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庆良
亓庆良专程到山村看望贫困老人
患者每天在医院见到的第一个人总会是亓庆良
亓庆良做腔镜手术
亓庆良到山区为群众义诊□本报记者张锐通讯员高丽
核心提示
我爱我的爸爸,可以忽视他错过了陪伴我成长的那些美好;我爱我的爸爸,可以甘愿做那个不足3岁就独自一人被关在值班室里不许出声,不许咳嗽的小孩。我爱我的爸爸,可以理解他的日历里几乎没有的周末和休息日。
因为,我知道,我的爸爸是医生。
都说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爸爸用半辈子的时光陪伴着源泉的山水和乡亲,用深沉的奉献和服务诠释着医者仁心的内涵。理解了他的爱,我感受到了温暖。走进他的世界,我感受到了人世间的大爱无疆。作为他的女儿我倍感荣幸,作为他的女儿,我要把这份爱传递给更多的父老乡亲!
——亓庆良女儿亓荣皓
在亓院长身边工作了18年,见证了亓院长为医院发展走出的那一行拼搏坚实的足迹,见证了他一个个心愿凝结着的汗水和热血,见证了他为山区患者打造出了一座集“防、医、康、养”四位一体的新型医院,并用高尚的品德和精湛的医术引领我和同事们不断成长。
现在我们每个人都会自豪地说:我是源泉医院人,我们的医术在不断提升,最关键的是,我们有一位像焦裕禄一样的带头人,有一位像父亲一样关怀、教育我们成长的领路人,我们会在未来的路上,用心、用智、用真情,一起实现我们源泉医院人共同的美好心愿!
——源泉中心卫生院副院长焦素宁
我们这里的老人常说:遇见名医就等于遇见了贵人,健康就有了保障。亓庆良院长就是我们山区群众的大贵人,是这个贵人把我们许多家庭拉出了疾病的灾难,让阳光和温暖重新回归。
几十年来,无数亓院长悬壶济世,行医为民的故事在我们这里流传。当我知道要召开典型人物报告会时,我主动请求来参加宣讲,尽管我讲不出华丽的语言,但只有在这里,我才能把我内心的那句谢谢说出来,感谢亓院长给了我们山区群众一个健康和温暖的家!最后,我还想和大家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医务工作者和咱老百姓永远是一家人,咱老百姓会永远把像亓院长这样的好医生捧在手中,记在心头。
——博山区池上镇群众代表宋海峰
在我们这些年轻医生的眼中,亓庆良院长不但医术高超,更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他每次到科室,总有欢声笑语围绕,亓院长会给我们年轻人讲他的成长故事,讲他的工作经历,鼓励我们去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真情同心,其乐融融!
不觉间,我到医院已将近两年,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我从内心可以自豪地说:医院,是我热爱依恋的家!这里有关心我、培育我的人,这里有我挚爱的工作岗位,这里有我们敬爱的领头人。我爱这里的一草一木,我爱这里的一砖一瓦,我愿意把把满腔的热情奉献给源泉医院,把爱心播散到每一位患者心里。
——源泉中心卫生院职工董广伟在家人眼中,他没有爱好,除了工作就是工作。在同事眼中,他一台手术接着一台手术,几十年如一日,一把手术刀,两袖清风,三尺手术台,四季悬壶。在患者眼中,只要去医院,永远都能找到他,从初一到年三十,他从来没闲过。
从医46年,他坚守大山,把一个只有10张床位,最低一天仅收入0.18元的卫生院,发展成了拥有固定资产7000万元,开放床位500张,年住院病人7000余人次的群众满意卫生院。
守得住初心,对得起乡亲,再活65岁我还是这么干,亓庆良用一辈子的坚守作了最美告白。初心不忘家乡的那片山
留在城里的大医院还是山区的小诊所?这道人生选择题,亓庆良几乎用了一辈子来回答。
1952年,亓庆良出生在博山区源泉镇源西村,因地处大山深处,“看病难,是村里人始终不变的话题。”
时至今日,亓庆良仍然清晰的记得,如果村里有人得了病,往往不是用门板抬着去城里救,就是在家熬着等死。有好几次,还没走出大山,就殒命在了半路。而年仅26岁便撒手人寰的母亲,更是坚定了亓庆良从医的志向。
“走出大山,行医救人”,亓庆良的梦想,简单又直接。
1971年,亓庆良高中毕业,村支书把他送到了源泉公社医院,经过一年培训,他如愿以偿的做了一名农村赤脚医生。
“我那些日子是在激动和努力中度过的,工作之余就是学习,认真阅读与医学有关的书籍,24小时住在村卫生室,随叫随到,没白没黑的为父老乡亲尽心诊治。尽管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和尊重,但我感觉自己离真正的医生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根本满足不了老百姓的就医需求,更无力改变老家缺医少药的现状。”至今,亓庆良提及最初的印象,仍记忆犹新。
1975年,因勤奋好学,群众威信高,亓庆良被公社党委推荐上了青岛医学院医疗系。亓庆良上医学专业的消息一传回村,可是让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山村“炸开了锅”。在当时,一个山里孩子能走出大山,可以说是鲤鱼跳过了龙门。这家一口热汤,那家一双布鞋,乡亲们都用自己最朴实的举动,真诚的祝福着这个终于走出大山的儿子。
因有四年的乡医基础,加之刻苦勤奋,他的学业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毕业时亓庆良被学校选拔留校工作。然而让老师和同学们想不到的是,亓庆良压根就没想过走出“大山”。
“我在是大山的儿子,山里农民看病难的情况我最了解,城里的大医院不缺我一个人,但山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却非常需要像我这样的医生,我忘不了家乡的那片山。”面对留校和返回大山的抉择,亓庆良很是坚定。
1979年,亓庆良婉言谢绝了学校领导的挽留,更一并放弃了直接分配到城市大医院工作的机会,主动要求分配到故乡的博山区医院。
那个年代,医学院校招生少,卫生专业人才匮乏,博山区医院也不例外,当得知亓庆良要回家乡工作的消息,博山区医院的领导如获珍宝,精心栽培,特意安排他做了一名外科医生。再加上,亓庆良痴心扎根大山,凡事都刻苦用心,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他就能主刀做疝气、切阑尾,三年就能独立做胃大部分切除术,成长为一名业务较全面的外科住院医师。
然而,1986年博山区医院搬到了八陡,1993年又迁往了城区,医院一走,山区群众看病又没有了着落,看病难、看病不方便的问题又凸显了出来。进城后,亓庆良的心就从没有安稳过,那片山区的热土,那些在疾病折磨下呻吟的乡亲时刻牵挂在他的心上。
在受邀回到源泉卫生院做了两次手术之后,亓庆良的回归之心更加迫切。“在那破旧不堪的手术室中,我看到的是病人渴望生存的眼神,我听到的是因为耽误治疗生命无助辞世的消息。当父老乡亲需要的时候,我就要回到他们身边,用自己的医术回报他们。”1997年,进了城的亓庆良坐不住了,二次请缨回家乡,并且一干就是20年,再也没有走出大山。
树名医建名科创名院
再一次回到家乡,亓庆良的决心更加坚定:“我要对得起自己的初心、对得起父老乡亲的养育、对得起大山无数双期盼的眼睛。”
然而,现状永远是那么的不随人愿。
1997年7月,亓庆良刚到源泉卫生院上任时,到处是一片狼藉,仅有一座破旧不堪的门诊楼,没有院墙,没有大门,院子里面杂草丛生,门诊楼门窗破旧,只三楼一个天花板上就有13个燕子窝。一台陈旧显微镜是全院唯一的医疗设备,职工三个月未发工资,外欠50多万元药品款,一穷二白。不仅如此,全院46个职工,仅有10张床位,年收入不足30万元,最少的一天之只收入了1毛8分钱。
“院长不是‘当\’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就算以后还有更多的1毛8分钱,我也要干。”面对朋友的劝说,家人的忧虑,亓庆良没有退缩,说干就干。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没有人才就培养,没有设备就借钱买,只要大家心不散,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能扛过去。”上任第一件事,亓庆良便背着家人,用自家的积蓄给职工补发了工资,把大家的心给聚拢了起来。
到任第二天,亓庆良就开展了第一例手术。手术病人是来自城里学校的一名教师,慕名到区医院找他做胃大部切除手术,当得知他已经调到源泉卫生院工作时,二话没说,硬是跟着他来了源泉医院做手术。
在当时做手术谈何容易?没有正规的手术室、没有齐全的手术器械、没有麻醉师、没有器械护士、没有称职的助手。面对诸多的不利因素,亓庆良和职工,克服困难,在保证无菌和安全的情况下,还是顺利的实施了第一台手术。手术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大家的心都活了起来,工作热情也被点燃了。
手术室在顶楼,没有空调,夏天室温超过30摄氏度,一台手术下来,塑料袖筒里都是汗水。到了冬天,没有暖气,手术前医护人员还要把手臂放在冰冷的酒精中浸泡5分钟消毒,冻得他们刺骨疼痛。在条件改善前,亓庆良和同事们坚持了一年,成功实施300多例手术,没有一例因为条件差而影响治疗。
一切从零开始。为了找准医院的发展之路,亓庆良白天带领医护人员诊治病人,晚上就住在医院,主动到职工家里促膝交谈,了解情况。经过深入分析,最终找准了医院发展的出路:坚持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发展之路,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方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制定了树名医、建名科、创名院的三名战略。组建班子,招聘人员,引进设备,改善环境,外科带动,建设专科,加快发展。医院当年就做到了脱贫,第二年装修门诊楼,第三年就引进了新CT,各项工作跃居全区卫生院榜首。
目前,源泉卫生院已发展成为二级规模医院,拥有核磁共振、螺旋CT等诸多先进设备,能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腹腔镜、椎间孔镜等诸多高难度手术,医院固定资产7000万元,开放床位500张,年住院病人7000余人次,年收入4300万元。
这辈子就想当个好医生
“山东省中医药特色卫生院、山东省首批优质和谐平安医院……”医院的蓬勃发展,让亓庆良身上贴上了“好院长”的标签,然而,亓庆良却更希望人们称呼他为一个好医生。
从医多年,亓庆良很少休礼拜天、节假日,在家人眼中,他没有爱好,除了工作就是工作,近40个春节都是在医院值班,陪住院患者一起度过的。特别是成为名医之后,慕名就医的患者更是络绎不绝,上班比别人早,下班比别人晚成为常态,但亓庆良几十年雷打不动,坚持参加科室早会、查房、手术,没有安排手术,就坐门诊,病例讨论,解决疑难病症。在患者眼中,只要去医院,永远都能找到他。
记得那是他参加完省里举办的院长培训班回来上班的第一天,等待手术的患者排了一大串,就像往常一样提前上班做手术,7:30进手术室,开始第一台,第二台,第三台……上午做了四台手术,没顾得上休息,下午又接连做了四台。正想回家休息,可是还没有走出医院门口,来了一位急性阑尾炎病人,怎么办?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赶紧做。事情也巧,接着又来了两个剖宫产的产妇,做完手术已经是下半夜了。这时候又来了一个急性胃穿孔的病人,还能做吗?做!不能眼看着病人极度痛苦而不管,继续做,当把病人送出手术室时,天已经蒙蒙亮了。
46年从医,亓庆良有接近有一半时间是在手术室度过的,做了1万多例手术。最多的一天做了12台手术,最长的一台手术做了14个小时。
按照过去的干部政策,卫生院院长51岁就可以离岗待退,也就是说亓庆良原本早就可以离岗休息了。亓庆良告诉记者,听闻他可能离岗,那段时间有多家民营医院聘任他去做专家,年薪40到60万元。
面对巨额经济诱惑,亓庆良坚守初心,服从组织的需要留了下来。妻子跟他笑谈:你现在这个年龄是老年人中的年轻人,在你一辈子看中的这个地方奉献自己的医术,也是一种别人享受不到的幸福。”
有人问亓庆良,你干了一辈子医生,现在又当院长,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你的病人,难道就没有什么个人业余爱好吗?
亓庆良笑应:“这辈子除了会看病、做手术还真没有什么业余爱好,我不抽烟、不喝茶,不喝酒,也不打牌下棋,也没有养花钓鱼闲情雅致。我这么些年除了开会培训,其他时间几乎都在医院里围着病人转、围着手术台转。不光你们觉得,其实连我自己也觉得我是个无趣的人,可是你们确实也不曾体味到我每当顺利做完一个大手术、每当成功抢救一名危重病人、每当病人康复出院,我所享受到的欣慰感和成就感。要说兴趣,我想说的是,作为医者,仁心德行是我毕生的追求,我深爱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
“如果有人问我,这么多年苦不苦,我可能会回答说不苦,因为心中有理想,我有奔头。我也可能会回答说苦,因为从百废待兴中走出来的人,谁会避免心灵的煎熬和肉体的病痛。我是外科医生,我也是血肉之躯,每一道疤痕上都会有血迹,每一次康复的笑容里,都有经历风雨后才见到的彩虹。家乡从医这段时间是我经验和阅历最丰富的人生阶段,我把最美的时间奉献给自己的家乡和父老乡亲,我感觉很值得。因为,这里的山水给我了生命,给我了成长的食粮和温暖,如果需要我,我义无反顾,再活65岁我还是这么干。”初心不改,回首往昔,亓庆良异常坚定。
新闻推荐
“妈妈,你的牙齿里都有小黑洞了!”淄博口腔医院口腔正畸科传来了孩子的呼声,原来,一群小朋友正在体验当“小牙医”。近日,淄博口腔医院组织小朋友来院体验“小牙医”,医院医师为小朋友们...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