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考成绩不错的高一新生,入学之后明显感觉不适应。初高中学习方式、方法的不同成为阻碍学生学习进步的一道坎,掣肘着他们高中生活的第一步。这种现象引发了淄博四中教师的思索。
学生“会学”,才能更快更多地“学会”;“知之”不如“善知”,让学生会学习,善学习,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学生才能学得快乐,学得成功,获得持久的学习动力。出于这一认识,淄博四中开始了一次教学方式的新探索。
淄博四中创新推进的“支架式教学”,如今已成为老师们手上的“必备神器”,打开了教育教学的新天地。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老师们一步步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线索,搭建知识支架,让学生们利用支架进入学习情境,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自主探究,直至学习目标达成。
给学生一个
向上攀登的“脚手架”
何为“支架式教学”?淄博四中副校长赵正亮解释说,支架原意为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是盖房时采用的暂时性支持,当楼房建好后就撤掉这种支持。我们在教学中引入的“支架”概念,喻指教与学的关系。知识能力体系被看作一座建筑,学生的“学”是持续、积极建构知识能力体系的过程;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建构,不断发展,直至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在支架式教学设计中,课堂教学以预设、学案、目标、问题、合作、教育信息技术等手段为支架,通过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环节,不间断地引导学生从原有的智力层面提升到更高水平,使教师的“教”成为学生主动思维、搭建知识体系的有力支撑。淄博四中把支架式教学设计作为教育教学中的创新项目,用全新的教学思维寻找教师善教与学生善学的结合点,引领学生从知识积累到提升学习能力再向潜能发挥持续迈进。
为实现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学校把“创新支架式教学”作为学校教师的集体科研课题,制定了详尽可行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整个实施过程分为“准备、研究、实验和推广”四个阶段进行。在课题推进之初,学校做了充分的人员准备,形成了淄博市名师艾志刚、吴笑春、卢玲、郑珂分别领军,40余名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参与的四个研究团队,各个研究团队分别承担了多个子课题的研究。在推进过程中,研究团队不断吸收新入职的高学历教师进入到团队之中,力求让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快速形成良好的教学思维习惯,养成善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理论先行。为使研究团队全面深入地理解“创新支架式教学”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学校教科处编印了《“创新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理论篇》的理论材料,汲取了“认知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理论精华,为研究人员提供与课题有关的丰富的教育理论学习材料。
于是,一轮教学模式的新探索在淄博四中循序渐进地开展起来。
离最近发展区
“近些,再近些”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学生有两个发展水平,第一个是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二个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这两个水平之间的距离称为“最近发展区”,他强调,“教学不应当指望于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指望于他的明天”。
那么“创新支架式教学”就应该搭建合适的平台和桥梁,让学生感知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在这一区域里主动发现问题,释疑解惑,梳理知识,丰富智慧,从而使自身的智能水平达到更高的层阶。带着这样的思考,名师团队的领军者、数学组艾志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三十六计”中的“顺手牵羊”之计,帮助、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并在这个区域里迅速成长。
他运用古语中“微利在所必得”的道理,在学生学完或解答完一个数学问题之后,引导学生对这个数学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分析,得到额外1%的收获。日积月累,1%+1%+1%……最终实现“水滴石穿”的效果,从而使学生从容应对各种数学问题。
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一番“头脑风暴”。新理念与过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历相对照,研究团队的成员真切地认识到,在支架式教学环境下,课堂教学过程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在各种“教学支架”帮助下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的本质特征是为学生的“学”搭建优质“支架”和提供“技术指导”。
“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是在年轻的语文教师王珊珊实施支架式教学法后学生们得到的一种体验和喜悦。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支架,通过观察、分析、评价,以已知求未知,以必备的知识技能为支点搭建新的“学习支架”。
在《再别康桥》的诗歌教学中,她用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从原型、意象、情感等角度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在她的引导下,在了解了“知人论世”“言为心声”“言简意丰”等解读诗歌文本的基本方法后,学生们开始对学习内容进行合理的建构,尝试着从文字中寻找情感线索,由语意理解到审美体验,从形象感知到情绪把握,最终完成了现代诗歌鉴赏技能的内化过程。
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成功达到新的学习高度,让他们体会独立思考和探索的魅力,增强接受挑战的信心,这成为支架式教学带给课堂教学的更为显著的价值呈现。
把课堂变成
自主探究的“演武场”
美籍匈牙利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主要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一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这一论断适用于学生,同样适用于教师。
随着“支架式教学”理念和实践的推广,在淄博四中,越来越多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融“教、学、做”为一体,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语言编制支架,诠释课堂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增强。于是,淄博四中的“创新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念研究与实践应用又进入新一轮的循环,学校选取了教师研究论文50余篇,编撰成《“创新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认识篇》、《“创新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实践篇》两部文集,而《“创新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创新篇》也即将面世。新的教学模式开始散发出巨大的教育魅力,课堂成为自主探究的“演武场”,师生在其中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
物理教师宋晓努力在教与学中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她在课堂教学搭建学习支架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通过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达到知识能力的建构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
她把教师的问题引导作为搭建概念支架的根本,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设计序列问题,引导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问题支架层层攀登,在不断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进入情境,解决问题。在“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一课中,她把功、动能、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弹力做功、弹性势能等概念分解,按照由易到难、层层逼近、环环相扣的原则进行问题设计,形成问题连续体。学生在老师有扶有放的指导中,独立探索,逐渐弄清了探究的目的、原理、意义,清楚地了解自己试验探究的任务是否顺利完成,探究过程是否令人满意。
在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淄博四中支架式教学的课堂注重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学习小组内的生生合作,让学生在组内协商、讨论中展开互动,开辟了更宽广的学习交流空间,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思维碰撞。互动生成的学习成果,既鼓舞了学生,也给了教师更多的课堂教学启发,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
让学生成为
知识大厦的建筑师
“上课堂如上战场,”高二年级的同学们这样反映。课堂上,不再是倾听,而是要全力以赴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每个同学就像上足了弦的发条,忙不迭地动手、动脑,不停地联想、对比、分析、归纳以发现规律、探究真知。
还有同学说,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俨然成为老师,不仅为追求发现而学,而且为追求自身发展而学,整个课堂完全处在高速运转的节奏之中,容不得你有半点停歇。智慧碰撞的课堂,就是任由自己驰骋的沙场。
同学们发自肺腑的感悟和体验,成为老师们切身实践和探索支架式教学的最好奖励。对于经过支架式教学训练的学生,老师们普遍反映“会学习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很大提高,对老师的“学习依赖”少了,个体的“学习自觉”和“学习主见”多了,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今,淄博四中不仅将老师们的教学心得集结成《理论篇》《认识篇》,还制定了具体的支架式教学《操作规范》,使新的教学方式更具可操作性,让更多的课堂呈现支架式教学的魅力,让学生依靠自主的力量成为知识大厦的建筑师。
校长刘绍华说,引入并实施支架式教学,是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助力学生成长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改革,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要铺下身子研究规律,学生要全身心投入课堂,师生智慧共融,让每一节课生动活泼,也让我校的教育教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过去,我们强调的是老师给予学生们一个崭新的世界,现在,我们要让学生们自主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新闻推荐
中共淄博市委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征求对市委“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意见王浩主持
...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