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
智能交互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个性化训练——让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
“开机、登录、进入电子教材、学课文、记笔记、做测试……全体学生答题情况、正确率多少,老师通过大屏幕一目了然。”研讨会上,生物老师郑涛利用平板向大家展示了一堂名为《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研究课。
“什么是物质循环?”郑涛老师首先与大家进行了基础知识回顾。老师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抢答起来。“请同学们打开智学网,我们来看一下上节课作业的答题情况。”记者看到大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同学们的答题情况和正确率。老师根据系统分析的数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错题进行讲评,突破重难点。在解题的过程中,对于一些不易理解的难点,老师通过平板电脑随时录制下来,录制后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下载观看,便于课下巩固和复习。
在个性化云训练——拯救小金鱼环节中,学生们用手写笔在平板电脑上进行了个性化答题。系统根据每位同学的答题情况立即做出反馈,推送出6个类似题目,同学们再对这6个题目进行解答,查缺补漏,反复强化练习。
对于郑老师娴熟的操作,创新的授课方式,听课者纷纷“点赞”。“以往老师布置课堂练习,老师都会花大量的时间批阅,现在老师可以及时掌握孩子们的知识学习情况,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进行施教,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课后,生物教研室武光全老师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智批改”——让老师授课有的放矢
英语老师成冬梅也是一位“平板达人”。在课堂上,成老师灵活运用平板电脑中“智批改”教学系统,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精彩高效的英语写作课。
成老师首先播放了一段英语视频,利用音频、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请同学们进入智慧教学云平台,我们分析一下作文写作的情况。”老师点击大屏幕,各个分数段的学生人数比例和易错点清晰地显示出来,随后老师根据系统反馈出的写作情况,对作文写作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讲评。
在强化巩固环节,学生们用手写笔点击平板电脑,对作文中错误的语句进行现场更正。修改完毕,同学们立即将修改的情况发送至老师的“主机”上。老师随意选中几位同学的答案进行讲解点评,并用红笔圈出易错点。课堂上,老师还让学生们进行小组互动答题,整堂课学生们积极主动,兴趣盎然。
“以往英语老师总是费很多时间批改作文,现在利用智批改系统,学生的英语作文会自动进行批改,可以帮助老师把握住教学重点细节,有效提升学生英语写作水平。”听完英语课,英语教研室高翔老师深有感触地说。
视频教学——让课堂变得高效有趣
数学课上,肖萍老师首先在开场白里运用音乐相册的形式来进行作业点评,营造了热烈而融洽的教学氛围,在短时间内高度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随后,肖老师利用平板内系统提供的数据,针对学生出错率较多的错误进行讲解。课堂上,师生积极互动,枯燥的数学课瞬间变得活跃起来。
“肖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提前发下去的试卷做了一个精准的学情定位,这为老师以学定教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数学教研室周祖国老师听课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用平板电脑上课,教学更有针对性,而且也节省很多时间。
“通过信息技术,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教学结构发生了变化,教学效果更好了,教学效率更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更大了。”会后,华东师范大学刘名卓教授对三堂课进行了精彩点评。她认为,有了信息技术,课堂组织形式更加丰富了,课堂中融入了合作学习、讨论、课堂情景剧、小游戏等环节。此外,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可以帮助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感受:
智慧课堂创设师生学习成长空间
5月16日,淄博一中在自动录播室举行化学课堂教学美育渗透观摩研讨会。高一化学组魏治国老师执教的《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一课,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上,魏老师通过播放视频课件、进行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点;通过分子模型组合、折纸、情景剧表演,让学生抽象并认识有机物的结构关系;通过剖析学校科技节“鸡蛋撞地球”学生比赛作品、展示燃气泄漏报警器的安装,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应用联系起来。
整堂课,灵活使用了多种新颖的教学资源,熟练应用智慧课堂教学手段,以及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等教学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了解物质世界的丰富多样之美、发现化学元素的变化生成之美、感受探究知识的互动学习之美。
这一渗透着美育的化学实验课,让听课的老师大开眼界。化学教研室主任梁所荣老师说:“魏老师把美育渗透、三屏互动、学科渗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注重课堂实效,在课堂中让孩子来扮演化学的元素,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们主动参与,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在淄博一中像这样的课堂已成常态。智慧课堂激发着老师们的创新学习欲望,启迪着老师们的教学智慧,各学科的老师把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有效融合,提高了课堂教学展示能力,老师们也深刻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变化。
“以前,我们学校的老师对‘互联网+’很陌生,处于摸索探索阶段。现在,学校给30多名带头老师配备了平板,老师们每天可以借助平板备课,也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在网上批改作业,非常方便快捷。”语文教师徐坤深刻感受到信息化教学带来的变化。
“过去,大家的教学定位不太准确,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不高。现在,教师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准定位,给老师节省了批作业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师周祖国说。
“老师下讲台,学生上讲台,现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李荣国老师说:“从2013年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来,老师们逐渐打破了以前固化统一的教育模式,借助信息化在课堂上不断创新,整个课堂更加精彩高效。”
人手一台平板为老师们网上备课提供了条件,老师们可以在网上查阅备课的相关资料,上课再也不用手拿教案,只要打开平板,随时可将“活教案”点击在荧光屏上。布置作业,也在网上进行,师生课上课下都可以对问题在网上探讨。
历程:
砥砺前行谱写信息化发展新篇章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淄博一中一路披荆斩棘,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教育信息化发展新路径。
2013年,学校建设装配了自动录播室、课例研究室和微课录制室,智慧教育改革之路艰难“破冰”;2014年8月,学校引进上海易教智慧教学云平台,电子书包植入传统教学,初步完成智慧课堂的软硬件配置;2014年11月,学校智慧教学云平台在全市高中率先上线。首批30个教室实现高密度无线覆盖,学生人手配备一台平板电脑,高2014级学生全部实现“一对一”学习;2014年12月,学校采购北京教学大师资源库,资源云平台启用;2015年,校园“一卡通”系统、校园安防监控系统及微E办公平台先后建成,以“三平台三系统”为载体,一中实现全域数字化,智慧校园渐趋成型;2016年8月,智慧教学云平台3.0升级;2016年9月,先后签约并引进智学网和博校数字平台,实现了系统整合,全校90间教室无线网络覆盖,智慧教育搭起完整框架;2016年11月,全校4682名学生,人手一台平板,全员实现以“平板+平台”为技术支撑的“一对一”学习。同时,淄博一中解决“大班额”工程、总投资1.68亿元的新建综合教学楼正在施工,到2017年秋季,将建成90余间“未来教室”,届时,全校4500名学生将置身于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未来教室”。
“学校积极打造优质校本化资源,由原来的数量型发展提升到质量型发展,现在全校教师组织学习资源已达3万个。”据信息处主任孙林介绍,学校积极构建了可视化资源、概念型教学资源、过程型教学资源、应用型资源,校本化资源越来越丰富。此外,学校还不断引进新技术,将投资建设VR心理训练课程。
四年来,从黑板,到白板,再到平板……淄博一中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完美结合,推动了教育的均衡发展。课堂上,学生们实现了个性化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我们的教师已经将智慧课堂系统、智慧教学云平台和智学网等研究应用得非常熟练,已从起步、模仿、融合,发展到今天的创新应用。‘三屏互动\’是我校智慧教育的再出发,我们的技术不断更新,观念也在不断改变,但是不管怎么改变,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学习在每一位学生身上有效发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与生活的主人。”对于淄博一中智慧教育的发展,高雪长校长初心不忘,信心满满。
▲科大讯飞山东平台总经理郁正龙向学校颁授“智学网大数据精准教学示范校”标牌
新闻推荐
夏日炎炎,也预示着进入了频繁降水的雨季。市民刘先生给本报热线打来电话反映,发现张店区义乌小商品城二期东墙和三期西墙之间的南北路上,不少下水道口已经被尘土和杂物堵塞,一旦遇到降雨...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