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4年5月,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市部署开展“双联”(即加强人大常委会与人大代表联系和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联系)活动。两年来,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一线,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如实反映和督促办理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发挥了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本报从今日起开辟“‘双联\’工作进行时”,介绍淄博市“双联”活动中的阶段性成果,敬请关注。
2015年10月14日又是一个周三,这是淄川区人大代表固定公开接待群众的日子,区人大机关工作人员王光辉和往常一样,早早来到昆仑镇人大,与镇人大专职工作人员小夏对接人大工作。
早上9:00,他们准时来到镇人大代表民情联络站,与区人大代表李圣鸿一起接待群众。一上午时间接待了多名来访群众,对群众反映的镇中心小学附近路灯不亮问题,认真记录在民情接待簿上,同时填写交办单转镇政府办理。对几名群众反映的泉王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问题,与代表讨论了一个初步调研方案,计划利用一周的时间进行深入调研,提出代表建议报区人大代表工作室。
近年来,面对区镇人大关系“松散化”、乡镇人大机构“边缘化”、代表闭会履职“闲置化”等现实问题,淄川区人大以法律为依据,抓住代表活动这个人大工作的着力点,从探索实践“回选区、知民情、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到规范开展“双联”活动,连续推动工作提升,建立了常委会与代表和群众密切联系的长效机制,带动了区镇人大工作的整体推进。
坚持阵地建设先行
本着便于代表履职、方便群众办事的原则,淄川区人大从阵地建设入手,建立了区、镇、村三级工作网络,实现了有处办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
区人大机关设人大代表民情联络室,在13个镇办设立民情联络站,在村居设立51个民情联络点,搭建起“双联”活动网络,从而加快区镇两级人大的规范化建设。作为人大代表接待群众的场所、了解社情民意的平台、学习培训的阵地,民情联络站每周三为公开接待日,民情联络点每季度公开接待一次群众,区、镇人大工作人员与人大代表共同参加接待群众工作。
人大代表公开接待群众时,由区、镇两级人大工作人员全程参加接待活动,共同服务人大代表履职。这被形象地称为“2+1”工作模式,淄川区人大已经坚持了三年,成为每周三的固定动作,区镇人大关系从以前的“松散型”逐渐变为“紧密型”,这也是开展“双联”活动带来的积极变化。闭会期间区镇两级人大协同配合,代表和群众利用三级工作网络,到镇民情联络站和村居民情联络点开展双向互动,形成了人大工作联代表、代表履职有地方、群众办事找代表的良性循环。
实施互联网+人大信息管理
面对以互联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淄川区人大坚持与时俱进,积极适应传媒语境的新变化,在人大信息化建设上占据主动,由此推动了“双联”活动进网络、人大工作进网络。实行“互联网+人大信息管理”,投资55万元,以手机4G网络为基础,把常委会组成人员、区镇人大工作人员、民情联络点召集人共155人纳入手机平台,提高人大工作无纸化办公水平和工作效率,增进区镇两级人大之间和基层人大之间的工作信息交流,实现日常联系零距离。自主开发“淄川人大在线”移动办公平台,基层人大年度工作计划、民情联络站值班安排、人大常委会联系代表、公开接待群众情况在线公开,代表建议实现网上提出与审批办理,展示了“察民情、听民声、释民惑、帮民需”的双联活动宗旨。
机关人员下基层接地气
为推动“双联”活动深入开展,在抓好人大信息平台建设的同时,扎实推进线下日常工作落实。区人大常委会优化配备机关力量,主任会议成员分片指导、机关人员挂包镇办人大,挂包人员每周至少2天到镇办、村居工作,民情联络站、点公开接待时全程参与,区镇两级人大上下联动,和代表共同接待群众,收集群众意见,整理代表建议,在共同推动问题解决的同时,实现了人大工作常态化。现在,各镇办的人大副主席天天忙于人大工作,人大工作告别“种着别人地,荒了自己田”的尴尬境地,创出了一条闭会期间区镇人大工作协同发展的新路。
“通过开展双联活动,搭建起人大常委会与代表和群众的联系平台,最终激发了基层人大的活力。”昆仑镇人大副主席王立尧深有感触地说。
由于淄川区人大抓住了代表活动这个“牛鼻子”,以“双联”活动为突破口,倒逼区、镇两级人大加强联系交流,共同引导组织人大代表积极履行职责。近千名人大代表投入到“双联“活动中来,深入选区走访选民,走进民情联络站接待群众,投身经济发展参与重点项目建设,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关注难题,助推全区群众满意度提升1.2个百分点,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人大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新闻推荐
用心履职干事聚力突破发展 ——2015年市政协工作综述□通讯员刘蕾本报记者王黎明
...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