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稀少,Rh阴性血被称为“熊猫血”,而Rh阴性AB型血则是“熊猫血中的熊猫血”。在淄博,全市稀有血型库登记在册的也仅有30人左右,华能辛店电厂人事部劳动管理专员陈立民就是这30人中的一员。
10年,7次,累计献血2800毫升,41岁的陈立民无偿为7个生命续航,是目前淄博市稀有血型者中献血数量最多的。与众多“献血达人”相比,陈立民这些记录可能都不算辉煌。然而因为另一特殊身份——应急献血者,他需时刻保持联络待命,常年坚持不抽烟不喝酒、清淡饮食等健康生活方式……这是一个普通人的坚守,只是为了关键时刻献上最新鲜的血液抢救他人生命。
陈立民正在献血
能救人一命很有成就感
“当时我看到有流动献血车,只是想献血,并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血型。”2004年一次偶然的无偿献血,陈立民才知道自己竟然是Rh阴性AB型血,属于稀有血型。淄博市血液中心建议他加入稀有血型血友会,他毫不犹豫地就同意加入了。当时淄博市记录在册的这种血型只有23人,其他人都是因为车祸、生病需要输血才知道自己属于稀有血型,主动献血得知血型的只有他一人。
2005年的一天,淄博市张博公路立交桥附近突发一起交通事故,稀有血型的耿某陷入生命危险。当务之急,需要800mlAB型Rh阴性血。接到医院的求救电话,血站工作人员在将仅有的400mlAB型Rh阴性血液送到医院后,开始给有限的几个AB型Rh阴性血人员拨打电话,但因为种种原因,他们都不能立即实施献血。危急关头,淄博市中心血站、各大医院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展开了“AB型Rh阴性血”大搜寻,下午2点多,陈立民听到淄博人民广播电台交通文艺频道通过电波发出的急寻血源启事,立即给血站打电话:“我是AB型Rh阴性血,你们可以采我的血液。”
下午15:30许,血站工作人员来到辛店电厂,在厂医院进行了采血,并迅速送往医院。看着血液一滴一滴从身体流进采血袋,陈立民表示自己非常激动,“我觉得能救人一命,很有成就感。”
当时淄博日社以《搜寻AB型Rh阴性血,临淄男子撸起袖子》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
如士兵般全天候准备
“‘熊猫血\’的血型不要随便献,有紧急需要的时候会打电话通知。”在固定献血一年后,2006年,淄博血液中心打电话让他加入应急献血行列,在有患者急需时献血,以保证能提供最新鲜的血液,也避免出现浪费。
2008年他参加了奥运会血液备用采集。此后根据应急需要,陈立民每9-16个月献血一次。几年间他前后接到了7次电话,累计献血2800毫升。
应急献血,看似献血的次数可能会减少,然而却对献血者提出了更高的甚至可以说严苛的要求,当然这全凭无偿献血者自觉。
“记得2014年的一天,血站打电话让我去献血,当时恰好感冒了,担心血液质量,没能献成。”至今说起来,陈立民依然觉得很遗憾。
由于不知道自己下次献血是什么时候,陈立民从来不敢放纵自己。
戒烟戒酒、早睡早起,养成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清淡饮食,避免出现高血压、糖尿病等影响献血的疾病;保持正常的通信联络……这些看似简单,但要长期坚持却不容易。
“我们只有30人,这还是个虚数,并不靠谱,用血时还可能遇到出差、回老家、生病等原因献不成。如果不互助互救,谁来帮助我们,所以我们都应该对别人负责任。”陈立民说。
应急献血属于召之即来的那种献血,因为每次电话的背后可能就是一个挣扎在生命线上的病人。每次接到电话,陈立民都是自己驾车前往医院或者血液中心,默默的献完血再默默地离开。只有那鲜红的献血证记录着他不平常的献血之路。每一次献血都是在为生命续航。
更难能可贵的是,陈立民的献血行为,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尤其是女儿,更是把他当成了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这是陈立民最高兴的事。他说,作为一名有着18年党龄的老党员,能够做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事,实现自己的价值,让自己无比快乐和满足。
(晚报记者沙红翠通讯员侯军元王成)
新闻推荐
端午节是一个快乐的日子,我早早的就起床了。我和奶奶去插艾草,我们插完了艾草奶奶把米泡上,过了一会儿,米泡好了...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