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荣照顾不方便活动的老人。本报记者李洋摄本报记者樊舒瑜
没有一点“架子”,今年62岁的王福荣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质朴而且亲切。查看饭菜、与老人拉呱、安排人员维修家具、接生小猪崽……每天,她都是忙忙碌碌。为了让老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她就像对待亲生父母那样去关心和爱护每一位老人。
2002年,王福荣挑起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三台山敬老院的大梁。服侍孤寡老人的重担能不能挑起来?怎么才能还上敬老院的外债?从家门口的工作岗位调职到工资微薄的敬老院能不能得到家人支持……一开始,王福荣也犹豫过,甚至几个晚上睡不好觉。
上任之初,敬老院里只有几排年久失修的破旧土瓦房和十几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来源,老人的生活十分艰苦,一日三餐仅仅够填饱肚子,有时老人们好几个月都吃不上荤菜。回忆起那段时间,王院长感慨:“那是最难的一段时光。”
面对一穷二白的现状,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她从三台村租了六亩多地,种上玉米、花生、红薯、大豆等各种农作物和蔬菜,慢慢地还盖起了猪圈、饲料储存室、养鸡场。2007年,投资5000元建起沼气池,用沼气做饭、洗澡,沼渣成了非常好的肥料,使全院走出了一条以副业养院、循环发展的新路子。现在,一年能收入2万多元。2008年,在昆仑镇党委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6万元的二层老年公寓楼拔地而起,从项目立项,到工程竣工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随后的几年时间里,王福荣利用从上级争取的、敬老院自己积攒的、从社会各界筹集的资金,重新铺设了道路,对院内进行绿化,并先后建起了老年健身广场、门球场、大餐厅、伙房、卫生室、超市、活动室……曾经破旧的敬老院焕然一新……
住在这里的老人都体弱多病,需要专人悉心照料,谁应该打胰岛素、什么时间喂药,王福荣对56位老人的情况如数家珍。
为了更好地照顾院里的老人,她的手机24小时处在开机状态。敬老院的老人大多是五保老人,她带头端屎端尿,按时洗澡理发、剪指甲、洗衣喂饭伺候他们。当老人走的时候,她就像亲闺女一样,为老人送终、料理后事。敬老院凡是没有亲人的老人去世后都是她给送终,17年来,至少送走了上百个老人,就连火化场的工作人员都知道三台山敬老院有个好心的女院长,只要是她来就一路绿灯。
“人,谁也有老的时候,老了就得需要有人照顾,我要为他们当个女儿,来尽孝。”王福荣常把这些话挂在嘴边。
今年96岁的绿张氏老人来敬老院三年时间了,她说:“这里就是家,王院长就是亲闺女,在这里安心、踏实。”老人们都说:“王院长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有这样的好闺女,俺们知足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明月通讯员石政伊报道本报讯7月6日下午,市政府召开第30次常务会议,研究冬季清洁...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