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名赵家元、字良德,淄川蓼坞村人。他生于一九〇六年十月十二日,卒于一九七四年四月初七。爷爷毕业于南京金陵师范大学,做过地方国民政府的小职员、当过抗日小学教员、解放后担任过寨里完小教导主任。曾被选举为淄博市第一、二届人大代表。爷爷可谓有“故事”的人,只是对他的阅历了解得太少,只能做些零星的记载。
求学
爷爷亲弟兄六个、叔伯兄弟十个,他是老大。他们的名字依次叫“元”、“亨”、“利”、“恩”、“惠”、“传”、、“清”、“秀”、“光”、“亮”。特别是“元亨利”,这出自《易经》乾卦“元亨利贞”的卦辞,乍一听,是极有学问的。但据父亲讲,我家祖上世代务农,“斗大的字不识一升”,因为我老爷爷赶集时,拿五十元的银票,被人家当五毛骗去,从而发誓要培养后代识字。那时,我的爷爷已十岁有余,尚能干些农活,就让我爷爷的二弟去私塾读书。我这个二爷爷生性顽皮,不爱学习,私塾先生见我爷爷比较“灵犀”,就劝我老爷爷:让老大去读书,让老二下地干活吧。于是,爷爷便入了私塾。他也不负众望,学习出类拔萃,中考那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周村光被中学。中学毕业后,考入了南京金陵师范大学。
父亲说,爷爷曾保存一本精美的《金陵师范大学毕业生纪念册》,因为第一页上的照片是“南京金陵师范大学名誉校长蒋中正”,这在“文化大革命”那个谈“蒋”色变的年代,保存这样的东西,那还了得。于是,爷爷不得不悄悄烧掉。因为这些缘故,爷爷也很少向人讲述他这段求学经历,以至于我父亲也不能准确说出我爷爷何时上的金陵师范大学、学的什么专业、哪年毕的业。
求职
爷爷从金陵师范大学毕业后,因我老爷爷的突然离世,为照顾家庭,先在离家较近的泰安县档案馆谋了个差事,几年后回到家乡,在当地的抗日小学担任教员。随着兄弟姊妹的长大成人,爷爷离开家乡,考入了山东国民政府盐务局,在那里担任小职员。1948年,济南解放后,爷爷又回到了家乡。1950年,爷爷参加淄川县教师招聘考试,被县文教科分配到寨里完小工作,先教语文课。1953年担任了该校教导主任,还兼任历史和自然课老师。
说起爷爷在寨里完小当教师,倒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件事:1988年,我刚到淄川邮电局工作时,有一天,市邮电局财务处的张处长来淄川局检查工作,他第一次见我,便问及我的情况,当我说老家是蓼坞时,他迅即说出:“我上学时的老师就是蓼坞的,他叫赵良德,你认识吗”?我答:那是我爷爷。当他得知我爷爷已经离世时,沉默了许久,说:“你爷爷学识渊博,不仅课教得好,为人也厚道。那时,老师和学生都称他为‘高先生\’……”。因为有好多人在场,我也没好意思再追问‘高先生\’是什么意思,总想还有机会,后来,张处长也早早离世,这事也成了“谜”和我的一个遗憾。
两届市人大代表
1956年4月,淄博市召开第一届人民代会大会,爷爷被推选为淄博市第一届人民代表。他作为淄川区教育界的9名代表、全市的293名代表之一,出席了4月16日—20日在博山召开的淄博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1956年12月20日,淄博市召开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爷爷再次被选举为人大代表。出席这次大会的淄川区教育界代表也只有10人,全市的代表共305名。连续两届当选全市的人大代表,足见爷爷当时在淄川教育系统的影响力。爷爷也不负重托,精心准备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提案,提交给大会。
爷爷当选市人大代表的事,《淄川区教育志》中有记载。在市图书馆资料室“淄博市历届市人大代表名单”中也能查到爷爷赵良德的名字。
写对联
爷爷的毛笔字在十里八村是有名的。特别是那小楷,整个乡里无人能出其右。他参与编纂、誊抄的蓼坞《赵氏族谱》,颇受族人的青睐,爷爷更是爱不释手。“文革”时,爷爷将这本族谱缝到枕头里才得以保全,这也是爷爷留下的唯一文化遗产。
记得爷爷在晚年,还时常给村里人写对联。那时,谁家要娶媳妇,便提前十天半月拿着整张的红纸,来到我家,请爷爷给他家写“对子”。爷爷问了办喜事人家的房舍情况,便开始裁剪红纸、研墨润笔,着手书写。这时也是我最忙碌的时候——爷爷写时,我就给他按住条幅,每写几个字,我就向上拖拽一下,每写好一幅,就与爷爷一人一头拿着条幅,小心翼翼地放在地上。怕风吹翻了条幅,我便从院子里找来些小石子,压在写好的对联上,直到对联上墨汁全部干了,爷爷才将对联收好,在每幅对联的后面用铅笔将上下联和贴的位置标出,以便人家张贴。至于对联的内容,只记得贴在厨房的上联是:百菜唯有白菜美,下联是:诸肉还是猪肉香。横批:菜香肉美。其它的,确乎不记得了。
新闻推荐
晚报讯(记者相国旗通讯员杨飞)5月25日19时31分,临淄区皇城镇南卧石村东北角一处垃圾场突然起火。村民路过时发现火情,立即拨打119报警。临淄区消防大队鑫泰中队接到指挥中心调派后,...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