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六安 今日霍邱 今日霍山 今日金寨 今日舒城
地方网 > 安徽 > 六安市 > 今日舒城 > 正文

“鸠兹邑”旁话春秋 “楚王城”里说过往

来源:大江晚报 2021-01-25 00:54   https://www.yybnet.net/

2014年时的鸡毛山

“鸠兹”一词,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左传》。而“芜湖”一词,则最早见于《汉书》。而将二者联系在一起的,则是元代汪泽民(1285-1355)《浦侯去思碑记》有“芜湖古鸠兹,今为壮县”之说。康熙版《芜湖县志》则明确记载:“鸠兹,芜地也。芜之见《经》,始此。”《左传》系十三经之一。

关于“鸠兹”

“鸠兹”究竟是一个行政区域还是一个自然地名,最早对“鸠兹”加注的东晋杜预(222-285)并没有说,此后的史书典籍也未见记载。直到明末清初,孙琮(1692年前后人)在《赭山滴翠轩晚眺》说到“鸠兹古名邑,设立大江旁。”同时期的还有杜诏(1666-1736)《登识舟亭》有“小小鸠兹邑,人烟杂数洲”之说,这是比较早地提出“鸠兹邑”的概念。

“鸠兹邑”究竟是边鄙地区,还是腹心地区?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后认为,应该为吴国腹心之地。至于吴楚边界在哪里?《左传·宣公八年》有“楚为众舒叛,故伐舒蓼(今安徽舒城),灭之。楚子疆之。及滑汭,盟吴、越而还。”而吴楚边界的另一说法,则是出自《左传·襄公三年》。鸠兹之战,吴国反击,一举“伐楚,取驾。驾良邑也。”驾,即今无为襄安。可见吴楚边界当在长江北岸。

《左传·昭公元年》有“疆场之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所谓“疆场”,就是边疆边界。这里说的“一彼一此”,是春秋时期的常态,相邻两国征战、联合、谈判过程中,经常有所谓“割城”之说。但鸠兹从公元前570年到始皇二十五年(前223),鸠兹先属吴,再属越,再属楚,最后归秦,始终没有“割城”之说。虽然我们无从推测“鸠兹”何时更名为“芜湖”或“无湖”,但我们知道,鸠兹是位于吴国的腹心地带,而非边鄙之地,是吴国国都在太湖以西的一道重要屏障。

至于鸠兹的兴盛与发展,应该与疏通中江有关,相传为伍子胥(前559-前484)的功绩。宋朝单锷在《吴中水利书》内写道:“自春秋始,吴王阖闾用伍子胥之谋伐楚,始创此河为漕运。春冬载二百石舟而东通太湖,西则入长江。自后相传,未始有废。”

中江东通太湖(古称震泽),西连长江,尤其是漕运的发展,直接促进了鸠兹经济的发展,而鸠兹的政治军事地位就日渐重要起来。

关于“楚王城”

据光绪版《宣城县志》记载:楚王城一为“吴楚相拒,因山创城”;一说为“楚王英筑”。这是目前史籍中最早也是唯一对于“楚王城”的记载介绍。

楚王城的规模,业经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专家认定,《安徽文化史》称:“古城依山而筑,地势东高西低,城廓保存基本完好,平面呈矩形,东西长约370米,南部宽约300米,面积10万平方米。”

该处曾出土石器时代至南北朝时期的文物,符合“吴楚相拒,因山创城”之说。关于楚王城的规模规格,在《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桥段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郑庄公的弟弟京城大叔段建城超过一百雉(古代计量单位:一雉为三丈长,一丈高)。《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国大夫祭仲向郑庄公提出警示:“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同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按这样的标准计算,当时的国都,应该是一百雉,即三百丈长宽,按当时的计量单位(商代一丈大约是2.3米,秦汉大约是2.7米,折中算春秋时期应为2.5米),折算应为750米长宽。而楚王城现有长宽约为300米长宽,规模应该说是属于一座大都。

至于称之为“楚王城”,尚有商榷之处。《宣城县志》称“楚王英筑”。据查,《后汉书》有“楚王英传”,言其“永平十三年(70),徙丹阳泾县。十四年(71),英至丹阳,自杀。”如果说是楚王刘英筑城,则是在建武十五年至二十八年之间(39-52),因为刘英是十五年(39)封楚公,十七年(41)进爵为王,二十八年(52)就职。

关于“无湖”

“无湖”之称始于何时?尚不得而知。现最早见于记载的当属《汉书》卷十五“王子侯表”。

据《王子侯表》分析,“无湖”一名在古籍文献上出现的时间,为公元前128年,即汉武帝元朔元年。唐司马贞作《史记索隐》采用这一说法,后世历代出版的《史记》均在《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丹阳郡”下注“《索隐》表在无湖”。

“无湖”之称不仅见于史籍记载,还在于有实物佐证,那就是出土文物“无湖长印”。

“无湖长印”,现存繁昌区文物管理所。该印系铜金属材质,正方形,龟纽。根据史籍记载分析,该印为四字印,印的规制符合西汉初年汉印的基本特征。

关于四字印的记载,在《史记》和《资治通鉴》中,多有记载,四字印始于何时,不得而知。但其废止时间及五字印的起始时间,则是有迹可循。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而色上黄,官更印章以五字。因为太初元年(公元前104)。”而《资治通鉴》说得更是直接,对上述说法予以描述,证明史实。这是因为《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也亲身参与了此项工作,《资治通鉴·汉纪十三》载有:“太初元年(前104),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言:‘历纪坏废,宜改正朔。’上召兒宽与博士赐等共议,以为宜用夏正。夏五月,诏(孙)卿、(壶)遂、(司马)迁等共造汉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数用五,定官名,协音律,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藏,垂之后世云。”

司马迁是当事人之一,《史记·孝武本纪》记事应该是准确的。由此可以判定,四字印终止时间应该在公元前104年。

关于“芜湖”

“芜湖”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改鄣郡为丹阳郡,领县十七,其中就有芜湖”。据嘉庆版、民国版《芜湖县志》称:“黄武二年(222),以高瑞领丹阳太守,徙治芜湖。”迁徙当时的芜湖县治(丹阳郡治)至两江(长江、青弋江)交汇处,“扼中江之冲”,在当时来说,军事上的意义更大一些,西防曹操,南镇山越,以拱卫京都,芜湖遂成为长江东岸的军事重镇。因此,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刘备就大发感慨“江东形势,先有建邺,次有芜湖”,极言芜湖的战略地位重要。

刘备说这段话的时代背景,可参见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记载有刘备与孙权这样一段话:“刘备至京(今镇江),谓孙权曰:‘吴去此数百里,即有紧急,赴救为难,将军无意屯京乎?’权曰:‘秣陵(南京)有小江百余里,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军,当移据之。’备曰:‘芜湖近濡须,亦佳也。’权曰:‘吾欲图徐州,宜近下也。’”

由此可见,当时刘备一劝孙权建都镇江,二劝孙权定都芜湖。即如裴松之也说:芜湖与秣陵“道差无几”,定都秣陵还是芜湖,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孙权出于征战徐州的考虑,建都秣陵。如果孙权听从刘备的建议,芜湖当时就可能成为吴国的都城。

正是由于统治者的重视,芜湖在三国时期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其标志就是孙权任命徐盛为“芜湖令”。由“长”而“令”,一字之差,说明芜湖由“县民一万户以下”升格为“一万户以上”。

秦建平

新闻推荐

邹文定:行走在宣纸上的芭蕾舞者

铺就纸张、镇纸压实、手执毛笔、浸水润墨,继而挥毫于宣纸之间,随着手腕的舞动,不一会功夫,一幅苍劲有力的狂草跃然纸上。...

舒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舒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鸠兹邑”旁话春秋 “楚王城”里说过往)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