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长得好不好,种子、土壤、施肥、浇水、天气,缺一样都不行。管理村庄就像种庄稼一样。”看似朴素的一句话,却让淄川区龙泉镇韩庄村党总支书记褚全德实践了43年。
从1975年2月担任村书记起,无论是组织任命,还是群众选举,褚全德一直是韩庄村的“掌舵人”,从未中断。褚全德成为淄博市村庄中连续担任书记、主任最长的一位。韩庄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红旗村。这个村还有一个最大的“与众不同”,它由5个村庄的百姓相聚而来,仅姓氏就有103个,是个典型的“百姓村”。这样一个村庄,如何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一块地里同时种着不同的庄稼,相生共长,相互借力。对所有的村民都一视同仁,办事要公平公正公开,全力保障老百姓的利益。”在全体村民大会上,褚全德的讲话,既是承诺也是命令。
为了更好地保障村民的利益,在土地划分上,韩庄村破例的“不一样”了。按照各村以前的土地人均标准,原小土屋村0.43亩、原南旺村0.4亩、原韩庄村0.25亩,移民更是达到了0.5亩,可谓“一村四制”,但大家却毫无异议。同时新的村民来了以后,福利和原韩庄村村民一样。
2016年5月18日是韩庄村股民资格日,经过清产核资、人员排查、股权界定、资产量化等程序,全村净资产达到591万元,1335名村民变身股民,共设1335股,每股5178.6元,成为全区集体资产产权股份改革的第一村,1岁多的牛熙越成为最小的股民,现已分红两次共200元。
“村里想要发展好,经济必须往前跑。”褚全德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975年,23岁的褚全德成为全镇最年轻的一位村书记。“当时村里穷的叮当响,账上只有2毛1分钱,银行贷款却达7万元,在全公社19个村里排名倒数第一。”褚全德说。
上任初期,他便带领村民搞副业,搞运输,想着办法还债赚钱。1985年以后,借助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村里办起了8眼煤井,4个砖厂、塑料厂等一系列村办企业,一跃成为了全镇富村。随着国家转调政策实施,村里关停了煤井和砖厂等企业进行转型,同时积极引进外资和企业来村建厂,收取租金,村里一年下来光收租赁费就高达200余万元,全部用于村民和村集体日常开支。村域经济走上了绿色循环的快车道,也切实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
这些年只要在家,褚全德每天早上6点和下午3点都会围着村子转一圈,这是褚全德42年来养成的习惯,现在村子大了,每次至少要走上3公里。他的这个习惯,村民都知道,谁家要是有个什么事情,在路上他就给解决了,村民不用特意跑到村委去。
褚全德多次被博山、临淄、周村等区县组织部门邀请,向村书记作报告。他演讲的题目就是《村级工作管理的“庄稼哲学”》,没有讲稿,1个小时零20分钟的演讲,总能被十几次的掌声打断。“洒下多少汗水,就有多少收获。庄稼收成好不好,关键看你付出有多少。”褚全德说。
(晚报记者沙红翠特约记者闫盛霆)
新闻推荐
淄博引擎提速升级 新旧动能转换为老工业城市带来春天 □本报记者王奇
编者按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对2017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国...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