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走进鲁中广袤的乡村田野,从沂河源头到黄河岸边,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一座座设施配套的文化广场、一幅幅寓意深刻的墙体画、一个个引领文明风尚的“善行义举榜”……在这里,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的美丽乡村正在演绎一场“美丽嬗变”。
在乡村文明的重塑中,淄博市主动对标“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的“三美”蓝图,丰富美丽内涵、打造美丽环境、播撒美丽文化,排出了农村“五化”、环卫一体化、旱厕改造、移风易俗、公益性公墓等一批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形成了“顶层设计、舆论先行、典型引路、考核激励、全面覆盖”的“淄博模式”。
顶层设计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家园的期盼。
但曾几何时,农村却因为环境脏乱差,红白公事大操大办等现象,载不动“乡愁”,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短板”。
美丽乡村建设从何入手?破题的关键在顶层设计!
按照省移风易俗、城乡环境整治、“四德”建设、文化惠民“四大工程”的总体部署,淄博市组织走千村访万户,摸清民意,积极推行“三个统一”。统一工作项目:农村“五化”、环卫一体化、移风易俗、公益性公墓、旱厕改造。统一标准:环卫一体化要求1000人配备3个保洁员,十户配1个垃圾桶,实行村收、镇运、区(县)集中处理;移风易俗要求村村建立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倡导红事白事只随礼50元,建立区、镇、村三级公益性公墓。统一验收:镇查村、区查镇、市验收。根据工作进展,每年策划推出不同的民生项目,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农村变模样、群众得实惠。
2013年,临淄全区整建制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试点成功,全市随即跟进,如秋风扫叶般,千年旧俗一朝除。
2015年4月,淄博市全面打响“城乡环卫一体化百日攻坚战”,垃圾歼灭战迅速席卷全市,几十年垃圾一日除。
舆论先行
改变群众传统婚丧习俗,不亚于一场新的“头脑革命”。在这场涉及百万人的变革中,淄博市坚持舆论先行,注重借助媒体力量,转变群众思想观念。
利用1个月的时间,组织各级各类新闻媒体高密度、多时段、全方位展开密集宣传;统一设计推出3条标语口号:“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作为全市民生大事抓实抓好”“厚养薄葬就是孝,随礼不坐席才是情”“红事白事无小事,政府倡导我赞成”,一周之内把标语口号覆盖到了全市每个村居、每条街巷、每条主干道。
由各区县制定红白公事指导标准、办理流程,经区县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后,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组织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展开密集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冲击力。
在“城乡环卫一体化百日攻坚战”中,集中开展“有事找政府,有垃圾请拨12345”活动,对城乡积存垃圾进行集中曝光,形成了对各类垃圾零容忍的社会环境。
在推动乡村美起来同时,积极帮助农村群众富起来。针对革命老区沂源县苹果销售难题,市委宣传部组织各级新闻媒体、网站启动“聚焦沂源红”***·媒体在行动大型公益活动,活动期间苹果日均出库量达到2000余吨,帮助果农化解燃眉之急,奏响了一曲暖心的公益乐章。随后,聚焦乡村旅游、聚焦特色小镇、聚焦***,让淄博农产品香飘四海、乡村旅游持续火爆。
典型引路
2009年,临淄区从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入手,着眼普惠,整体推动,农村“五化”工程(“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实现了全覆盖和“抓阄看”。“政府代种”、村级事务“五代理”等一批民生工程压茬实施,顺利推进,在十个方面实现了全覆盖。在巩固提升基础上,临淄区将“全覆盖”内容拓展为30项民生工程。
在全国文明镇敬仲镇,全镇50个村按照一个标准进行整治,穿梭在各个村庄,仿佛置身城市花园:所有大街小巷全硬化、无死角,道路村村通、村村连;所有路两侧实现立体式全绿化;所有主干道安装路灯;生活垃圾全部日产日清。“以前,村里是土路,垃圾随处可见,绿化更谈不上。现在村里村外全部绿化硬化,垃圾统一收集处理,安装了路灯,夜晚也亮堂了!”对于如今的居住环境,乡亲们很是满意。
凭着背水一战的韧劲,2015年12月,淄博市顺利通过全国首批城乡环卫一体化验收。2016年淄博市乡村文明行动测评综合成绩位列全省第一位。
道德是一颗种子,只要勤于播撒灌溉,就能在群众心中开出绚丽花朵。作为试点,淄川区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以满足群众的道德文化需求为重点,坚持项目化实施、精准化推进、长效化机制,每年确定一条主线、突出一个重点,通过民生政策宣讲、“三员制”网格化管理、“四德”工程、“六新”工程、“三风”建设、乡贤理事、文化云、德融数理等乡村文明行动“八大民心工程”,久久为功,持续推进,着力提高道德建设影响力和覆盖面。
淄川区层层签订“四德”责任状70万份,建立860个赡养老人孝德榜,发放40万个道德承诺卡,张贴1059个善行义举“四德榜”,推选表彰8万余名先进典型,建成490处“四德”文化广场。全区24万个家庭、470个村居、143个部门单位、1000余家企业行业普遍制定了家风、村风、行风,潜移默化影响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淄川区市民“四德”公约由区人大常委会通过颁布实施,设计的“善行义举榜”建设标准成为“全国样本”,探索出一条运用道德、行政、法治“三位一体”创新社会治理的新路子。
2013年9月,山东省乡村文明行动第二次现场推进会首站赴临淄区观摩;2013年10月,中央文明办组织10个省(市、区)文明办主任到临淄区专题调研。淄川区创建为山东省首批“四德”工程建设示范市,全省“三风”建设现场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推进会在淄川区召开。
考核激励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借助全省环卫一体化和移风易俗实地暗访、群众满意度电话测评,淄博市主动完善机制,形成考核导向。
2015年底,淄博市印发《淄博市文明镇办重点工作考核办法》,将五项基础工程纳入“十个新突破”考核体系,每季度考核通报一次,年底88个镇办总排名,考核结果与精神文明奖、优秀基层党组织建设评选挂钩,排名后1/3的不准参评各级文明单位。全市88个镇办打响擂台赛,各项民生工程比着干。
在“城乡环卫一体化百日攻坚战”中,淄博市将其列入全市“十个新突破”考核体系,兵分多路,全程督导,每月一调度,每月一排名,各区县“红黑榜”上指名道姓,去年底市文明委集中对全市3105个村逐一检查验收。难啃的骨头现场办公,挂图作战,有些积存了几十年的垃圾得到彻底清理。张店区推行深度保洁,以克论净;淄川区数字化管理,全程监控,实地考察成绩全省第一;临淄区8189000民生热线,24小时接受群众举报,打赢了一场消灭垃圾的“人民战争”。
市文明委单独制定移风易俗、公益公墓考核办法,实行每月考核,结果与各级文明镇办推荐评选挂钩。各村居普遍制定红白理事章程,纳入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红白公事台账,办理结果与居民福利待遇挂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淄博干部群众新时尚。
全面覆盖
2015年4月,全市农村工作现场会在临淄区召开,市委主要领导带领与会的区县委书记、镇办党委书记,连续观摩敬仲镇10个村,要求全市乡镇对标敬仲镇,把城乡环卫一体化、移风易俗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摆上区县、镇办工作的重要议程;要求拿出压倒一切的气魄和决心,以最硬的作风、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效果,打赢这场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攻坚之战”。
2016年6月,市文明委召开全市移风易俗工作现场推进会,提出“提高标准、量化考核、全面普及”的工作任务。各区县因地制宜,分别制定移风易俗工作意见,明确红白公事指导标准,把移风易俗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全面推开。10月,全市3105个村红白理事会和村规民约实现村村全覆盖;
2017年5月,旱厕改造33.6万户实现全覆盖,并将在全省率先迎接验收;
各区县、镇办普遍制定公益性公墓建设规划;
全市乡村学校少年宫标准化提升全面完成;
全市村村建立“善行义举榜”和“四德”主题广场,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到城乡角角落落。
全市村村寨寨广泛传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歌,跳起“堂堂正正一辈子”“四德歌”广场舞,涌现出了全国道德模范孟祥民、全国首位时代楷模朱彦夫等一批重大典型……
美丽乡村建设“淄博模式”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落地生根。在2016年度省对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淄博市定量指标得分居全省第6位,定性评价列全省第1位。省委宣传部对各地市6项考核中,淄博市意识形态、理论中心组学习、乡村文明、“四德”工程、好人线索推荐5项工作均列全省第1位。省直部门评价列全省第3位,比两年前提升了10个位次。
沐浴着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淄博召开的东风,新一轮乡村行动的号角已经吹响,2018年底全市3105个村“五项基础工程”将实现全覆盖。在这又一轮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淄博美丽乡村建设将以更积极的姿态、更坚定的步伐,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闻推荐
6月12日,山东省沂源县悦庄镇一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工人在码放准备加工成果脯的樱桃。近年来,山东省沂源县积极以“特色+创新”的模式推进新型农业发展,依托全县800余家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立果业、...
沂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沂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