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新闻 含山新闻 和县新闻 当涂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马鞍山市 > 当涂新闻 > 正文

野岸平沙合 连山远雾浮 ——探访慈姥矶

来源:马鞍山日报 2018-07-13 10:01   https://www.yybnet.net/

■撰文/曹化根

“江从慈母矶边转,潮到然犀亭下回。”这是清代第一诗人黄景仁(字仲则)歌行名作《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中的名句。如今,然犀亭所在的采石矶早已成为名闻遐迩的江南风景名胜,而与之并举的慈母矶却似乎被人淡忘。

然而,历代典籍和诗文中不断闪现慈母矶的身影,仿佛一段段缥缈浪漫的传说,令人遐想。南梁昭明太子萧统、著名文学家吴筠、何逊、唐宋时期的李白、梅尧臣、郭祥正、沈括、苏轼、徐俯、陆游等,明清时期更多文人墨客都曾驻足于此,留下锦绣华章,其中一些诗篇结合诗人特定的人生遭际,融注山水物象,感情深挚,感慨深沉,谛听山水清音,揭示真实人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探访慈姥矶

李白《姑孰十咏》这样赞颂慈姥竹:“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

身临其境的好处,就在于无限拉近你与历史的距离,看那一丛丛野竹今天依然攒石而生,迎风含笑,就好像诗仙太白的身影仍在山间浮现。而李白所咏“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也不是他凭空杜撰。

慈母矶又称慈姥矶、慈母山,原名鼓吹山,位于马鞍山市区西北端的长江岸边,距江苏地界仅500米,西南距马和轮渡约1.5公里。山高59.4米,从江中望去,山形颇似头枕江流、身卧江畔的大猫,俗称猫子山。它与马鞍山市西南端的采石矶遥遥相对,宛如两位忠心耿耿的卫士,千百年来,默默守卫着马鞍山这片江东沃土。我曾无数次搭乘马和轮渡,无数次从岸边、江上眺望过它的倩影,也无数次默念过有关它的诗文,但每次都匆匆而过,失之交臂,心中充满遗憾。

前不久,在李白研究所的组织下,探访慈姥矶终于成行。一个仲夏的早晨,云淡风轻,几位志同道合的文友驱车从市区205国道一路北上,渐近江边,昭明村、昭明桥、太子大道渐次闪过。车子刚停,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跳下,满山葱翠迎面袭来,让人有些猝不及防。大家都没来过,又赶上太子大道正在施工,好半天才发现山脚一条逼仄的石阶通往密林深处,别无选择,我们就从这儿进山吧。石阶布满青苔,看样子这原非上山主路,登上几十米,石阶竟也到头,前面只有隐约蜿蜒的山径,杂草丛生,枯枝横卧。一丛丛野竹漫山遍野,长得格外茂盛,它们就是李白笔下慈姥竹的后身吗?李白《姑孰十咏》这样赞颂慈姥竹:“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我随手摘断一根竹枝,权当竹杖,助我登山。也许,当年李白和我一样,手拄慈姥竹,一步一步登上山顶的。身临其境的好处,就在于无限拉近你与历史的距离,看那一丛丛野竹今天依然攒石而生,迎风含笑,就好像诗仙太白的身影仍在山间浮现。而李白所咏“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也不是他凭空杜撰。《太平环宇记》“慈母山”条下这样记载:“(汉)辞王褒《洞箫赋》云”原夫箫干之所,生于江南之丘墟。“即此处是也。其竹圆致,异于众处。自伶伦采竹嶰谷已后,唯此干见珍。历代尝给乐府,而俗呼为鼓吹山。”由此可见,慈姥竹作为制作洞箫的良才贡品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大约20分钟,一行文友陆续登上山顶。山顶是一块大约百来平方米的平地,巨松挺立,草木葳蕤,野花盛开,几只蝴蝶在花间翩跹追逐,很快便飞出视线之外,好像这一群陌生人的到来惊扰了它们安静的美梦。李白研究所的李敏书记选好角度,为大家留下一组合影。西风浩浩,松涛阵阵,浑身细汗不知不觉间无影无踪,抬头但见白云飞渡,长天浩渺,神情为之一振。透过树丛向西俯瞰,万里长江就在脚下浩荡奔流,江上往来船只汽笛声声,一派繁忙景象。当年,何逊在此为送别友人而作《慈姥矶》:“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我想,何逊恐怕也就站在我们现在的角度吧?不是登高望远,他怎么能写出“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这样颇富层次感的诗句呢?再者,也只有站在山顶,才能更尽情地抒发“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这种绵绵不断的思念之情。我之所以激赏这首诗歌,还因为其首联“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为开拓唐诗境界之先声。暮烟从长江遥远的对岸袅袅升起,落日的余晖洒满江面,大江缓缓地流淌着。暮色四合,江天一览,高远,开阔,宁静,安详,这是南朝那个偏安时代的写照,也是诗人漂泊心灵的皈依与寄托,有深沉的历史感涵蕴其中。同时,它又启发了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之异曲同工而又更上层楼,遂成千古佳句。

初探昭明阁

清代诗人孙佩琳《昭明读书阁》诗云:“慈姥矶头一棹停,昭明书阁掩松扃。萧梁一代才人尽,山色六朝江上青。”

1984年5月,在慈湖乡昭明村一农民在自家附近地下挖出“昭明太子读书堂”的石碑,碑刻有“昭明太子”四字和“昭明太子读书像”,背靠修竹,手持《金刚经》,栩栩如生。这个残碑的发现,是慈姥山“昭明太子读书堂”一个很好的历史见证。

我们在山顶盘桓多时,试图发现历史记载的一鳞半爪。相传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在此苦读,累岁不还,其母劝其返宫,太子执意不从,信手将一双竹筷插入土中,表示竹筷如能长成竹子,即随母而归。因母爱真挚,感动天皇玉帝,片刻间,筷子果真长成竹子,后人便将此山所产竹子叫做慈姥竹或慈母竹,鼓吹山也因此改名为慈姥山或慈母山。山巅临江处昔有昭明太子读书阁,又称昭明太子读书台,始建于南朝,为一座三层古雅楼阁。据史书记载,昭明太子读书阁规模很大,上有临江楼(又名望江楼),为昭明太子读书处。临江楼南有显化阁。清代咸丰年间均遭兵燹。同治六年(1867)重建昭明阁,为三层建筑,一层是正厅,厅中立昭明太子画像,左手持书,双目凝视,身旁翠竹挺拔,构图别致。另有6块碑刻,分嵌两侧壁上。碑文为建阁志序、铭文等。二层供奉的是佛像,三层供奉的是铁铸如来佛像,像前为昭明太子读书堂。堂前有一木牌,上刻鎏金楹联:“悉迏法王传教所,昭明太子读书堂”。历代文人多有歌詠昭明阁的诗词。清代诗人孙佩琳《昭明读书阁》诗云:“慈姥矶头一棹停,昭明书阁掩松扃。萧梁一代才人尽,山色六朝江上青。”山上另有丁兰庙、弥陀寺等古迹,今均废不存。山崖险处原有一块3米多高的石碑,上刻有“北润州上元界,南宣州当涂界”字样。此碑立于唐代,历经千百年沧桑,今亦不存。多年以前,有人在此探得古代建筑地基,应当就是昭明太子读书阁的遗存。据李敏介绍,1984年5月,在慈湖乡昭明村一农民在自家附近地下挖出“昭明太子读书堂”的石碑,仅残存石碑的下半截。断碑高2.4尺,宽2.1尺,厚4.5寸,碑刻有“昭明太子”四字和“昭明太子读书像”,背靠修竹,手持《金刚经》,栩栩如生。碑的左侧和下边还残存有“空灵阁”、“翊汉图书”等字样。这个残碑的发现,是慈姥山“昭明太子读书堂”一个很好的历史见证。半截残碑现已作为文物存放在市博物馆。由此推测,慈姥山昭明太子读书阁历代多有修建,有时在原址重建,有时又在附近择地另建。可惜我们此次一无所获,只得怏怏下山。

叹咏慈姥山

慈姥山积石临江,崖壁峻绝,自古以来为舟楫避风之所,也是今天马鞍山市的母亲河——慈湖河——的入江口。

南宋大诗人陆游《入蜀记》对慈姥矶有更详细的记述。多年以后,从四川归来的陆游再次泊舟于此,写下《晚泊慈姥矶二首》。这时的陆游,已过知命之年。面对慈姥矶,他就像面对一生的老友一样,手举酒杯,仰看矶头明月,无限伤怀……

千古仁人志士,面对慈姥矶,发出的几乎都是同样浓重的一声叹息!

下山没走回头路。沿着山脊向南,一条羊肠小道若隐若现,小道两旁,丛丛修竹依然生机勃勃。宋代大科学家沈括出镇宣州时曾路过此地,也写下一首《慈姥矶》:“碧山丛丛遮落晖,苍崖万丈涵苍漪。西风隔江动高树,山前过帆如鸟飞。朝发铜陵暮扬子,年年白浪江中归。江人收身苦宜早,一生却向江中老。”其中“西风隔江动高树,山前过帆如鸟飞”两句描摹的简直就是千百年后我们眼前的此情此景。刹那间,西风好像正在吹送我们去寻找另外一个朝代的遗迹。

北宋初年,当涂升格为太平州,来往慈姥矶的达官贵人、迁客士子骤然增多。“宋诗开山”梅尧臣以一首《慈姥山石崖上竹鞭》拉开了宋人关注慈姥矶的大幕:

江水浸石壁,峭直无鸟踪。穴垂青竹根,瘦虵愁作龙。霹雳雨脚入,湿点莓苔封。世人不得用,八马今乖慵。

紧接着,被梅尧臣誉为“太白后身”的郭祥正在《追和李白姑孰十咏慈姥竹》中吟唱到:

一种碧琅玕,攒根绕苍岛。浓阴不透日,密幄得春早。笙随缑氏仙,钓入磻溪好。欲识化龙蛇,唯应雪霜保。

慈姥山积石临江,崖壁峻绝,自古以来为舟楫避风之所,也是今天马鞍山市的母亲河——慈湖河——的入江口。1094年初夏,大文豪苏轼从河北真定贬往广东惠州,泊舟慈姥矶,一口气写下《慈湖夹阻风五首》:

捍索桅竿立啸空,篙师酣寝浪花中。故应菅蒯知心腹,弱缆能争万里风。

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

我行都是退之诗,真有人家水半扉。千顷桑麻在船底,空余石发挂鱼衣。

日轮亭午汗珠融,谁识南讹长养功。暴雨过云聊一快,未妨明月却当空。

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夹”就是叉江,舟楫避风之所。这组诗歌不仅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当年慈姥矶畔山野水村的民间生活,为后世留下难得的历史记忆,还清晰地刻画了东坡先生被贬时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乐观超脱的云水襟怀。东坡先生此时的现实处境是“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但他欣赏的是“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的民间生活;虽然命悬一线,但他仍然以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弱缆能争万里风”就是他不屈精神的写照;生命的小舟随时可能倾覆,但是他坦然面对,发出通达豪迈的见解“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今天的慈姥矶,是否也正处于东坡先生当年的困境?

南宋大诗人陆游《入蜀记》对慈姥矶有更详细的记述:“(七月)十一日。早,出夹,行大江,过三山矶、烈洲、慈姥矶、采石镇,泊太平州江口。谢玄晖登三山还望京邑,李太白登三山望金陵,皆有诗。凡山临江,皆曰矶。水湍急,篙工并力撑之,乃能上……慈姥矶,矶之尤绝峭立者。徐师川有《慈姥矶》诗,序云:‘矶与望夫石相望,正可为的对,而诗人未尝挂齿牙。\’故其诗云:‘离鸾只说闺中恨,舐犊谁知目下情。\’然梅圣俞《护母丧归宛陵发长芦江口》诗云:‘南国山川都不改,伤心慈姥旧时矶。\’师川偶忘之耳。圣俞又有《过慈姥矶下》及《慈姥山石崖上竹鞭》诗,皆极高奇,与此山称。”多年以后,从四川归来的陆游再次泊舟于此,写下《晚泊慈姥矶两首》:

山断峭崖立,江空翠霭生。漫多来往客,不尽古今情。月碎知流急,风高觉笛清。儿曹笑老子,不睡待潮平。

慈姥矶头月,纤纤照酒杯。素秋风露重,久客鬓毛催。宿鸟惊还定,飞萤阖复开。平生四方志,老去转悠哉。

这时的陆游,已过知命之年,两鬓斑白,实现恢复中原的四方之志遥遥无期,面对慈姥矶就像面对一生的老友一样,手举酒杯,仰看矶头明月,无限伤怀,是呀,自己就像慈姥矶边的宿鸟,惊魂不定,来去匆匆,又像慈姥矶前的流萤,光亮微弱,几乎难以照亮自身,况又年华暗换,不得不“老去转悠哉”。千古仁人志士,面对慈姥矶,发出的几乎都是同样浓重的一声叹息!谓予不信,请看《儒林外史》作者清人吴敬梓的《慈姥山》:

店舍看新月,传为慈姥山。伐蘖穿径去,烧笋度林还。酒薄难胜梦,灯昏强照颜。仆夫催晓发,衫袖露华斑。

我还沉浸在对历史的缅想之中,忽然有人大喊一声:“到山底啦!”山底是一片杂树林围成的开阔地,四周散落些粗朴的残砖碎瓦,没有文字,也没有图案,看不出属于哪个朝代,循着瓦砾望过去,隐隐有几段墙基。几位同行者也都试图找寻一点前朝旧迹。《江南通志》记载,慈姥山南有慈姥神庙,并说,唐上元间此地建有天竺福兴寺。按图索骥,这里应该就是慈姥神庙故址所在。清人顾炎武《肇域志》更是言之凿凿,东吴大将笮融曾屯兵慈湖;晋朝陶侃(陶渊明曾祖父)与苏浚鏖战于此;南梁侯景之乱,兵至慈湖,梁人大恐。看来,今天山脚这块不起眼的地方,曾经风起云涌,征战厮杀,数度成为牵动国运的焦点,也多次庙宇林立,梵颂声声,坐看白云苍狗,江天一色。

林外,几台大型红色挖机马达轰鸣,正在紧张作业,宽阔的路基上不时卷起阵阵沙尘。不久的将来,这里周边环境就会得到彻底整治。或许,下次再来,慈姥矶已经焕然一新,山风轻拂,山道洁净,山花烂漫,山鸟幽鸣,新亭翼翼,殿宇森森,林木葱茏,江风阵阵,游人络绎不绝,歌声散入青云!

新闻推荐

银行通宵加班为客户转账

6月25晚,为了让7418名客户第二天拿到计生津贴,马鞍山农商银行当涂支行员工集体加班,奋战一夜,给客户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当涂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当涂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为孤寡老人送清凉2018-07-10 12:00
评论:(野岸平沙合 连山远雾浮 ——探访慈姥矶)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