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程校长,亲爱的老师们:
在完成3年高中学业、即将回到家乡之际,我们5个藏族同学向母校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一所不同民族的学校里生活、学习,虽然有很多困难,比如想念父母家人,但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关心帮助下,我们一次次战胜了困难,在痛苦中学会了自立,在艰难中学会了自强……此时此刻,我们想说:无论以后奔赴何方,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第二故乡——淄博实验中学。
……
这是一封用藏汉两种文字写就的书信,字里行间饱蘸深情,感恩之心跃然纸上!
这封书信,薄薄2页,却重如千钧。因为,它承载了淄博实验中学5届、25名藏族毕业生和34名藏族在读生的共同心语:
这里,爱的光芒最闪亮!
“不断发现更好的自己”
西藏生“牵手”淄博实验,始于2003年。
那年秋天,作为山东省示范性高中,淄博实验中学承担西藏少数民族学生培养任务,招收了5名内地西藏生。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西藏生来自不同地区初中学校,所学知识广度、深度极不均衡,淄博实验中学确立了“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即将藏族学生编为几个小组,安排在不同班中。这样既便于藏族同学之间的沟通,又利于汉藏同学之间的帮扶。
高一期间,西藏生的平均成绩与当地学生相差悬殊。为让西藏生赶上教学进度、适应学习节奏,学校打出一套“组合拳”:
一是开展学法交流。不仅有藏族学生内部的学法交流,还有班内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法交流。二是成立互助小组。在每个小组内,数名汉族同学帮助一名藏族同学,建立“多对一”的帮扶关系。三是实施弱科辅导。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专门为西藏生讲解基础知识、进行专题训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四是激发成长动力。定期举办励志教育讲座,使西藏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确定高中学习目标,最终实现成人成材。
“黾勉从事”,成效几何?
也许,西藏生米玛片多的成长个案,就是对此疑问的最佳诠释。
“高一第一次月考,我是班级倒数第9名!”201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米玛片多,在给母校的信中说,“谢谢各科老师的鼓励和指导,让我不断发现更好的自己。尤其进入高三,就在我为英语成绩停滞不前而苦恼时,老师经常给我讲解学习方法,告诉我怎样快速提高成绩。经过努力,我实现了更好的自己,没有辜负老师们的辛劳和期望。”
“老师真好,又要陪学生打针”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淄博实验中学对西藏生的爱,可谓无以复加。
2013年秋季新学期,梅砚君老师担任高一(11)班班主任。“与以往不同的是,班里一下子添了5名藏族学生。”梅老师回想,“这一级学校招收了19名西藏生,分在4个班里,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深感担子沉重。”
高一寒假结束,学生返校。梅老师班里一名叫噶玛央吉的女生乍一到校,就发高烧。顶着沉沉夜色,梅老师带着央吉赶往中心医院。一系列检查后,梅老师陪着央吉输液直到凌晨1点多。第二天,央吉被确诊为肾盂肾炎,医生建议住院。通过与家长沟通,梅老师为央吉办理住院手续;而家长从西藏赶来时,已是孩子生病后的第4天深夜了。
在央吉家长未到淄博的几天里,梅老师就学校、医院两头跑,既要上好课,又去做陪护,“连我的孩子都以为妈妈去外地学习了”。在此期间,一位毕业生回母校看望梅老师,恰值她拔腿要往医院跑。“老师真好,又要陪学生打针!”这位毕业生由衷叹服。
像梅研君老师与噶玛央吉的动人故事,在淄博实验中学不胜枚举。比如,蔡双老师时常为藏族学生做水饺、馅饼;樊海英老师每年都带藏族学生到家里过春节;李明富老师自费为藏族学生订阅《南方周末》和《21世纪英语》……凡此种种,诚可谓“兹事体小,可以喻大矣”。
据了解,对于西藏生的教育和管理,学校总是选派责任心强、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承担班主任工作;选派优秀任课教师执教,同时作为西藏生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导师。
“遇到困难,总有援助之手”
“遇到困难,总有援助之手”,这是淄博实验中学留给西藏生平措卓玛的深刻印象。
“初进学校,首先感到的是领导和老师的爱无处不在、无时不在。”2012年,平措卓玛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在她的美好回忆里,淄博实验中学就是一个温馨的家,“宿舍里,床单、被褥干净整洁,全新的生活用品一应俱全;餐厅里,可口的饭菜各式各样,工作人员一直陪伴左右;教室里,老师、同学热情友善,一种暖暖的气氛把我包围了。”
经调查,西藏生大都来自藏族地区,家庭收入普遍较低;而孩子在内地上学,给父母造成了较重的经济负担。2012年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西藏生仁青,就是其中的一个。
“仁青的家庭非常困难,家里兄弟姊妹很多,居住在帐篷里,主要以放牧为生。如果没有学校资助,很难完成学业。”班主任老师樊海英介绍。
为确保西藏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淄博实验中学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全面落实相关配套经费。学校自筹经费,每月为西藏生发放生活补助520元,每学期减免学杂费、教材费、住宿费约1300元;为每名西藏生购买了学生平安保险(每年80元),免费为高一新生发放校服(夏季、秋季)、军训服、住宿用品(总价值约500元)。同时,将每名西藏生纳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每学期享受国家助学金资助750元);节假日,还为西藏生安排郊游、社会实践等活动。
高中3年,淄博实验中学为每名西藏生投入经费3万余元。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据统计,截至2015年,淄博实验中学25名藏族毕业生,有两人考入北京大学,其他同学分别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重点大学。
对此,程德权校长郑重地说:“做好内地西藏生在校学生的培养工作,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贡献。通过3年的高中生活,我们既要让每名西藏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又要实现其知识水平和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而为他们打造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