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蚌埠 今日五河 今日固镇 今日怀远
地方网 > 安徽 > 蚌埠市 > 今日五河 > 正文

皖北人过年习俗 □梁学刚

来源:蚌埠日报 2021-02-08 08:28   https://www.yybnet.net/

赶大集备年货。杀年猪。大年初一吃饺子。“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过年对皖北人来说是一种渴盼和喜悦,小孩子可以穿上新衣,吃上大鱼大肉,领到压岁钱,大人们也可以打打牙祭,走亲访友,消遣娱乐,放松心情。

皖北人生活在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的淮河流域,生活条件比其他地方相对优越,自古有一种说法:“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皖北人知书达理,民风淳朴,尤其在过年时,形成了一些经岁月打磨的传统习俗,展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腊八粥、祭灶、备年货

皖北人谈年,应该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皖北人常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腊八即腊月初八,古为“腊日”,俗称“腊八节”,这天有百姓要喝“腊八粥”的习俗。徐珂《清稗类钞》即云:“腊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日,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相沿至今,人家亦仿行之。”袅袅粥香飘在古老的民俗里,人们送粥、吃粥,祈福增寿,喜迎新春。

在我小的时候,每到腊八这天,天刚麻麻亮,母亲便早早起床,抱柴生火,烧锅煮粥,在灶间忙活开来。母亲做腊八粥极有耐性,一招一式都像是在照料自己的孩子——先将红豆、绿豆、花生这些比较耐煮的食材下锅,小火熬煮,待这些食材一个个张开“小嘴”,再加入磨碎的红枣,文火慢熬细煮,并用长把勺子不停搅动,以防黏锅。香味升腾,穿堂入室,一直飘到床头,我便一骨碌爬起来,草草洗把脸,就来到锅屋,寸步不离地跟在母亲身后问:“好了吗?”母亲总是笑着说:“快了,快了。”听着锅里“咕咚咕咚”的响声,望着热腾腾的粥泛起泡泡,闻着从锅沿飘逸而出的粥香,口水不知不觉流了下来。待粥一熟,母亲便给我盛一大碗,同时叮嘱:“慢慢喝,别烫着”。

母亲去世后,做腊八粥的任务便落到妻子身上。因生活条件逐年改善,在食材选用方面,品种愈加多样,妻子的腊八粥,除了常见的豆类外,又加入了莲子、桂圆、核桃、黑米、香米、葡萄干等原料,这样熬煮出来的腊八粥甜爽可口,营养丰富。

腊八只是过年的引子,其实揭开春节序幕的,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的,这时候,年的味道才愈发浓郁起来。

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各家各户,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的善行或恶行,因此,这天各家各户要举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家人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一旦哪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因此,对每家每户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在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让他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

过了腊月二十以后,农村的集市开始热闹起来。农村集市并不天天逢集,一般是十天四个集。无论大集小集,集的面积要比平时扩大好几倍,集上人山人海,商品琳琅满目。熟人见面,分外热情,互问年货准备情况。一些离集近的人,一天能赶好几趟。小时候,一年中最期盼的事情就是跟着父母赶年集。我们村离集镇有八里路,多数是步行去,也有赶巧碰上顺路马车的。到了集市,从街东头逛到街西头,两边摆满了露天摊位,一家挨着一家,各种吃食、年画、对联等年货堆得像小山一样。虽是数九寒冬,滴水成冰,但人们的脸上挂满笑容,洋溢着幸福。

家境富裕的,到腊月二十九年货都办齐了,也就不用再赶集上店办年货了。家境稍差一点的,赶集能赶到大年三十。年三十是一年中最后一个集,这个集被称为“穷汉子”集。这天集上的年货该贵的就贵了,该便宜的就便宜了。贵了就不买或少买,便宜了就多买些。

贴春联、团圆饭、守岁

除夕这一天,人们要开始贴春联了。贴春联的习俗来源于古代的“桃符”。中国最早的春联是后蜀君主孟昶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笔者外公的毛笔字远近闻名,一到过年,求他写春联的人踏破门槛。春节前几日,外公早早地准备好笔墨纸砚,就等人上门写春联了。家境较好的人家,一般自带红纸,外公根据他家的情况开始运笔书写。家境不好的,空手而来,外公就将老早写好的春联送他几副。外公患脑血栓后,不能写字,写春联的任务就落到大舅头上。大舅高中毕业,受外公影响,也酷爱书法。跟着外公学习几年,书法功底渐长,所写毛笔字也有模有样,受到大家欢迎。大舅经过几年的训练,写起春联越来越顺手,常写的春联有:“上联:和顺一门有百福,下联:平安二字值千金,横批:万象更新。”“上联:一年四季春常在,下联:万紫千红永开花,横批:喜迎新春。”“上联:勤劳节俭农家本,下联:友好善良仁爱心,横批:忠厚人家。”“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上联:喜居宝地千年旺,下联:福临家门万事新,横批:辞旧迎新。”等等,多是吉祥之语,表达美好愿望。

贴春联是有讲究的,一家人只有全部到齐才能贴,少一个不在也不能贴,绝不能把家人贴在门外。这就是年的魅力,家的魅力!不然出门在外的游子怎么千里迢迢要在年三十晚前赶到家呢?

一些欠债户,年三十早上就贴春联了。因这一贴,前来要账的人见人家春联都贴上了,转身就走了,不论欠多少钱,也不论多么急着用钱,也只有等到出了正月再要。不然那叫“抠”人家的门神眼,对双方都不吉利。还有个别的欠债户,早在腊月二十七八就贴好春联了。

我们村满望家对贴春联最讲究,不光门上贴春联,家中所有物件都要贴上写有吉祥话语的红纸。比如床上,要贴:身卧福地;堂屋后台上方,要贴:金玉满堂;粮囤上要贴:五谷丰登;箱子柜子上,要贴:招财进宝;锅台墙壁上,要先贴:盛请灶王爷,再在两边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水缸上,要贴:福如东海;石磨上,要贴:下面如雪;猪圈羊圈牛棚上,要贴:六畜兴旺;架车和自行车上,要贴:日行千里;院内外树上,要贴:满院春光、抬头见喜、春光明媚等等。还有粪堆上、红芋窖上、柴垛上和院墙上,要插满花花绿绿的纸条子。

要是当年家中老人去世,过年是不贴春联的。

年三十的晚饭,称之为团圆饭。无论穷与富,都要做几个好菜,拿出珍藏的好酒,一家围桌而坐,长辈上座,晚辈下座,边吃喝边谈话,其乐融融。总结一年经验,归拢一年收入,计划开春的农事家事,展望明年的喜事好事和收成。吃团圆饭前先祭祖,香烛烧完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有计划)、鱼(寓年年有余)、生菜(寓生财)、腐竹(寓富足)、蒜(寓会计算)等以求吉利。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对皖北人是极其重要,家人的团聚能够让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一家人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是一种幸福的时光。除夕夜最让人期待,也最温馨幸福的,莫过于吃团圆饭,亲情在此时此刻愈加浓郁。每个人都尽可能在年前赶回家里,为的就是和家人一起吃个团圆饭。吃团圆饭,图的就是团团圆圆。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说古代有一种猛兽叫“年”,散居在深山密林中,它长相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过去没有电视,没有“春节联欢晚会”可看,吃过团圆饭后,一般一家人围在火塘边谈闲拉呱,或听老辈人讲古。这时候还有一项重要活动,是发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目的是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客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长辈出手大方,孩子们欢天喜地。

守完岁,要睡觉的时候,大人们就会把糕塞到枕头下面,第二天起床的时候就吃掉,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面步步高升,开启一年的好兆头。

拜年、破五、闹元宵

大年初一,一大清早不能赖床,父母都早早催促子女起床,起来吃饺子汤圆。在皖北人眼里,饺子有一个别名叫“弯弯顺”。因为饺子是半圆形的,弯弯的,所以叫“弯弯顺”,因“弯弯顺”和“万万顺”谐音,寓意着一年事事顺利。

大年初一这天,规矩习俗最多。早晨起来洗手洗脸不换水,是一人接着一人洗,洗完也不能倒掉,说法是泼水如泼财;吃过饭不涮洗锅碗,说法是越涮洗越干净(穷得干净);做饭不动刀,说法是动铁如动财;这天一整天不扫地,说法是越扫越干净(穷得干净);这天大人小孩一天不干任何活计,说法是这天干活,要干一年的活;无论自家人还是外人,这天不吵架不骂人不打架,说法是这天吵架打架骂人,要一年不得安生;大人小孩这天穿新衣花衣,说法是花花绿绿一年,一年内喜事多多。

从初一开始,人们进入了拜年模式,互相走动开始拜年了。拜年主要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亲戚家,还要带上礼物。进门先向长辈们依次拜年,然后便可以逗留吃饭、玩耍。年初二上午,外孙走姥娘家拜年是雷打不动的铁规,也有个别早上去的。初二这天,谁家都走亲戚,谁家又都来客人。初三,是走姨家、姨奶家、姨姥家和姑姥家的日子。年初四,是回年礼的日子,也就是走姑家姑奶家。这天,也是走新亲拜年的日子,就是已定婚末完婚的小伙,走新亲要带四色礼(鸡、鱼、肉、酒)。还有新婚没小孩的和小孩太小的夫妇,也是这天走丈人家拜年。拜年还有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再就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中找人家办过事的,他人帮过忙的,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见面则说几句吉祥话:“恭喜发财”“一顺百顺”“万事如意”,无甚过多礼节。

农历正月初五,皖北人俗称“破五”。传说,大年三十,人们请神时,把脏神给忘了,他十分生气,便找弥勒佛闹事。弥勒佛满脸堆笑,就是不搭腔。这脏神气得捶胸顿足,七窍生烟。眼看事情要闹大了,弥勒佛才开口说:“这样吧,今天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破五那天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将出去,让它们离我们远远的,越远越好。尤其放“二踢脚”(两响)称“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从初一至初四四天没干活了,日出之前放炮崩穷后,要努力干一天活,称“恨穷”。“破五”意味着只要在新的一年里,不辞劳苦勤勤恳恳便可过上好日子。“破五”这天忌串亲访友,也不准串门,说是走亲会把晦气带到别人家。打扫卫生是一种彻底的大扫除,从每间房屋里把垃圾扫出门外。等到垃圾扫出大门,扫到一个角落,便将鞭炮从屋里放到了屋外,于是拿来一个极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点燃了,轰隆一声,仪式完毕。人们说:这下子,一切晦气穷气都给赶跑了!按照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就关张了,而到了正月初五这天,家家又重新开张。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在周而复始、大地回春、明月高悬的正月十五夜晚,人们要进行观灯会、猜灯谜、吃元宵等一系列活动。

过去在五河县城,每到元宵节,县城主要街道都悬挂各式各样的花灯、彩灯,天上明月和人间灯火交相辉映,显现节日的欢快与喜庆。人们走上街头,观灯赏景,人流如潮,熙熙攘攘,十分热闹。在农村,元宵节的重头戏是“撂火把”,就是把点燃后的火把朝空中抛去,看着火把散开火星飘落。做火把的材料一般用葵花秆、高粱秆做成,内里裹上一把高粱糠皮,浇上一点油。葵花秆内芯有囊,点着就会出现一闪一闪的星点,煞是好看。没有扎火把的人家,就把家中的扫帚头点上当作火把。在空旷的晒场上,人们聚在一起撂火把。有人边撂边喊:“正月十五撂火把,西湖地里长棉麻,东湖滩头结大瓜,年年都长好庄稼。”

元宵节还有一项活动是“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近些年来,每到元宵节,五河县都在县城青年圩广场和县图书馆举办猜灯谜活动,并给猜中者奖励一些小礼品,吸引不少谜友参加。

吃元宵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节俗。元宵用糯米细粉制成,圆形,内包核桃仁、芝麻或桂花白糖为馅,皖北人又称为“汤圆”。在祭祀祖先之后,家人一起享用汤圆,取其团圆的意义。天上明月,碗里元宵,象征着团圆吉利。

在皖北,元宵节还有“耍龙灯”、“舞狮子”的习俗。“耍龙灯”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表演分“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民间舞狮子的习俗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五河临北狮子舞在皖北地区享有盛誉,每到元宵节都到县城开展踩街活动,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月十六是个好日子,婚嫁的人家特别多。这天也是接姑娘日,凡已出嫁的姑娘,无论大小,娘家都派人去接,来不来都要去接。整个正月,大人小孩都说吉利话,因正月里正月正,是个草棒都有灵性。二月二天一亮,男主人起床后第一件事不是开门,而是拿一根手指粗细、一米多长的木棍去敲屋山尖和门头门框。边敲边说:“二月二敲山尖,金子银子往家搬;二月二敲门头,金子银子往家邮;二月二敲门框,金子银子家里装。”过了二月二,年就算彻底过完了,接着就开始春耕大生产了。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习俗和文化,所谓乡音难改就是这个道理,习俗传承着一代一代人留下的文化。过去皖北人过年,大致有上面这些习俗,但是具体到每个县甚至每个乡镇,可能还有不同的风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些老旧习俗正在慢慢消失。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有很多家庭到市区及县城购房居住,在农村老家过年的人数逐年减少,农村的年味越来越淡。且一些“新年俗”也渐渐风行起来,如网购年货、春运“逆向流动”、在酒店吃年夜饭、网络拜年、微信“抢红包”等等,尽管“新年俗”形形色色,但是年俗万变不离其宗。追求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是过年永远不变的主题。

(本版照片由作者提供)

新闻推荐

淮河流淌着动人的歌 我眼中的著名歌唱家马留柱

马留柱演出风采马留柱和付广凤马留柱和曹新云□李兰州1970年8月14日,我考入蚌埠市歌舞团。当时叫“蚌埠...

五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五河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皖北人过年习俗 □梁学刚)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