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栋赵永波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助力老工业区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企业是主战场,更是主力军。近日,周村区组织20家成长型、创新型企业赴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举行产学研合作对接洽谈会。这是周村区第一次由政府组织赴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的较大规模的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有力促进了校企双方的交流合作。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是此行的第一站。它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50多年来研究领域逐步扩展到能源化工、生化工程、材料化工、资源环境工程等领域,学科方向也由化工冶金拓展为过程工程,2001年更为现名。50多年来,研究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已拥有中关村本部、廊坊分部、郑州分所三个园区。相关科研骨干的研究领域及科技成果让企业家看到了相关领域最前沿的理论成果和产业应用的广阔市场前景。
企业负责人纷纷就各自的生产领域同相关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对接,并向专家发出了来周村调研指导的邀请。“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希望,让企业通过这样的对接平台、通过这样的交流机会,真正找到院企双方共同的话题、共同的领域,找准契合点,争取促成更多更好的合作。”周村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贾万刚说。
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会企业现场参观了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学院创新成果展。“这次中科院之行,真的让我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听了专家们的报告,再看看这些世界一流的技术成果,让我更加坚信,在这里,一定能找到企业突破瓶颈的关键技术,产学研对接一定会富有成果,一定能帮我们企业进一步展现技术优势。”山东中顺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郝亚明激动地说。
此次产学研对接活动的第三站是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这里不但是工程训练基地、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支撑平台,也是工程素质和工程文化教育基地、学校高水平科研转化服务平台。相关负责人首先向与会企业家介绍了学生的各种创意作品,建筑学院学生设计的吸附PM2.5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清华学生自主设计的智能家居控制器的融资规模……随后,企业家们又实地参观了3D打印实训室、钳工实训室、焊接实训室、焊接机器人实训室、数字化能力发展中心,现场零距离感受科研人的探索精神和科研成果的魅力。企业家们还聆听了清华大学教授分享的智能制造与数字化生产流程、中科院自动化所专家分享的工业机器人相关应用及科技成果等报告。
此次北京之行虽然只有短短3天,但它为企业打开了一扇门,使之看到驱动创新的压力背后是创新驱动的魅力前景;它为企业架起了一座桥,引领他们通往院企对接的宽广舞台。截至目前,已有9家企业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的8名专家教授在新材料、新能源和智能制造等领域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其中金润德公司近期将邀请清华大学教授张晓龙到企业实地考察,恒导石油化工、中顺新材、华信高科、瑞诚化工、北方淄特、桑瑞斯太阳能、泰鼎机械、大力矿机等将与有关专家教授作进一步洽谈;新枫晟染丝、磊宝锆业、金钼光明、赫达公司、利尔新材、华安公司等表示有合作需求,将通过相关院所、专家教授帮助寻找合作切入点,联系对接其他专家教授及项目,破解企业发展瓶颈。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次活动的举办,标志着周村区产学研合作迈上了新的台阶。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大力弘扬‘店小二\’精神,努力构建务实高效、开放灵活、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积极帮助、引导辖区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实现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与优质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全面对接,在优化发展的大潮中赢得主动、构筑优势,为奋力开创‘富而强、精而美\’幸福周村建设新局面提供强劲动力。”周村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王志臣说。
新闻推荐
□记者刘磊通讯员曹元良报道本报淄博讯“公职人员廉洁从政要过好‘六关\’,坚守理想信念,过好政治关;力戒...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