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当时代先锋 为人民而歌 致敬“改革先锋”路遥兼谈路遥成功之路

来源:延安日报 2019-01-13 10:55   https://www.yybnet.net/

申沛昌

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改革先锋”称号,是对路遥的一生及其作品的最好评价和最高奖赏。路遥天堂有知,必将含笑九泉!

路遥出生在陕北一个极贫极弱的农民之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7岁时因家中无力抚养,过继给其伯父。勉强读到初中就因“文革”而辍学。1973年进入延大中文系学习三年,毕业后分配到现在的《延河》编辑部工作。一直到1982年才成为专业作家。1982年,他的《人生》发表,1988年夏,他的《平凡的世界》三卷本全部完成。1991年3月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年仅42岁的路遥,就因病不治,英年早逝。

路遥并非名门出身,并无金钱和靠山,也无扛硬的社会关系。成名之前,他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农家子弟,初中文化,衣食不保,居无定所,没有正式工作,而且一直被文革中对立派的有些人告状围剿,处境十分艰难而可怜。应该说这就是当年路遥的原生态。1991年,路遥获得茅奖之后,西北大学中文系曾请路遥作过一次演讲,他在其中讲到“在社会上你只有依靠自己,而不可能依靠任何人。”又说“既然要活下去,就得靠自己。”从这些简短有力,铿锵震撼的话语中,我找到了路遥成功的动力和秘诀,那就是再苦再难不求人,一切都要靠自己。一言蔽之,那就是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我认为,奋斗是路遥人生的主旋律,奋斗是路遥成功的关键词。

天赋

唯物主义者是承认有天才的。人与人的先天秉赋和悟性确实是有差异的。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路遥在西大演讲时说过,他“喜爱读书,看书是一贯的。接触了一些文学著作,感到在这方面有才能,试着写一些东西,自尊心建立起来了”。1970年,他21岁时,就发表《车过南京桥》。1977年他28岁时写成《惊心动魄的一幕》,(1981年发表)。1982年他33岁时写成《人生》,连续获得两次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8年5月他39岁时,写成了三部、六卷、百万字的《平凡的世界》,并获得茅盾文学奖,登上了文学的巅峰。而且他的著作,被全国广播并摄制成电影、电视,改编成话剧,至今热播不衰。同时,还被法国、前苏联、日本等国翻译出版。一个30多岁的陕北农村小伙子十年时间,就为读者、为社会贡献了两个中篇,一个长篇连中三元,通通获奖的名篇佳作,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形成广泛影响。因此,我们说路遥是青年才俊,文学天才,只要没有偏见,大家一定会双手赞成!

目标

目标就是人生的理想和追求。就是你要为之奋斗和达到的最高境界。一个人,仅仅有天赋,很聪明,如果没有明确而坚定的目标和追求,那也很难办成大事,获得成功。路遥在《答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的时候说:“一个人在生活中肯定应该有理想。理想就是明天。如果一个人没有明天,他的生活在我看来已经就没有了意义。”“所以我觉得,有理想,那么在奋斗的过程中才可能有目标。一个人糊里糊涂混一辈子,这样一种生活是没有意义的。”就在这篇答记者问中他还说:“我认为所谓理想首先包含着一种崇高的性质。不仅包含着达到个人的某种目的,更重要的是意味着要做出某种牺牲和奉献。一个真正有理想的人,他所从事的一切劳动、工作和努力不仅仅是满足个人的一些欲望,而是要为他身处的大环境,为整个社会作出贡献。这样,他才可能会感到更幸福一些。”在《答延河编辑部问》时,他又说:“追求的目标越高,困难和挫折的系数就会越大。但是没有追求,就不可能产生像样的作品。”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他说:“当然,我绝非圣人。我几十年在饥寒、失误、挫折和自我折磨的漫长历程中,苦苦追寻一种目标,任何有限度的成功对我都至关重要。我为自己牛马般的劳动得到某种回报而感到人生的温馨。我不拒绝鲜花和红地毯。但是,真诚地说,我绝不可能在这种过分戏剧化的生活中长期满足。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充实。这是我的基本人生观点。”他接着说:“作家的劳动绝不仅仅是为了取悦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如果为微小的收获而沾沾自喜,本身就是一种无价值的表现。最渺小的作家常关注着成绩和荣耀,最伟大的作家常沉浸于创作和劳动。劳动自身就是人生的目标。”

从这些简短而多次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路遥的人生观和幸福观。他对自己的一生,早就有了规划和设计,早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追求。而且这种目标和追求是大格局、高境界,非常人可为也。路遥在西大演讲时说道,《人生》写完后,导致了他的灾难性生活,各种干扰使他非常痛苦。他说:“沙漠是我很向往的地方,一个人长时间躺在那里,看清自己,作出判断,规划下一步怎么办。必须脱离这种生活,过另外一种生活,不能混着活下去。这时想起了十八九岁时,记起要做一件大事,而做这件大事时,必须在40岁之前。”后来的事实证明,路遥做到了“言必信,行必果”。他说的要做一件大事,就是写一部超过《人生》的鸿篇巨著,就是要在40岁前,完成三部、六卷、百万字的《平凡的世界》。伟大的目标,可以产生伟大的动力。他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而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荣誉。

经历

古人讲,“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无伟男。”路遥的经历,证明了这句话内涵的哲理性是完全正确的。路遥一生的经历就是苦难和奋斗的经历,是与众不同的特殊经历。这些苦难的经历梳理一下,大体有以下8条:

一是家庭兄弟姐妹8人,生活贫困潦倒。

二是7岁离家,失去亲生父母疼爱。

三是养父不让上学。

四是“文革”冲击,初中毕业即辍学。

五是对立派组织中,一直有人告状,围攻路遥。致使北京、西安某些高校不予录取,最后被延大收留。

六是写作过程中,经受的各种好像是“绑赴刑场”,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

七是写作写垮了身体。特别是《平凡的世界》第二卷写完后,身体几乎崩溃,后在榆林靠吃中药死里逃生。

八是婚姻恋爱不顺,也是一种打击和伤害。

总之,路遥短暂的42年生命里,基本上是伴随着苦难而度过的。按陕北乡俗说,他是一个苦命的人。但是,路遥又是一个有福的人。他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可以说某些“特异功能”化腐朽为神奇。巧妙地把坏事变成好事,把负能量转化成正能量,把各种磨难,转变成鞭策、激励他奋进的动力。变成了一笔无价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他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

俗话说,“寒门出贵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路遥从小受苦受难,经受各种挫折和打击,这正好磨练了他观察生活,观察人物,观察社会,判断是非,巧妙应对的能力。因此,也比同龄人更早成熟,更多经验。另外,我们也要看到,路遥还有长期在农村和农民在一起生活、打拼的经历。熟悉农村、农民及他们的生活,正好成了路遥日后写作的天然素材。在《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里,许多人物及其故事,都镌刻了路遥的烙印和影子,他才是一些人物真正的原型。路遥在《答延河编辑部问》中说道:“如果我没有困难时期在学校的那段生活体验,我就不可能进行《在困难的日子里》的创作。如果我没有从农村到城市这样的生活经历和这个经历过程中的各种体验,我也就不可能写出《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讲,路遥苦难的经历和熟悉农村、农民的经历都是他创作上成功成名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路遥人生经历中,还应当说到路遥是在北京、西安的一些大学不予录取的情况下,被延大收留了(这是路遥自己说的)。给他提供了接受科班的高等文学教育,并在此阅读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这段经历,路遥的人生将是别样的。

性格

在生活中,人的性格往往对人生和事业的成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说“性格决定命运”。路遥是一个有抱负、有思想、有个性、有担当的人。他的性格很独特,很坚强。路遥在西大演讲时说过,他的父亲性格很软弱,活得很窝囊,过的完全是被抛弃的生活。所以使家业不振,一直贫穷,乃至连自己亲生儿子都养活不起,过继给人。路遥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不愿再像他父亲那样做人,不愿再像他父亲那样生活。在他7岁离家那时候,就朦胧地想到,“出去情况会好一些,那地方吃的东西多”。俗话说,“三岁带的老来性”。从他自己的叙述中,我们就看出,路遥从小就有一种不满现状,向往过好生活的愿望和心态。从后来他的艰难曲折的经历中,从他的著作和演讲中,从我们的接触交往中,我对路遥性格的特点,做些初步的、并不完满和准确的归纳概括,这就是:志存高远,不甘平庸。不满现状,勇于创新。坚强不屈,愈挫愈奋。不达目标,绝不停顿。

我以为,在路遥短暂的42年人生历程中,正因为他具有这些非凡的性格特点和优良品质,使他拥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不竭的动力源泉。不仅使他完成了常人所不能完成的任务,而且完成得那样精彩和辉煌!北京知青作家史铁生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谈到他同路遥交谈时,提到路遥料必是说:“命何足惜?不苦其短,苦其不能辉煌。我至今不能判断其对错,唯再次相信,性格即命运。”

奋斗

我说过,奋斗是路遥人生的主旋律,奋斗是路遥成功的关键词。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说:“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他还说,“只有拼命工作,只有永不竭止的奋斗,只有创造新的成果,才能补偿人生的无数缺憾,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使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路遥在他十八九岁时,就为自己的人生作了规划和设计,就是在40岁以前做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就是他在《人生》完成之后,所写的百万巨著《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不是一般的作品,对于路遥来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他说:“我已经认识到,对于这样一部费时数年,甚至可能耗尽我一生主要精力的作品,绝不能盲目而任性。这样一部以青春和生命作抵押的作品,是不能用‘实验’的态度投入的。老实说,我不敢奢望这部作品的成功,但我也‘失败不起’。”他说:“前进固然艰难,且代价惨重;而退回去舒服,却要吞咽人生的一剂致命的毒药。”还是那句属于自己的话:“有时要对自己残酷一点,应该认识到,如果不能重新投入严峻的牛马般的劳动,无论作家还是作为一个人,你真正的生命也就将终结。”因此,他写出了使多少人为之动容和振奋的经典名句:“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实践证明,路遥就是用青春和生命作抵押的精神状态,以初恋的热情和宗教的意志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

为了帮助一些没有读过路遥写的《早晨从中午开始》这篇文章的读者,了解路遥呕心沥血、拼命写作的情况,我向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首先,他把这部书的框架确定为三部、六卷、百万字,人物近百名,时间跨度从1975年到1985年。然后他抱着“义无反顾,是刀山也要过去”的决心进入准备和创作阶段,耗时三年,勇闯四关。

第一关,读书关

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路遥就是典范。他一生的嗜好就是读书和写作。路遥是一个非常严肃和负责任的作家,他除了大学三年博览群书,奠定良好的基础外,他在《平凡的世界》创作开始前,又给自己制订了严苛的读书计划。他说:“对于作家来说,读书如同蚕吃桑叶,是一种自身的需要。”在《平凡的世界》进入具体的准备工作后,首先是一个大量读书过程。在这个阶段,他基本上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给自己开列了一个近百部的长篇小说阅读计划,完成了十之八九。同时,也读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和宗教著作。另外还找一些农业、商业、工业、科技以及养鱼、养蜂、施肥、税务、财务、气象、历法、造林、土地改造、风俗、民俗、UFO等方面的书来读。桌上、床头、茶几、窗台,甚至厕所、房子里到处都搁着书和资料。在长篇小说中,他重点阅读了《红楼梦》和《创业史》。《红楼梦》读了三次,《创业史》读了七次。《安娜·卡列尼娜》也读了三次。从中学习借鉴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方法和经验。

第二关,背景材料关

因为小说所写内容的时间跨度是1975年到1985年共十年时间。路遥认为这段时间是中国转型期的前奏,充满了密集性的社会事件和政治事件,要求特别详尽的背景材料。所以,他找来了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和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纸的全部合订本。他一页一页翻看,并随手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的大事和有用的东西。工作量巨大,眼角糊着眼屎,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继续翻阅。用了几个月时间,才把这件事做完。

第三关,深入生活关

路遥认为,“生活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说,就如同人和食物的关系一样。”他还说:“故事可以编,生活不可以编,编造的故事再生动也很难动人,而生活的真情实感哪怕未成曲调也会使人心醉神迷。”而且他还认为,“要全景式反映当代生活,‘蹲’在一个地点就不可能达到目的。必须纵横交织地去全面体察生活。”他又说:“我知道占有的生活越充分,表现生活就越自信,自由度就越大。”为此,他提着一个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开始在生活中奔波。他去过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国营、集体、个体单位;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百姓,只要能接触都去接触。尽量使他自己熟悉生活,熟悉人物,熟悉故事,以便在作品中更准确,更生动地描述出来。

第四关,创作关

路遥经过近三年的准备,终于进入了创作阶段。也就是飞机、舰船、火车将要开始总装的阶段。谈到当时的情形,他说:“真正的小说还没写一个字,已经把人折腾得半死不活。想想即将要开始的正式写作,叫人不寒而栗。”“这时候是足球运动员开赛前的几分钟,是战壕里的士兵等待冲锋的号声。按捺不住的激动,难以控制的紧张。”

首先是小说的开头写什么?怎么写?

一连写了三天稿纸竟然是一片空白,只是多了一些揉皱的废纸。他当时的感觉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真想抱头痛哭一场。五六天过后,开始初步建立起工作规律。墙上贴出了一张表格,写着1到53的数字。即第一部共写53章,每写完一章,划掉一个数字。当写作超过13万字,即超过《人生》的字数时,他认为这具有象征意义,是一个小小的征服。他回忆那个时候,“写作整个进入狂热状态,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变为机器人性质。”“写作紧张时,常常忘记吃饭,一天有一顿也就凑合了。”特别“是没有时间,连半个小时的时间都不敢耽搁。为了约束自己的意志,每天的任务都限制得很死,完不成就不上床休息了。工作时间实际上成了牢房,而且制订了严厉的狱规,决不可以犯规。”“无比紧张的工作和思考一直到深夜才能结束。”“从桌前站立起来,常常感到两眼金星飞溅,腿半天痉挛得挪不开脚步。”“躺在床上,有一种生命即将停止的感觉,似乎从此倒下就再也爬不起来了。”就在这种情况下,他每天晚上,还要阅读列夫·托尔斯泰50多万字的通信录,“不断在他的伟大思想中印证和理解自己许多迷惑和体验,在他那里寻找回答精神问题的答案,寻找鼓舞勇气的力量。”他鼓励自己“只要没有倒下,就该继续出发。”

当路遥为《平凡的世界》全书划上了最后一个句号,把写作用的圆珠笔从窗户扔了出去后,他照了照镜子,看见了一张陌生的脸,两鬓竟然有了那么多的白发,整个脸庞老得像个老人,皱纹横七竖八,而且憔悴不堪。他看见自己泪流满面。路遥说:“直至全书完结,我的精神疲惫不堪,以致达到失常的程度,智力似乎像几岁的孩子,过马路都得思考半天才能决定怎样过。”“很长一段时间,我离开他(弟弟)几乎不能独立生活,经常像个白痴或没经世面的小孩一样紧跟在他后边。”即使这样,路遥还是无怨无悔地说:“生活就是这样,有得必有失。为某种选定的目标而献身,就应该是永远不悔的牺牲。”

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路遥是文学天才,文坛巨星。他在短暂的一生中,也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朋友很多。但对他的创作产生重要影响的人却屈指可数。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写道:“坦率地说,在中国当代老一辈作家中,我最敬爱的是两位。一位是已故的柳青,一位是健在的秦兆阳。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称他们为我的文学‘教父’。柳青生前我接触过多次,我细心地研究过他的著作、他的言论和他本人的一举一动。他帮助我提升了一个作家所必备的精神素质。而秦兆阳等于直接甚至手把手地教导和帮助我走入文学的队列。”他说:“秦兆阳是中国当代的涅克拉索夫。”“他指导我修改发表了这篇小说(指《惊心动魄的一幕》),并在他力争下获得了全国第一届优秀中篇奖。这整个改变了我的生活道路。”“我永远记着,如果没有他,我也许不会在文学的路上走到今天。”至于路遥同柳青的关系,更为密切。他除了认定柳青是他的文学教父外,还明确地说柳青是他的导师。并且为表达他对柳青的崇敬和感恩,专门饱含深情地写了《病危中的柳青》和《柳青的遗产》两篇文章。在他的成名作《人生》的卷首,他专门引用了柳青作为座右铭的经典之句:“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从这些点滴的论述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秦兆阳和柳青就是路遥人生和写作中真正的导师和教父。同时,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里说:“我至今仍然怀着深深的敬意感谢当时《花城》杂志的副主编谢望新先生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李金玉女士,他们用热情而慷慨的手接过了这本书稿(指《平凡的世界》),使它能及时和读者见面。”但同时,在这本书的第一部出版后文学评论界褒贬不一,甚至有些人持保留态度。唯有蔡葵、朱寨和曾镇南给予了很热情中肯的评论和肯定。他说:“由于几位我国当代重要批评家的理解,使我在冷落中没有丧失信心。”

马克思讲过:“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路遥就是这样一位终生不畏劳苦,最后到达光辉顶点的人。路遥的成功,就是依靠他“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精神奋斗得来的,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他的一生是短暂而辉煌的,是贫穷而富有的,是平凡而伟大的!

(本文为“致敬改革先锋传承路遥精神”座谈会发言稿,有删减。)

新闻推荐

兴庆湖畔的足迹

1973年,西安郊区文艺创作中心的作者在兴庆宫公园聚会。前排左起郭义民、陈忠实、程瑛;后排左起张君祥、郭雨峰、王孝良...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当时代先锋 为人民而歌 致敬“改革先锋”路遥兼谈路遥成功之路)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