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17年前一次绝处逢生的遇见,三者从此紧密相连。
2017年6月22日,孟正强与晚报记者于恩刚、柴昕、刘洪霞激动相拥,圆了他17年的感恩梦:2001年他发誓晚报恩情终生不忘,今天这份恩情变友情,他与淄博晚报结为一生亲友。
6月22日上午9点50分,一辆车开进淄博日报社院内,远远的,坐在副驾驶上的人就迫不及待地与前来迎接他的人们打招呼。这是一场等待了17年的相见。本篇故事的主角孟正强一下车就径直走过来,与被他视为救命恩人的三位晚报记者紧紧相拥,当手心的温度传来,孟正强热泪盈眶。他说,这是迟来的拥抱,更是见证他与晚报、与淄博这座城市情比金坚最好的礼物。
17年前,27岁的孟正强因被拖欠工资绝望中以死抗争,晚报记者无惧威胁助他于绝处逢生。这个故事的开头有些悲戚,但却因为正义的存在,幸运地让懂得感恩的人收获了圆满和幸福。
17年,破茧重生、遇见花开。
[新闻回放]
2001年1月5日,淄博晚报刊发《干了活却拿不到钱》,报道了四川打工者孟正强与15个同乡10月底干完活临近年关仍然要不到工钱的遭遇。钱没要到,父亲受伤急需用钱,同乡的一家老小过年急需用钱,束手无策的孟正强绝望至极,选择了以死抗争,当年1月7日服下30多片安眠药……
幸运的是,老乡及时赶到,将孟正强送去医院并抢救成功。晚报记者再次采访写成《打工仔:用生命抗争血汗钱》,时任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吴翠云看了报道特别批示:“要千方百计帮助孟正强讨回血汗钱,让他们拿着钱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
在淄博晚报与市总工会、张店科苑街道办等部门努力下,当年1月9日孟正强拿到了所有血汗钱。第二天,孟正强专程来到报社表示感谢,随后踏上回家过年的路。本报记者也以《打工仔踏上归乡路》结束这组系列报道。
一次救助,终生感恩。17年来孟正强扎根淄博,依靠过硬的木活技术,带领600多名同乡为淄博城市建设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外来者在淄博创业的成功典范。
17年后再重逢:激动相拥难言感动
距离事情发生已经过去17年,谁也没有想到,当年的这组报道不仅挽救了孟正强年轻的生命,还让他重新有了拥抱这个世界的勇气和机会。17年来,他动用很多力量寻找当初的恩人,如今终于圆梦。
2017年6月22日一早,孟正强在妻子潘文秀、川渝商会宣传部长向承君以及四川老乡王荣忠的陪伴下一起来到报社,见到当年报道该事件的于恩刚、柴昕和刘洪霞时,他激动地拿出自己精心设计的锦旗,上前紧紧握住三位记者的手,一切的语言化作两行泪水。
“仗义执言扶弱解难、感恩淄博喜做新人。”锦旗上短短两句话,道出了孟正强内心无言的感激。一个心怀感恩的有爱之人,有幸遇到了一份最具责任心和爱心的报纸,获得重生后依旧拼搏在这座城市,扎根开花。
晚报定会继续关注外地来淄打拼的创业者
“回想当初,我太年轻了,确实没有顾及到父母和妻儿的感受,如果回到今天,我一定不会做那种傻事。”孟正强感慨道,他庆幸自己当年大难不死,他庆幸自己将原本的委屈与怨恨全部化作了感恩的心和一路向前的决心。
孟正强一行的到来,让当事的三位记者也心生感慨和感动:“我们应该感谢孟正强这么多年来对晚报怀着这份美好的情怀。在报社的日常工作中,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太多,但这样的心怀感恩确实很难得。晚报创刊以来,一直都秉承着贴近群众、服务读者的理念,现在看到像孟正强这样的外来创业者能够在淄博扎根开花、安居乐业,成长为一名新淄博人真是很好的一件事。今后淄博晚报也一定会更多关注外地来淄打拼的创业者。”三位记者的话让孟正强又更多了一份前进的动力。
如今,孟正强的三个孩子都在淄博上学和成长,这里早已是他的第二故乡。他感恩这座城市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和包容他们这些外乡人,让有温度的故事始终涌动在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全媒体记者赵晓雯沙红翠赵瑞雪刘鑫杨忠奎)
新闻推荐
报纸是怎么印刷出来的?一天的报纸需要耗费多少新闻纸?昨日上午,由团市委、淄博市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联合举办的“未来之路”生涯规划特训营走进淄博日报社印务中心,孩子们认真聆听技...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