感受,抑或是许多成年人无法理解的一种品格。大人们常常忘记了世上没有无过程的结果。我们需要累累硕果的收获,同样需要枝繁叶茂和鲜花盛开的美丽。甚至有时候,只开花不结果同样是一种收获、一种结果。
把一切都看作一个过程,其实就是把一份美好酝酿在自己的心里,心便能够更加平和与安宁。青藤绿叶,花开瓜落,享受了过程,结果何尝不更加精彩?
今年高考作文题,给我第一印象就是很接地气。
民间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很小的时候,父母在我们耳边反复叮咛,以后也不只一次唠叨,只可惜那时候,对这句话的含义和理解不够深刻,只是牢记在心中而已。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历来讲究人与植物之间,植物与植物之间,和谐相处。人有人的胸怀,植物当然也有植物的情怀。
情怀是平实的风度,是高扬的精神气象,也是一种人情世态秉持的尺度。她不轻浮,不急躁,不自恋,不乖戾,不虚伪。书写情感,励志抒怀,实际上是对大地的书写,对民生的关注。与大地和大众精神相通,气息相求。
时间会改变一切,当我们真正感到乘坐在时间的列车上,行走人生之路的时候,就会猛得发现,原来苦苦追寻的那份情感已经开始远去,深埋在心中的那份执著,也在岁月的流逝中慢慢烟消云散。再度回首时,才发现,从前的步子是多么的不坚实!总有一种利剑刺心的感觉,很痛。
人都有上进心,同样植物也是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丝瓜藤,肉豆须,一时可能分不清,但它们却能相互依存,和谐相处。上进心是我们要求进步,不甘落后的心理意愿,是我们勇于开拓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使我们坚持理想追求作为的思想信念,引领我们不断谋求发展的精神导向和动力源泉,从而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心理品质,也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古今中外的成功者,无一例外都有强烈的上进心,从爱迪生到贝多芬,从东方到西方,都是如此。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不要问你的国家能够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可以为国家做些什么。”上进心,是不满足现状,勇于进取之心,它要求我们不断的超越自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只有不断地进取,不断的超越自我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才有藐视一切困难的气魄。
正如高尔基所说:“一个人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越快,对社会越有益。我们确信这是一个真理。”时间是个无形的机器,从每个人身上轧过之后一无所有,而到最后,每个人剩下的只有回忆。我们很多时候都在命运的重压下苟活,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不能和命运抗争,不能违背命运······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须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之善念。只有负责才能自责,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才能一天天亮起来绿起来美起来。应相信这样一个道理,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和谐相处的将是我们人类自己。
新闻推荐
你送祝福,我送平安 ——平安人寿成立27周年淄博中心支公司现场活动纪实
...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