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伦稳
夏伦稳,字祈苏,号崛起,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淄博日报签约摄影师。“我愿把我喜欢读书、热爱写作的激情传递给每个有缘的莘莘学子。”九月,校园里又重新焕发了应有的生机。南京师范大学,古树参天,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天边,一位老者满头白发,健步如飞,走到一尊雕像下,朝雕像深深地鞠了一躬,像一个虔诚的圣徒叩拜他的偶像。面对这雕像,他口中念念有词,好像是来还愿的。
六十五年前,一个冬日的清晨,寒风凌冽,太阳从东方升起,天空露出了鱼肚白,他那时还是个少年,也是来到这尊雕像前,虔诚一拜,许下心愿。为了响应领袖的号召,他准备上山下乡,背井离乡,离开故乡南京,去遥远的北方沂蒙革命老区支教。
临行前,他有一个小小的心愿,他想再回到母校南京师范大学看看,看看令他一直敬仰的那尊雕像。他是这所学校曾经著名的老师,而他是这所学校一名普通的学生。尽管他只在课本上读过他的故事,但是对视这尊雕像,似乎让他们心有灵犀。迎着无数个朝阳和晚霞,他在他的陪伴下,手捧着书阅读、思考。
他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事业,提出“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的口号,并且真正做到身体力行,同贫苦学生同劳动、同甘苦。在晓庄师范的茅屋礼堂两旁有一副对联:“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菽麦黍稷下功夫。”体现了他面对工农大众的教育方针。他生活俭朴,曾自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对联自勉。鉴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创造性的工作业绩,毛泽东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尊称他为“万世师表”。
他把一生献给了沂蒙革命老区的教育事业,践行“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的人生信条。他的爱,给山区孩子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他的爱,让大山也为之增光;他是老师,更是许多山里孩子尊重的父亲。他用毕生的心血,在希望的大山里,铸就了一座令人仰视的丰碑。他,半个多世纪,省吃俭用、不抽烟、不喝酒、很少喝茶、很少买新衣服,捐献近百万元资助2000余名寒门学子。
他在南京创办晓庄师范,培养目标是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和改造社会的精神。考试科目包括农务或木工操作一日、智慧测验、常识测验、作文一篇和五分钟演说……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如日出破晓。
他在沂源临危受命,被上级教育主管调任城关二中担任校长,用三年时间把108名差生全部转化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让当地有名的环境差、设施差、师资差、生源差、教学水平差的差学校,旧貌换新颜,脱胎换骨升级为省级规范化学校、获得全国优质品牌学校等荣誉称号。他提出“转化一名后进生与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一名学生同等重要”和“教育应该是一种示范性、无伤害教育”的观点,为落实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打造了一把钥匙。
他的名字叫陶行知,一位南师大曾经的老师;他的名字叫李振华,一位南师大曾经的学生。他和他,薪火相继,他和他的故事在中国和沂蒙革命老区,家喻户晓。简评:传道授业,薪火传承,是教育之正道。
新闻推荐
节水50%节肥40%—50%节省劳力70% 水肥一体化新技术让果农尝甜头
晚报讯(记者孙媛通讯员翟淑美)“和果树打了这么多年交道,没想到现在动动手指头就能浇水施肥了。”近日,在沂源县燕崖镇双泉村,果农杨纪明按下地头的按钮,就坐下喝茶去了,4小时后他的10亩果园...
沂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沂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