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临淄区金岭回族镇的街头巷尾、企业单位活跃着一批批佩戴红领巾的小学生,他们摇身一变,成了企业职工、派出所民警、民间手艺人……用自己的身心体验着社会的脉搏,把课堂从教室搬到了社会的各方各面。这正是金岭回族镇中心小学构建社会实践教育体系所带来的创新举措。
在长期的教育工作实践中,学校敏锐地发现只有将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掘并有机结合,才会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教育氛围,才能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到学校发展中来。经过充分的走访调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学校将金岭回族镇文化宫、金岭清真寺、淄博市梦龙陶艺馆、金岭回族镇苗圃培植中心、临淄区金井口纯净水公司、黑铁山烈士陵园等单位确立为实践基地。这才有了文章开始时的一幕。
自此,金岭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不再单单满足于校园内的课堂学习,而是盼望着每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在临淄区学生实践基地,孩子们或攀爬或跳跃,进行各种户外拓展训练。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情感,磨练自己的意志;在金岭清真寺,孩子们听清真寺阿訇讲解伊斯兰教文化、回族的历史及习俗,加强了回汉同学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在金岭回族镇文化宫,学生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或是学习书画,或是畅谈人生,定期进行文艺汇报演出。在梦龙陶艺馆,孩子们和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丁忠海先生一起创作,听丁爷爷讲述黑陶的制作流程以及陶艺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在苗圃培植中心,孩子们亲手种下苗木,了解不同的树木外形,判断不同的树木种类,增强了保护树木、爱护地球的理念;在临淄区金井口纯净水公司,孩子们深入车间,观看饮用水地取水、过滤、消毒、灌装过程,了解了饮用水的制作过程……
除了开拓广阔的社会教育资源,金岭中心小学更是创造性地将“社会实践”重新定义为“一个中心——两个主题——三个维度”的教育模式:即以“创新教育”为中心,以“养成教育”和“传统教育”为主题,以“学校、家庭、社会”为维度,全面、立体实施创新教育项目。
在校内,学生被“创新”与“实践”的氛围紧密包围,头脑中不断生发出智慧的火花。在学校的3D打印工作室,孩子们用鼠标绘制着自己创想的未来蓝图,用快速成型技术把这些梦想变成现实,让未来触手可及。在学校食堂,孩子们也不再是旁观者与享受者,更变成实践者、创造者,亲眼目睹食品的制作过程,亲身投入到传统民族食品的制作中,让勤俭节约的美德变得亲手可触,充满现实的温度,让民族文化传统变成一道道美食;国庆节学校还组织家庭爱国行动,挂起一面国旗,唱起一首爱国歌曲;中秋节庆团圆,关注一次留守儿童,诉说家庭的血脉亲情;重阳节动起手来,给老人洗一次脚,说一次贴心话。这一系列富有现实意义的家庭实践,让教育不再止步于校门。
2015年以来,金岭中心小学在临淄区教育局的指导下,进一步拓宽教育途径,确定出“构建社会实践教育体系,打造民族特色品牌”系列创新教育项目。以学校特有的民族文化教育环境及民族地区为基础教育土壤,以民族文化理念为重要指引,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民族精神、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通过这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学习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学校三维一体的社会实践教育体系,塑造出一批批富有创新实践精神的新时代接班人,也创造出金岭教育特色独具的民族品牌。
(作者单位:临淄区金岭回族镇中心小学)
新闻推荐
市民采暖多元化 电采暖成为集中供热最佳“替补” □本报记者张文
...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