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精准转调作为“战略主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高端产业基地。紧紧围绕推动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着力建设工业强市、文化名城、生态淄博,先后对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园区科学发展、骨干企业培育、创新驱动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作出了细化部署,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通过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工程,近五年完成技改投资5178亿元,装备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21.7%;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铸链”工程,打造26条创新产业链,组建26家创新联盟,集聚502家企业和169家科研支撑机构,推动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增速保持在1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达到33.1%;通过实施服务业跨越工程,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二三产业融合,服务业占比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44.1%。
——把加速动能转换作为“核心抓手”,打造全国老工业基地创新创业高地。以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强化产业链、创新链、要素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努力构建老工业基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转型发展新模式。2016年,全市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2%,万人发明专利9.7件,创建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建成国家级研发机构17家,院士工作站75家,居全省第一;淄博高新区获批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着力破解科研院校少、人才短缺瓶颈,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共建MEMS研究院等10家产业研究院,建成先进陶瓷、高分子材料等5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设立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2处海外孵化器,打造了机电装备、功能玻璃等一批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专业化产业基地,形成“产业研究院+孵化器+产业基地”的创新发展模式。
——把生态淄博建设作为“倒逼手段”,打造全国老工业基地绿色发展模式引领区。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总抓手,强力推进绿动力提升工程,以能源结构深度调整倒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化解过剩、压减低端,为优势产能腾出要素资源和发展空间。近五年关停低、重、差企业2182家;2016年压减生铁产能120万吨、粗钢170万吨,分别占全省的44%和63%。强力推进产业循环低碳改造,推进治污减排和环境修复,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超负荷承载局面,努力构建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绿色发展格局。把煤矸石、粉煤灰、赤泥三座“废山”变“宝山”,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2%,露天矿山、破损山体修复率达到78%。近五年完成环境治理工程7035项,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省第一。
——把全面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打造东部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围绕破解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矛盾,叠加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试点、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国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市等试点政策,瞄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有力激发新旧动能转换的动力和活力。先后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若干政策意见》,以及“工业强市30条”、“创新发展30条”、“双创16条”、“金融改革20条”等政策,形成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统领,涵盖产业转调、创新创业、绿色发展、开放合作、财税金融、行政审批等6大类,较完善的“1+6”政策支持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设立9支产业引导基金,成立全国5家场外交易市场之一——齐鲁股权交易中心,为企业提供股权融资和上市培育服务,挂牌企业达1629家,融资296亿元。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力推进简政放权,创新开展项目并联审批、容缺受理,有效解决了串联审批、互为前置造成的周期长、效率低问题,市级审批事项、时限、收费分别降低68%、72%和61%,在全省动态保持审批事项最少、时限最短、收费最低。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司家仪通讯员夏俊强报道本报讯6月15日至16日,烟台市政府副市长金志海带领烟台市政府考察团一行40余人,来淄博考察城市建设工作,市政府副市长刘荣喜陪同相关...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