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云
近年来,淄博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可以说,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淄博市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又必不可少的增长点。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淄博市新近确定的建设“文化名城”的要求,我对淄博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力和路径作了探究。
淄博市文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化产业财政扶持力度不够。一是受投融资体制限制,融资难。突出表现在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相对单一,对政府的依赖性大,没有真正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资的格局,不能充分吸收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导致发展经费不足。二是财政补助不足,使用效率较低。一方面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明显不够,另一方面一些产业或项目的资金投入缺乏明晰的终端目的性,无法形成对企业的激励与竞争机制。
文化产业缺乏创新。现在市场出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往往思想内容缺乏,方式上更是老一套。尽管目前的文化企业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还处于自发型创新阶段,其创新的动力往往是迫于企业所面对的激烈竞争环境及生存环境。这种被动的创新仅仅是出于模仿,并没有把创新意识纳入到企业战略中来。
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文化产业比重大,而创意设计数码软件开发、网络经营、影视制作等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从事文化产业的多是私营个体工商户,企业分布相对零散,文化市场之间、经营者之间、项目之间关联度不高,集群式成片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
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不够健全。缺乏对文化产业作用和功能的认识,缺乏对文化产业生产和运营特点的把握,致使扶持产业发展的总体性优惠政策相对较少。缺乏相应的具体配套政策,比如金融支持政策、风险规避政策、鼓励创新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人才短缺。首先,缺乏领军人物、复合型管理人才、新兴行业的文化经营等人才。其次,现有经营者综合素质不高。再次,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激励和流动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文化产业企业家队伍和人才群体,搞文化的不会经营,会经营的不懂文化。
淄博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有效整合利用文化资源,提高产业规模和集中度,促进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带动产业升级。在土地征用、税收、金融投资、审批手续和市场运营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快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带和企业集团。一是做强一批文化品牌;二是壮大一批文化产业企业集团,通过大型产业集团带动,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淄博文化产业规模优势和聚集效应。重点发展印刷发行、影视传媒、文化旅游、创意会展、工艺美术和文博五大优势产业。
创新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打造生态旅游文化园区、文博艺与古玩园区、创意产业园区、会展经济聚集区、印刷出版园区等产业园区,以推动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积极打造齐文化产业。充分挖掘齐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时代价值,传承发展齐文化,加快推进齐古城、稷下学宫、齐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等一批重点项目。
积极打造节庆文化产业。继续充分利用节庆、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和良好发展机遇,组织举办好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齐文化旅游节、聊斋文化旅游节、旱码头旅游文化节等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活动,在国内、国际形成具有一定影响的节庆文化产业。
积极打造地域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不断开发地域文化资源,大力培植淄川聊斋文化、博山饮食文化、周村商埠文化、桓台渔洋文化及淄博陶琉文化,形成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品牌。
加快文化产业之间融合发展
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推进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加快发展科技型新兴文化产业,强化文化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和创意提升。探索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将文化创意贯穿旅游规划策划、旅游项目开发、旅游产品推介全过程,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设计水平,促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鼓励引导文化创意、演艺、工艺美术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演艺精品和旅游商品。
加强文化与农业融合发展。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场所的创意和设计,建设集田园观光、农耕体验、教育展示、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创意园。注重农村文化资源的挖掘,不断丰富乡土文化、环保包装、农事景观、农业产品等创意和设计产品产业化,提升农产品文化附加值,提高农业品牌的知名度。
加强文化与体育融合发展。鼓励文化企业向体育领域拓展,支持依托自然人文资源举办特色体育活动来丰富传统节庆活动。打造各类多层次的专业体育赛事和多样化的休闲体育活动,根据当地自然、人文特色资源,大力发展划龙舟、太极拳、蹴鞠、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推动区域文化体育产业发展。
健全保障机制并完善优惠政策。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鼓励担保机构开发贷款担保业务品种,鼓励有实力的国有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上市或挂牌交易。
构建多元化文化产业融资机制。积极发挥政府财政的主导作用,持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主要公益性文化活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预算。安排资金用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文化创作生产和农村文化建设。
健全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体系。放宽文化市场准入,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在土地使用、技术创新、财税政策、融资服务、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完善和落实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及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政策措施,引导文化非盈利性机构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鼓励企业及民间积极参与文化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文化产业队伍。积极拓宽文化产业人才选拔途径。重视现有的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建全和规范人才流动管理机制,针对人才特点使其能在自己的岗位中发挥优势,积极引进有管理才能的人员,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文化产业建设。
实施人才引进工程,制定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重视引进人才,完善各项政策和待遇以吸引和聘用一些国外人才来淄博工作。不断优化淄博的文化建设与研究环境,为引进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重视文化产业工作者的培养和培训。一是培养具有文化创造力的创新创意性人才;二是培养能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精通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人才;三是建立文化产业培训基地。此外,通过完善交通、教育、文化设施等基础设施,构建文化产业人才良好的工作设施和优质生活圈。作者单位:中共张店区委党校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