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蜀中 文/图
说茶
[完结篇]
茶与婚姻礼俗的联系,最早可追溯到古代女子出嫁时的嫁妆。早在唐太宗的时候,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时,就带去了许多当时的名茶。自唐以后,以茶作为聘礼的风习就相沿成俗。时至今日,敬茶仍然是现代婚礼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礼仪。
古代婚俗中的茶
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是一部记录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城市风貌和民俗生活的著作,书中“嫁娶”一目有“丰富之家,以珠翠、首饰、金器、销金裙褶及布匹、茶饼,加以双羊牵送”的记载。在古代婚俗中,用茶叶作为聘礼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明朝人许次纾的《茶疏》中曾明确记载:“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之意也。”古人认为茶树是不能移植的,移植过的茶树就不能再开花结籽,由此用茶作为聘礼,表示对美满婚姻的良好祝愿,同时也象征着青年男女对爱情的专一忠贞。
在我国传统的婚嫁习俗中,“三茶六礼”几乎是“明媒正娶”的代名词。“三茶”指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和同房时的“合茶”。“六礼”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这是传统婚姻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过程,几乎缺一不可。在我国南方的传统婚俗礼仪中,“茶事”一般分成三个部分。当婚姻议程进行到“纳吉”这一步时,即由男方托媒人携茶礼向女方提亲,称之为“下茶”。女方如果同意这门婚事,就收下礼物,称为“受茶”。此后男方就要择吉日大办婚宴,待把新娘用花轿迎到男家后,就要举行“合茶”大礼。
清代,新娘过门那天,有许多礼俗和茶有关。清人记载,当时衡州一带人结婚,最喜欢闹洞房,有一种形式叫作“合合茶”,就是让新郎、新娘面对面坐在一条凳上,互相把左腿放在对方的右腿上,新郎的左手和新娘的右手相互放在对方肩上,新郎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新娘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合并成一个正方形,然后由人把茶杯放在其中,注上茶,亲戚朋友轮流把嘴凑上去品茶。其他名目还有“桂花茶”“安字茶”等,都是闹洞房的花样。新娘入门还要对男方的祖先和长辈行跪拜礼,湖南醴陵一带叫作“拜茶”,而顺德一带则叫作“跪茶”、“跪酒”,礼节极其苛刻。清人记载说:“新妇见舅姑(即公婆)时,必膝行。庭置方桌,膝行于桌之前方,必叩首数次;膝行至桌之后方,也叩首数次。如是周而复始者约数时,曰‘跪茶\’、‘跪酒\’。”这种折磨新娘的办法使“新妇多有不胜其苦而当堂痛哭者”。凡此种种婚礼中的陋习,不一而足。非仅新娘之不幸,亦茶之不幸。
“三茶六礼”婚嫁习俗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能看到,如李渔《蜃中楼》是从唐代传奇小说《柳毅传》改编成的戏剧作品,其中就有“他不曾有三茶六礼行到我家来”。时至今日,“三茶六礼”的遗风仍然在一些地区的婚俗中保留着,只是不那么完备和考究了。
文学典籍中的“吃茶”
古人男婚女嫁,互相换过生庚八字,双方家长都觉合意时,就要由男方的家庭送去定亲的聘礼,这种由男方送来的聘礼名为“下茶”。清人福格《听雨丛谈》卷八也记载说:“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满汉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可见这是很普遍且很严肃的。也有一些人娶妻入门,有时不用茶,但定亲的聘礼也叫作“下茶”,又称“过礼”,表示定亲以后不可改变。女方接受了聘礼,许婚,名为“受茶”或“吃茶”,翟灏《通俗编》引《老学庵笔记》:“辰沅靖州蛮男女未婚娶者,聚而踏歌,歌曰: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又按云:“俗以女子许嫁曰吃茶,有一女子不吃两家茶之谚。”就是说,订婚名为吃茶,有可能来自我国兄弟民族的风俗。
曹雪芹是一位见多识广、才华横溢的小说家,也是一位颇具水准的品茶高手,堪称佳茗知音。有红学研究者统计,一部《红楼梦》说到茶的地方竟有262处,不仅对茶文化有精深的研究和了解,而且有相当精彩生动的描述,这也是他作为文学家的长项。《红楼梦》第二十四回,凤姐送给黛玉两小瓶新茶叶,到第二十五回凤姐对黛玉说:“你既然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黛玉始而“红了脸”,继而批评凤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罢了。”这里写凤姐借茶调笑黛玉,自然是妙语双关,这个细节,一则点明了宝黛爱情的发展,一则证实了清代订婚仍然有以茶为礼的风俗。可惜的是,黛玉终究没有吃到贾府的“定茶”,郁郁而死。再如明代的世情小说《金瓶梅》有这样的对白:“干娘若肯去,明日下小茶,我使人来请你。”所谓“下小茶”,就是在言定婚事时,男方预先非正式地送点礼物给女方。清人韩邦庆的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是中国第一部方言小说,其中也有:“耐还有个令妹,也好几年勿见哉,比耐小几岁,何曾受茶”这样的叙述。我国的古典小说,如《清平山堂话本》《拍案惊奇》《儒林外史》《西湖佳话》等等,都从不同角度提到了“吃茶”风习。
民族婚俗中的“茶趣”
我国许多民族不但喜爱喝茶,善于品茶,而且在婚俗中常常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在云南拉祜族的婚俗中,当男方去女方家提亲时,必须带去一包茶叶、两只茶罐及其他礼品,而女方家通过品尝出男方送来的茶叶质量的好坏,作为了解男方劳动本领高低的主要参考条件,这叫作“求婚茶”。贵州侗族的男女婚姻由父母决定后,如果姑娘本人不愿意,可以用退茶的方式退婚。具体做法是:姑娘悄悄包好一包茶叶,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亲自送到男家,对男方的父母诚恳地说:舅舅、舅娘,我没有福份来服侍两位老人家,你们去另找一个好媳妇吧!说完把茶叶放在堂屋的桌子上,离开男方家,退婚就算结束了,这叫做“退婚茶”。内蒙古、辽宁一带的撒拉族,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说亲,家长或姑娘同意后,双方便择定吉日由媒人向女方家送四斤的茯砖茶一块、耳坠一对以及其他礼品,这叫作“订婚茶”。
“送茶包”是我国西北回族、东乡族、保安族的婚俗。一对青年订婚,先要让媒人去女方家说亲。如女方家中同意,媒人便将这个喜讯通知男方,男方家中准备一包茯茶或沱茶,用大红纸包封起来,或者用红纸剪成各种喜气吉祥的花样,贴在茶砖上,再用红纸作成两个方盒,装上冰糖、红枣等食品,然后用红线扎成礼盒,请媒人送到女方家中,这样男女双方就可以交往,相互了解,缔结姻缘,其实,这与古礼中的“纳征”和汉民族风俗中的“下茶”是一回事。
云南西双版纳的布朗族人举行婚礼这天,男方派一对夫妇接亲,女方派一对夫妇送亲。父母给女儿的嫁妆包括茶树、铁锅、布和公鸡、母鸡各一对。富裕人家可陪送金银首饰和牛等。不管穷困与富裕家庭,茶树是绝对不能少的,因为布朗族人把茶树当作至性不移之物,这称为“陪嫁茶”。
四川羌族婚俗中也有“吃茶”礼仪,只是有别于汉族。川西北阿坝羌族地区婚俗礼仪中的茶礼,运用得十分独特而富于情趣,在女家许婚后,男家来迎亲时,“吃茶”的礼仪沿着迎亲队伍所到之处多次进行,村村吃一遍茶,寨寨都来给迎亲队伍送祝福,沿途茶吃够了,也收获了满满的祝福。这样,“吃茶”的人远非女方一人或女家及媒人几个人,而是包括了送亲、迎亲的浩浩荡荡的队伍,借助“吃茶”的约定俗成的礼俗,沿途村寨的家家户户都在传播“喜讯”,人们纷纷祝福新婚男女婚姻美满,生活幸福,这充分体现出羌族婚俗中的古朴遗风。
宋代成都结婚聘礼用雪芽
在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的《僮约》中“烹荼尽具”字句,这被认为是四川地区关于煮茶、饮茶的最早记载。当饮茶之风日盛,茶逐渐成为成都人生活的必需品,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必然对民俗生活带来影响,包括人生中重要的婚嫁礼俗,茶成为陪嫁聘礼中的必需品,彰显出茶的价值和分量。
宋人的《品茶录》中有云:“种茶必下子,若移植则不复生子,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义故有取。”据婚俗研究的学者考证,在宋代成都的聘礼中所用的茶是峨眉雪芽,以此表示男女之间纯洁的感情,同时也是希望女子保有清白之身的暗喻。在婚礼中则用花茶答谢亲戚朋友,摆茶宴时选用红茶,以期邻里和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女儿携夫婿回门时,女方家长要特意为新婚夫妻准备铁观音,祈求观音送子,希望女儿能为夫家早日添丁,祝福他们的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古人认为,茶树只能以种子萌芽成株,而不能移植,可用来表示爱情忠贞不渝;因“茶性最洁”,可用来表示爱情冰清玉洁;因茶树多籽,可用来象征多子多福;因茶树四季常绿,又可表示爱情永世常青。经过历史的浪淘沙,茶文化在现代人的婚俗礼仪中已所剩无几,人们已将茶简化到婚俗礼仪中的一道“改口茶”,可谓“硕果仅存”。敬上一杯香茶,意在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特别是在自己组建了新的小家庭的时候,更应该懂得孝敬父母,当然夫妻双方也要相亲相爱,相敬如宾,这正是婚姻美满长久的基石。在成都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闲适宜人的浓厚生活气息中,茶始终在成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茶的历史和文化绵延悠长,现代文明婚礼中的“敬茶”环节是最具有古典意味的礼俗,值得大力推崇,发扬光大。
下期预告:消失的成都水井
新闻推荐
本报讯(何晓燕记者松涛)1月18日上午,在飞舞的龙达、欢快的音乐中,中国九寨沟第八届国际旅游冰瀑节在九寨沟珍珠滩瀑布开幕。本届冰瀑旅游节主题为“神奇九寨·童话世界”,旨在深化九寨沟景区“全年开...
阿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阿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