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新闻 桓台新闻 高青新闻 沂源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淄博市 > 淄博新闻 > 正文

朴实见精神 平凡写忠诚 ——刘昌法同志工作日志、生活日记选登

来源:淄博日报 2015-12-17 18:15   https://www.yybnet.net/

2012年4月11日晴周三

今天,是我人生之中的又一次重要选择。28年前,警校毕业我自愿报名到桓台工作,成为我踏进社会大门的第一次选择。在我接近知天命之年,面临提前离岗,又做出了人生后半段最重要的一次选择,这或许是我从政生涯的绝唱。快50岁的人没有多少机会了。

上午,办公室正式通知我,市委组织部已经同意单位选派人选方案,确定我作为这次全市选派干部驻村帮包担任“第一书记”的一员。接到通知后,心情久久难以平静,“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心中顿时充满了对新岗位、新工作的渴望,干事创业的激情充溢心间。

就在前天,市委政研室召开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动员会,传达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号召全体机关干部自愿报名,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张承友亲自动员。我想,与其像现在这样无所事事、碌碌无为,不如到农村去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干点实际工作,即使干不了大事,至少也能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做一点实事,不枉多年来党的培育和人民群众的恩泽。

下班后,与爱人进行了商量,征得她同意后找到单位“一把手”汇报了我的想法。张秘书长很是支持,说单位准备筹措专项资金全力支持帮包工作,并就当前农村的有关情况,如何开展农村工作讲了重要意见。这样,这次下派包村工作任务就非我莫属了。

按照市委组织部先培训、再下去的工作部署,下午,我到淄博饭店报到参加全市“第一书记”培训班。晚上,培训班在进行了培训纪律教育后,集体观看了电影《第一书记》。沈浩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我们下派干部的楷模。通过观看此片,发现有三个细节与我的人生经历极其相似。其一,沈浩在干部级别上原地踏步17年,我在正科岗位上徘徊不前也是17年。其二,沈浩是自愿报名,我也是主动请缨。其三,沈浩说要与小岗村共同突围,这几天我也想到突破围城的问题。看来,我与沈浩当时的境况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2012年5月8日多云转阴周二

早起,利用到野外散步的机会,分别走访了在田中干活的6户人家。我感觉,这种走访形式灵活、随意、不拘泥,比坐在家里交谈的效果要好。

上午,与牛主任重点讨论利用扶贫专项资金兴办板栗深加工项目,初步想法是,先与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进行洽谈,牵头兴办加工项目,村里以土地、厂房入股(村委办公室可改造为厂房进行租赁),并利用专项扶贫资金进行重点扶持。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想法。

源源不断的优质泉水,是上小峰村取之不尽的另一宝贵资源。我在想,是否建议村里兴建一处泉水加工厂,生产桶装水向城市居民供水,只要抓住若干个大单位,就不愁销路。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单位的协调优势。扶贫资金是放在板栗深加工上好,还是放在水加工项目上好,我有点举棋不定。

怎么办,既需要思考,更需要广泛讨论和科学论证。

2012年5月14日多云周一

凌晨五点半起床出发,到博山城里已是七点。换乘镇上班车,向池上镇进发。车过源泉镇,快到小峰口时,我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腰间的钥匙,看是否换成了村里的那串。来到基层后,先是有了镇上宿舍的钥匙,后又增加了村里办公室和新家的钥匙,带在一起既沉又不方便使用,所以,我把它们分成两串,村里一串,张店一串,来回互换,使用起来的确方便多了。然而,就在摸到钥匙的一瞬间,电光石火,灵感突现,“两把钥匙”不就代表了机关与基层、城市和农村的两种工作方法、两种工作思路吗?这或许就是我对下派担任“第一书记”工作认识上的一种提升、一种升华。

车到小峰口,我没有下车,而是直接到镇上,先到李书记办公室,对这个阶段的工作情况及下步打算进行了汇报。之后,分别到在镇政府驻地居住的村民家走访。

来到农信社传达室,与正在值班的徐传伟、牛思爱两口子进行了交流。老徐原在村中担任过书记,牛思爱是现在的支部委员,两人都比较健谈。话题中谈的最多的是村“两委”关系的不协调,书记、主任及其他成员之间的不团结。关于村里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思路,谈的较多的是板栗和旅游。

随后,去看望了王玉尧、赵美兰夫妇。老两口都是党员,且都在村中任过职。两位老人看上去很硬朗,从谈话中看出识大体、顾大局,与村里的几位老党员、老干部有很多相似之处。

晚上,主任喊我到曾在村中任职,现在从事苗木种植和经营的牛占志家吃饭。在交谈中,老牛对板栗产业的看法与我很是契合,发展板栗深加工应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对此我充满信心。

2012年6月9日晴周六

回到家中才倍感家的温暖与安谧,饭吃得香甜,觉睡得踏实。

白天一天,除了与爱人到商场为父母买冰箱外,大多时间在家中看书,修改三年帮包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并无多少事情打扰。

关于目标和计划,我明白,对于村里无论是干部还是普通百姓而言,不在于写得多么好、多么远大,而在于干了多少、落实了多少,群众得到了多少实惠。写得好是给上面看的,而做得好、落实得好才是真正地为老百姓造福。古人说得好:口惠而实不至,大祸也。

2012年8月3日阴雨周五

连续几天风热感冒,扁桃体发炎、低烧,全身无力,几乎没有出门。

凌晨开始,下了大雨,白天虽有停歇,但晚间又开始下了,我估计连阴天开始了。对这样的天气必须提高警惕,早作安排。

早饭后,不放心几家老年人的住房,穿上雨衣,趟着雨水,先后查看了徐孟富、高长会、孙牛氏、鞠泰仁、宋元荣家的房屋,有的已经按照上次要求进行了修缮,还是不放心。查看完毕后,到“刮药”的地方看望正在工作的老乡们。

下午,趁不下雨继续走访。

晚上,液化气没有了,到牛主任家吃饭,顺便说起单位领导对帮包工作的想法和意见,重点说了建议村里兴办水厂的事。对此,老牛明确表态同意,答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请有关部门帮助勘测地下水源,鉴定水质,然后召开会议讨论决定。

原来计划是把省级重点贫困村的30万元扶贫资金用到板栗深加工上,但考虑到过去全镇没有一家办好,加之与各家各户打交道的事风险大、麻烦多,最大的担忧是怕让这来之不易的资金打了水漂,那将是犯罪。这样,计划办水厂,水源丰富,水质又好,投资不用很大,利用村委办公室作为厂址,盘活这块资产,风险小,一举数得。关键是将来的市场开拓,可大大发挥单位的优势。只要能争取几个大单位,不赚钱的概率很小。当然,有知名的大企业合作就更好。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三年目标中已经提到着力发展资源型产业。村里最突出的资源就是水、山林、大理石,但后两项已是绝对不可能,那就剩下水了。但愿这个计划能够变为现实,能够为村里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成为山村通向致富之门的光明大道。

2012年8月10日晴周五

上午一上班赶到水利局,办公室徐主任告诉我,我所需要咨询的三件事都归属水资办管理。正好水资办的张军副主任我熟悉,王主任又专门打去了电话。到张主任办公室,事情谈得比较顺利,他答应下周就派人到村里勘定打井的方位。

晚上,在家看电视,观看了女子花游自由自选项目的比赛。俄罗斯队出场后,解说员讲解说道,俄罗斯花游队从1996年开始登上世界花游的舞台后,就一直在引领世界潮流,而不是像其他国家队在跟随潮流。由此,我联想到包村工作,主动干、超前干,与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干,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回想这一阶段的帮包工作,别人还在走访时,我已开始帮助村里办实事,争取物资与项目;别人办实事时,我已着手筹划事关村庄长远发展、持续发展的路子或办法。在总结工作、思考问题和新闻宣传等方面,我也走在了别人的前面,这是否是“引领潮流”,我不敢当,但至少说明,我没有当别人的跟屁虫。

对村里准备实施的水加工项目,我与单位、村里抱有很大希望,这是关系到村集体经济是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举措,必须要广泛论证,多方争取意见,慎重决策,尤其是将来企业的组织架构、经营模式等更是决定企业是否有生命力的先决条件。一定要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打造这个项目。

2013年3月5日晴周二

对三年目标中关于发展旅游业的计划和目标,原寄希望于外来开发商的投资开发,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希望渺茫。对于地处鲁山景区的上小峰村而言,发展乡村旅游也并非天方夜谭。

从花涯峪经枣树峪瀑布、百登涯等景点,直上鲁山峰顶;由志公庙沿大、小柳沟,登石来岭(石人顶),与鲁山景区相连;从牛栏峪,经鲁山林场水库上鲁山主峰。这三条线,经过反复多次实地察看,在我心中日渐成熟,而且,作为徒步旅游,这三条线可以相互贯通,既可以与鲁山景区形成一个大循环,也可以自成一体,形成独立的徒步旅游小循环。

下步重点是,边看边记录,绘成一个成型的草图,为之后的旅游业发展奠定基础。

2013年3月10日晴周日

这两天在家重点考虑了三件事,一是打井,向王主任建议,以继续向市水利局、财政局争取打井项目为名,不再由村里用已争取到的资金打井,以避免资金的浪费和流失;二是关于乡村旅游的路线草图,回到村中后进行再次实地查勘,尽快形成初步的方案;三是关于旅游路线道路路面的建设问题,除花涯峪外,目前基本都是原始的沙石路面,路面坎坷不平,且方向感极差。是否可以发动党员,以“党员志愿服务队”的名义建设,既可以减少开支,更能树立党员的良好形象,让这个工程成为党建工作的一个品牌打出去。

2014年6月17日阴转晴周二

两年的驻村工作生活,让我深深感到,群众感情是思想的漂白粉、心灵的净化剂,越是接近群众,越是没有私心杂念。两年时间相对于人生长河来说虽然短暂,但这两年却奠定了我后半生的身体、心理乃至思想基础。回想过去的那些不可饶恕的过失以至错误,往往恍如隔世,令我不堪回首。

我的头脑中常常冒出一些念头,有的转瞬即逝,有些却萦绕脑际,挥之不去。譬如今天又一次想到的利用自己的后半生,当一名共产党的“布道者”。我常常为这类想法,或者在为村里老百姓服务的过程中自己感动自己。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怎么想,但我想,如果不能感动别人,那就感动自己吧,在心底留一块思想的净土、理想的天空。

前段准备回单位接手的两个调研题目,拖至今天还没有着手,再不搞就不像话了。加之近段时间湿疹复发,瘙痒难耐,也无法住在村里。向李主任汇报后,安排了三天时间到四个区县调研。明天就开始下去。

2014年8月8日晴周五

趁上午走访的机会,去宋元翠家一趟,她正在床上休养。与一个妇女单独相处,甚觉不便,稍坐片刻,放下200元慰问金后告辞。此事,也想通过村干部送来,但又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比如攀比、猜疑之类,只好自己来一趟。

桓台来的一位朋友到鲁山游玩结束后,问我是否随他回去。我在村里除上周五回了一趟张店外,已经半个多月,也应该回家看看了,于是相约一起走。但就在定下走之后,镇上通知开会,也只好请了假。

刚到村不长时间,产生了“两把钥匙”的体会。如果说那时对做好农村工作,解开农村之锁的那把“钥匙”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晰的话,那现在我可以十分肯定地说我找到了,就是“感情”。带着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去对待村里的那些留守老人,把自己深深植根于老百姓之中,你就会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和肯定。正如我在工作体会《服务百姓,勇于担当,做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践行者》中说的:真挚而朴素的百姓情怀,是我们做好农村工作的感情基础和动力之源。很难想象,一个对农村、农民没有丝毫感情的人,能够对农村工作付出心血和汗水。

2014年8月30日阴小雨周六

这几天,除了轮班照顾生病的父亲,就在单位正常上班。已呈报市领导的两个调研报告先后有了结果,其中《对淄博市家庭农场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周连华副书记的批示比较重,他批示:“调研报告翔实深刻,问题和建议具体可行。请在此基础上草拟市委、市政府工作意见报市委、市政府研究。”这样,这个报告就直接进入了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但带来的问题就是需要进入工作意见的起草准备。对住建局的调研报告,徐市长认可了代拟的批示。这两个报告安排小宋交付印刷,向王主任汇报准备回村,并请他考虑中秋节到村走访事宜。

一早乘坐公交车回到村里,这次用了近四个小时。

午饭后,到老党员宋元德家走访。与老宋谈到了村里面临的“两委”换届问题,往届贿选比较突出问题,现在的饮水不卫生、不安全问题以及村医生没有的问题等民生问题,看来这几个问题是村民们比较关注的。之后走访了赵心山、宋元美等户。在村委办公室门口广场上,与正在打扑克的几位老人聊了一会儿。现在,已到了板栗收获季节,村民们也大多在野外忙收。

2015年1月25日阴霾周日

一大早,先把门前街道上的积雪清出了路面,干了一个多小时。

早饭后又参加到村里的扫雪队伍中,与乡亲们一起从村委办公室门前广场清理起,一直到进村的路口处,又是一个多小时,感觉累得不行。

这两天乡亲们送给的东西实在让我感动,宋元仓家给了自己蒸的馒头,王建明送了自制的桔梗咸菜,宋木国家送来了自制的柿子干,牛主任送来了猪肉和青菜,牛思恩送来了煎饼,宋大娘给了两只老母鸡,宋木民今晚上送来的更多,一只剥好的野兔、一袋红小豆、一袋栗子。但我在感动的同时,又感到深深的不安。宋木民走时我把最后一桶亚麻油给他拿上了。宋大娘给的鸡,我拿出200元钱,但老人家死活不要。

细细想想,这不到三年的时间,我吃过半数人家的东西,有的人家不止一次。每年只要到了蔬菜长成的季节,我不用买菜,吃的鸡蛋,除去刚来村时买过一次就再也没有买过。这三年来,可以说我是在吃着老百姓的饭干工作,我不能不努力地干,尽心地干,尽我所能地干好。

每次来到村里,第一位的事就是到群众家里走走。因为到村之后乡亲们见面时那一声声问候,就好像一道道命令,催促着我赶紧放下东西,到老乡家里见个面、说句话,不然心里就不忍、不安。如果在某个场合见到某个老乡,猛然想起还未到他家,心里就感到深深地愧疚。我确实感到自己就是村民的一分子,真的从感情上很难与他们分开。

2015年3月19日晴周四

下派驻村已近三年,这几天,我一直为进退去留的问题而纠结。到现在这个年纪,心中已无名利的非分之想,有的只是踏踏实实地干点事,不受外界纷扰的影响,默守心中的一片净土。只有站在农村的土地上心中才会踏实,只有生活在乡亲们中间才生活得更有价值、更有尊严。

上午,谢部长来村对我及单位三年来的帮包工作进行考核。我对年度工作及单位三年帮包工作作了简短的述职和有关情况的说明,当最后站起来给考评我的26名党员群众代表鞠躬,对乡亲们三年来对我的悉心关照表示感谢的瞬间,我眼中充满了泪水,差点夺眶而出。

谢部长对我的工作作出了很高评价,并勉励村“两委”趁“第一书记”帮包这个机会,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在座谈时,乡亲们对我的工作也作出了很好的评价。

考评结束后,送走谢部长,我们继续开会商讨建设村东游览通道的问题。先进行表决,26名党员和村民代表全票同意,之后,投票选举出由宋元仓、牛长安、徐传伟、王志、徐传杰组成,由书记、主任牛占月任组长的道路建设领导小组。至此,镇上一再督促,事关上小峰乡村旅游大计的头号工程正式启动。

镇上要求明天去汇报有关项目的筹建情况,下午还要去区里汇报100万元扶贫专项开发资金的落实规划,这样,与老牛接头商讨后,晚上我结合前几天的汇报材料,形成了明天关于项目建设的初步方案的汇报,交与老牛。

这几天,围绕这两个材料,我给老牛和村里出的思路、措施和办法,已经变成老牛自己的想法,并在今天考核时谈了怎样发展、如何发展,让谢部长很感兴趣。这说明,我给村里出的思路,老牛是认可的。在写第一个汇报材料为向许局长一行汇报做准备时,老牛打头阵,我退到幕后的做法是对的,连陈镇长说的让我补充也毫无必要,我的想法都给了老牛,我还补充什么。

历览古今内外,宾不压主,主次得当,是成事之基;反之,则是败事之始。这是一个定位问题,更是一种境界。

2015年6月6日晴周六

驻村工作以来,我深深体会到,对待群众只有坦诚相见,替他们着想,为他们办事,拉近与他们的距离,他们才会把你当作自己人。一个身上没有一点土,脚上没有一点泥的干部,不是一个合格的第一书记。

回想当初选择担任第一书记,就是想来农村扎扎实实地做点实事。来到村里后,听到的第一个反映就是有的老乡把我们比作飞蝗,认为我们住不下,落一落地,镀上一层金之后就飞走了。为了不给老乡留下这样的印象,我就坚持住了下来,除了春节等大节日和在张店走访部门、争取支持的时间之外,我都在村里,记得住的最长的一段时间是四十多天,一般是两周左右回张店一次。当然,融入农村、融入百姓,这只是第一步,只是做到了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要想得到他们的认可和肯定,最重要的还是要与老百姓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知道他们在想啥、想干啥,最需要的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当然,这也是一个工作态度问题。我从驻村工作一开始就认为,来到农村,第一位的任务就是端正态度,只有态度端正,才会心态平和、心情舒畅;才会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主动自觉地争取支持,全身心地投入到驻村工作中。

2015年7月17日晴间阴周五

昨晚睡不着,就西沙井帮扶工作特别是发展经济与拓宽村民致富路子进行了初步的构想。总体思路是成立西沙井现代农业旅游观光有限公司,下属三个板块:一是乡村旅游板块,以中央扶贫专项资金为依托,以魏家老院开发改造农家乐为辐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二是以桂花合作社为依托,以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产业化发展为基点,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效益化;三是莲藕种植基地。以省扶贫资金为依托,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基地,并与游览观光结合起来。这个思路记在工作日记本中。

上午完成上半年工作小结报单位。

下午走访,并观赏了解了徐家老院。徐元悦大爷反映身份证年龄与其实际年龄不符,相差六岁。我答应尽快与公安部门对接一下。

晚上,与老魏去镇上见李镇长,主动与镇上总体规划对接发展村集体特色产业。

2015年12月11日多云周五

一早,送父亲到医院后径直回村。

上午十点半,省林科院张处长乘坐李镇长安排的车如约而至。我和老魏先让到村委办公室,介绍了村里的情况和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主要是莲藕种植和发展林果的工作计划。随后,我们村“两委”五名成员陪张处长到村北实地查看,一边走一边介绍情况,一边听取这位林果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张处长看了我们准备发展林果的地块后说,这里土质深厚、水源丰沛,种什么长什么,完全没有问题。只是有一点,就是要想办法度过每年初春的倒春寒。中午吃饭时,他总结道,村北的这片土地可分三块:一是河道西侧沙滩地,配合观光旅游搞小池养藕、秸秆养藕,并在藕池中养蚂蝗或小龙虾,实现上中下立体养殖,并间隔或在三角地带种植水杉或平柳等景观树种。二是山根以下,以“迎爽红”秋桃为主(其他果树品种都行),间隔搭配其他林果树种,多色彩、多样化,力争实现几季有花、几季有果。三是山坡以上,以种植经济树种,如杜仲、皂角、锦叶榆、油梗(四月雪)为主。这个思路和建议,清晰而明了,发展的方向明确而具体,我们大受鼓舞,更加坚定了发展信心。

下午,回到村里,开始准备晚六点召开的“两委”会议。晚六点,国镇长前来出席我们的会议。按照议程,由我按照准备的“重要工作事项和责任分工”中的十三项工作,逐项作出安排,确定具体责任人,并重点讨论了莲藕和林果两个基地的建设计划。之后,老魏就林果基地泵站建设等项目讲了自己的意见,国镇长也代表镇上讲了话,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镇上将大力支持。几位委员虽没有过多发言,但群情激昂的情绪溢于言表。

会议开到八点多。这次会议精神如果在今后得以不折不扣地实施,将对西沙井今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编者按:12月14日,本报头版刊发长篇通讯《捧出真心给百姓》,报道了市派驻村“第一书记”刘昌法的感人事迹。采访期间,记者细细阅读了他的工作日志和生活日记,内心深受震撼和触动,经历了一次思想净化和灵魂洗礼。这些日志和日记,反映了刘昌法同志立场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深入扎实、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融入百姓、以民为本的百姓情怀,艰苦创业、敢想敢干的吃苦奉献精神,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今日,本报特选编部分日志、日记,和读者一起分享他朴实而厚重的人生境界。

文字整理:梁立新于磊

摄影:李秀春

新闻推荐

省检查组来淄博市检查综治暨平安建设工作

...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朴实见精神 平凡写忠诚 ——刘昌法同志工作日志、生活日记选登)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