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洪量
赵执信手迹册页,纸本水墨,旧黄色,经折装帖本,7折8面,品相完好。册面硬木紫漆板护封,封面题签《赵赞善秋谷墨迹册页》并钤印,印章漫漶不清。册页页面无损,但折处大都断裂,以镜片护边。册高33.5厘米,宽23厘米,全册长184厘米;内页字幅纸高26.5厘米,宽16.5厘米,全篇32行,共计252字。该册页现藏于淄博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赵执信,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颜神镇(今淄博市博山区)人,著有《谈龙录》。赵氏家族为明清时期的名门望族、仕宦之家,名噪几百年。其曾祖父赵振业为明代进士,祖父赵双美是拔贡,父亲赵作肱是秀才,岳祖父孙廷铨官至清廷秘书院大学士,岳母是王渔洋的从妹。这样一个儒学气氛甚浓、仕宦追求甚切的家境,为赵执信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赵执信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后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二十八岁时因在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长生殿》,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他终身不仕,徜徉林壑。
此札共8面,前面7面是王维诗句,每面4行,每行8字,第8面是题记,上写:“王摩诘桃源行七言古诗一首,乙酉六月立秋前三日,无想道人执信书。”封面用木板装裱,略有虫蛀痕迹,已经比较陈旧,但保存接近完好。
宣统元年的收藏者在册页的最末贴有一张纸条,纸条是从木刻印刷品上剪下来的关于赵执信的简短生平,可惜收藏者的印章已经模糊难辨。手札中夹带几张油印的历史地理的复习提纲,从字体看多使用繁体字,从内容看应该是1949年以后的东西,我们推测这一时期的收藏者是一名从事史地教育的工作者。
自从陶渊明写下名篇《桃花源记》以来,“桃源”就成为古典诗文中经常引用的典故和歌咏的对象。唐代有不少人题咏过桃花源,王维的这首《桃源行》是传世唐诗中最早以桃源为题咏对象的作品,在他之后,刘禹锡、武元衡等人都写过同样题目的诗,但以王维十九岁时写的这篇七言乐府最为精彩。
桃源行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唐诗流传久远,流传过程中出现常出现版本的差异,《桃源行》的版本差异就有七处之多。“两岸桃花夹去津”有写作“两岸桃花夹古津”,“月明松下房栊静”有写作“月明松下房栊净”,“惊闻俗客争来集”有写作“忽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有写作“竞引还家问乡邑”,“及至成仙遂不还”有写作“更问神仙遂不还”,“安知峰壑今来变”有写作“安知岑壑今来变”,“青溪几度到云林”有写作“青溪几曲到云林”。赵执信采用了通行本,所以并无大误,只有一句“安知峰壑今来变”赵执信写作“安知峰壑今求变”,各种版本中都不曾用“求”字,繁体字的“来”与“求”字形相近,此处可能是赵执信的笔误。
赵执信这件手札,书法体式放纵、连环回绕,离合聚散大起大落,变化多端,使人如立高山之巅,心胸旷达,神情潇洒。赵执信是在王维写作这首诗接近千年之后作此手札的,两人都曾有神童之誉,都曾有官场失落,这次书写是两个诗人精神上的一次契合。王维作这首诗时只有十九岁,赵执信抄写这首诗时四十三岁,此时已经距离《长生殿》剧祸案十六年。十六年的田园生活“放情诗酒,徜徉林壑”,这让赵执信从王维的作品中看到了更多的自我,也成就了他清初大诗人的盛名。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毕研华“你哪来的精力啊?每天忙活那么多事情!”这是周村大街街道长安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爱山战...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