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兰
课程是教学之根,课堂是教学之本,教师是教学之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符合学生实际的课程,适应学情的课堂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根本之所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以“同仁”为办学的核心理念,修美于内,坚持走优质特色发展之路,用“同仁”思想润泽师生的生命,用仁爱之心去唤醒生命的成长。
同心润泽仁和有道
沉淀六十年的办学经验,淄博十中确立了“文化传承、民主善治”的治校方略,明确了“以人为本、生命共长”的办学思想,提出了“特色高中、精品初中”的办学目标,以学校主课题研究为载体,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策略,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支撑,以特色教学为突破口,打造学校“同仁教育”品牌。
所谓“同仁”者,“同仁、同人”之意也。一者教育应一视同仁;二者君子和而不同,教育者应尊重差异,使每一位受教者绽放不同的生长姿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三者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各教育主体应同心同德,同心协力,关爱每一个生命的健康成长。我校的“同仁”教育,即是践行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做适合十中学生的教育。
同心耘籽仁育桃李
一、践行“同仁”思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诗经》有云:“或耘或耔。”“耘”者,耕耘之意也;“耔”者,培土之意也。教师的使命是培育人,教师是优质特色学校建设的关键,为此,学校以“同仁”思想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参与学校办学,体现教师主体地位。“同仁”是有共同的目标,有共同追求的人。因此,学校成立了教师自主管理组织——师德与学术委员会,发挥其主体作用,制定学校师德规范,促进教师的道德提升;同时对学校学术领域重要事项提供决策意见。师德与学术委员会的成立,使教师参与到学校民主管理中来,形成了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局面,从而同心协力、共同遵从“同仁”教育理念,践行“民主善治”的治校方略。
加强学科建设,发挥教研组中坚作用。“同仁”是同心同德,和谐相处。学校实行教研组绑定阶梯式考核法,大力加强学科组建设。各学科组以“教师职业素养建设”为抓手,加强学科组教研,提高学科组教师整体的学科能力。学校还积极开展“生”“动”课堂研究,通过邀请市区学科专家指导、教师论坛、名师工作室、教师基本功大赛、新老教师结对、教坛新秀评选等形式,强化学科组教研。如在“优课”活动中,我校高中部和初中部均获2015年淄川区“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秀组织奖。
依托信息技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信息使世界趋向大同,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信息化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便利,我们充分利用学校自主开发的微课程资源库,同时借助云存储平台、大拇指管理平台、自适应系统、敏特资源、景山网校等平台和网络资源,提高了教师使用现代化设备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了校内网络教研,实现了校内外教育资源共享,师生教育教学互动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网上交流实现了常态化。资源共享极大的提升了教学效率,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教改经验,使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学骨干。
立足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同仁”是关爱每一个生命的健康成长。由此,我们确立了适合十中学生学情的“‘生\’‘动\’式教育模式实验研究”集群式课题研究体系,成立了主课题中心组,拟订了学校的行动研究方案,同时根据研究内容分出了4大类28项子课题,并确定了子课题负责人,成立了子课题研究小组,专任教师全员参与。课题研究涵盖了学校全面工作,有效地解决了教科研和学校教育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提高了课题转化率,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了学校优质特色发展。
在研究进程中,学校采取多种方式激励教师们撰写了不同类目的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并开展了教育教学行动研究,其中的研究成果富有前瞻性,与当前教育热点高度契合,能与远程研修、学校教研无缝链接,既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又充分显示了课题研究对教师教育思想和科研素质提升的作用,使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目前我校132名专任教师中,有特级教师2人,青年教师共有1人获“省教学能手”,1人获“市学科带头人”,2人获“市教学能手”,12人获“市骨干教师”,3人获“市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3人获“般阳名师”,5人获“区十佳班主任”,3人获“区十佳青年教师”,9人获“区学科带头人”,22人获“区教学能手”,16人获“区骨干教师”称号。
“同仁”教育思想的确立,提高了教师的团队意识,使教师充分理解了“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只有一个团队才可以走得更远”的道理,教师的职业素养得到了整体提升。
二、信息润泽心灵,仁育桃李春色满园
“大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当今,网络连接起世界各个领域,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在信息化无处不在的今天,对于信息化,我们只有选择怎样用好的问题。我校坚持立足学生实际,以降低教材难度,减少内容总量为原则,以“微课程”为手段,建设学校课程体系,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打造特色课程;依托信息技术,实施“一对一”课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打造特色课堂;多向培养,做强艺体教育,打造艺体特色。优质特色高中建设,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依托微课程建设,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一是建立学校微课程数据资源库。聚沙成塔,积细流成江河。学校发挥集体优势,搭建了2T空间的微课程服务器,制作了5000余个微课,建立了学校微课程数据资源库,构建了微课程学习目录。同时,由教师、学生根据国家教材目录,归纳出重难点问题,按照知识章节制作学科微课;充分利用家校教育平台,积极鼓励家长充分参与,制作家庭教育微课;以班主任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制作德育微课。二是开展微课程教学实验研究。学校制定了微课程使用细则,通过举行“翻转课堂”研磨课,把微课引入课前预习,使学习过程前置,实现课堂“翻转”;鼓励教师将微课纳入到日常教学中去,按微学习需求进行微课设计,凸显主题和要点,形成精炼的微主题及知识内容,使学生仅需短暂的学习时间即可完成每个微学习过程,并能易于消化吸收且深入理解、掌握知识。三是构建微课程科研体系。我们总结经验,提炼提升,将微课程体系研究规划为科研课题,先后申报了《普通高中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普通高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课堂教学研究》等课题,并获批为“淄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重点课题”及“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攻关课题子课题”,构建起了科学严谨的研究体系。学校也被命名为“山东省翻转课堂与微课程开发实验基地”。我们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探索利用网络平台整合课程资源的方式,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正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教育思想的体现。
依托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为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互动探究构建了良好环境。学校在进行“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实验中,加强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研究,积极探索构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通过对比研究,优化行动方案,既为全面开展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积累实践经验,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的主动性。学校还先后组织了“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示范课和达标课活动。通过集体备课,汇集学科教师智慧,编写制作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公共教案、课件及导学案,制作成电子学科课程资源库,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切实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学校组织骨干教师赴昌乐一中参观学习翻转课堂教学经验,赴淄博一中学习信息化课堂建设经验,推动了课堂教学方式的深度变革,让课堂由平面变成立体,让知识讲授变得有声有色,让我们的课堂绽放出了不一样的色彩,打造出了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高效课堂,也使我们找到了一条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优质高效之路。
多向培养,做强艺体特色。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兴趣点,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使之有目标感、归属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成就学生自信的人生。高一原则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一项文体活动,以此涵养学生的心灵;高二实行分层分专业走班教学;高三抓好毕业班艺术高考及文化课辅导。学校加强艺体专业训练和教学管理。目前学校有14个专业,学生在艺体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意志,涵养了心灵,儒雅了性格,丰富了学生生命的色彩。
我校是首批“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多年来,学校排球队代表淄博市及省参加各级比赛,共获得省冠军26次,全国比赛前六名9次。去年我校男子排球队代表淄博市在山东省第23届运动会中获得甲组冠军,实现了淄博市建国以来的历史性突破,学校也因此荣获淄博市政府“集体二等功”。
信息润泽心灵,辛勤的耕耘换来丰硕的成果,在市第一届、第二届微课大赛中,我校连续两次获得“全市微课程资源建设突出贡献奖”。近几年高考,我校本科录取人数连创新高,录取率连年提升,自去年以来已突破百人。“同仁”思想在我校生根发芽,同心耘籽,仁育桃李,生命共长,终使春色满园。
同心追梦仁爱花开
学校因愿景而不同,“同仁教育”的共同追求让我们和衷共济,一路前行。我们将打造“同仁”教育共同体,深化主课题研究,普及一对一信息化课堂教学,用仁爱之心催开教育之花,让生命在“同仁教育”的沃土上更加幸福地成长。
一、打造共同体,催开“同仁教育”之花
新的发展周期内,学校将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同心协力,围绕“同仁教育”的主题构想,创建“同仁学社”,开办“同仁讲堂”,凝聚各教育主体的力量,吸引教师、家长、学生、校友、社会名流广泛参与其中,形成教育共同体,使教师、家长、学生在参与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享受成长带来的喜悦。
二、主课题引领,实现“同仁教育”理想
学校将升级主课题,围绕“同仁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幸福成长、信息化支撑下的自主高效课堂研究、家长学校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使其引领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落实“同仁教育”思想,同心追梦,共育桃李。
三、数字化支撑,打造自主高效课堂
在“互联网+”时代,学校将进行以学生自带设备为主的一对一信息化教学、微课程使用为主导的翻转课堂改革,在微课使用、课前补偿、学情反馈、课堂设计等各环节进行具体的探索,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成为学习的主角,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指数,成就适合十中学生的自主高效课堂。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2016年,学校将迎来建校六十周年,六十年文化积淀,凝成十中人的教育信仰。教育无痕,真水无香。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努力践行“同仁”教育思想,打造“同仁教育”品牌,努力谱写淄博十中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为淄博十中校长)
编者按:近日,全市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工作会议在淄博六中召开。会议表彰了全市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工作中先进单位,淄博十中获此殊荣,校长李玉兰代表学校作了典型经验介绍。近年来,淄博十中沉淀六十年的办学经验,确立了“文化传承、民主善治”的治校方略,明确了“以人为本、生命共长”的办学思想,提出了“特色高中、精品初中”的办学目标,以学校主课题研究为载体,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策略,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支撑,以特色教学为突破口,打造学校“同仁教育”品牌,坚持做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走出了一条优质特色发展之路,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基于此,本报特将李玉兰校长的发言材料整理编发。
新闻推荐
淄博市人大常委会任免名单 (2015年12月17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