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新闻 马尔康新闻 金川新闻 小金新闻 阿坝县新闻 若尔盖新闻 红原新闻 壤塘新闻 汶川新闻 理县新闻 茂县新闻 松潘新闻 九寨沟新闻 黑水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阿坝州 > 壤塘新闻 > 正文

留住“阿坝记忆” ——阿坝州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纪实

来源:阿坝日报 2018-06-20 08:40   https://www.yybnet.net/

截至目前,阿坝州19个非遗项目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6个非遗项目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57个非遗项目进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75个非遗项目进入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州共有13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82名省级传承人,371名州级传承人。

■实习记者姜国春记者王和斌

记者从州文广新局获悉,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对全国50家“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99位“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进行表彰。阿坝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作为全省唯一地市级文化主管部门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嘉阳乐住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传统文化和历史变迁的“活化石”。近年来,阿坝州积极构建非遗挖掘保护传承体系,深入探索非遗项目、传承人、基地“三位一体”的非遗传承模式,努力培养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传习基地,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截至目前,阿坝州已全面建成国家、省、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保护。其中,“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急需保护非遗名录,19个非遗项目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6个非遗项目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57个非遗项目进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75个非遗项目进入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州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3名、省级传承人82名、州级传承人371名,涵盖了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十大门类。此外,阿坝州还有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3个、 省级非遗传习基地3个、州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20个、州级非遗传习基地25个,成立了羌绣、卡斯达温、南坪曲子、觉囊唐卡等44个非遗传习所。一组组数据彰显了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累累硕果,展现了阿坝州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力度和成效,在保护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让非遗“活”起来。

“基地+校园”

——同唱非遗保护传承“戏”

“现在,我已经基本掌握了唐卡绘制技能。不久的将来,就可以给藏式建筑上色、绘画。到那时,就能以此挣钱养家了。”一个藏族女孩,朴实的话语、腼腆的表情中流露出自信。

24岁的格登拉姆是壤塘县觉囊唐卡传习所唐卡班的一名优秀学员。两年前,她跟母亲还住在偏远的牧场上,以放牧为生。一个偶然的机会,凭着对唐卡的热爱,格登拉姆成了觉囊唐卡传习所的学员。铅笔描图、上色……通过两年的系统学习,格登拉姆已达到中级绘画水平,并能独立完成从唐卡设计到绘制的整套流程。

如今,在阿坝州,像格登拉姆一样通过非遗技艺学习改变人生的例子越来越多。近年来,为将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阿坝州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在非遗传习基地、传习所的建立上下狠功夫,走出了一条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新路子。

“传习基地和传习所的建立给群众提供了学习的平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更是要从学校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州非遗中心负责人易生告诉记者。

台上的演员是非遗传承人,台下的观众是在校学生,这是“藏羌戏曲进校园”的活动现场。“古老的藏羌戏曲走进了校园,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激发了我们保护、传承、振兴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学生们纷纷点赞传统文化的魅力。

藏羌戏曲是阿坝州古老而又独具民族特色的地方戏曲,是藏羌民族智慧的结晶,是阿坝州非遗项目中的瑰宝,是我国戏曲文化中的璀璨明珠。2017年3月,阿坝州启动了“藏羌戏曲进校园”活动,开创了地方戏曲演出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模式,开辟了地方戏曲普及和宣传的新渠道,探索出扶持地方戏曲发展的有效途径,打造了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立足本土、服务社会的标志品牌。

“老师,老师!我能绣出头帕上的花了……”在马尔康市卓克基镇中心小学,小姑娘杨金卓玛兴奋地向教她非遗课程的老师俄玛说道。非遗课上,学生们认真地练习藏族刺绣、编织腰带、藏文书法等传统技能。

据了解,为把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和掌握传统技艺,去年9月以来,卓克基镇中心小学开设了唐卡绘画、头帕刺绣、彩带编织、嘉绒口语、藏文书法等非遗课程,并聘请了5名非遗传承人授课。非遗进校园,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如今,阿坝州非遗传习基地、传习所里的学员在不断增加,他们为保护传统文化尽着自己的力量;“藏羌戏曲进校园”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非遗课程走进校园,人人争当保护者,个个都是传承人,凝聚起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正能量。

“保护+创新”

——让非遗在新时代“活”起来

新时代赋予了非遗保护传承新的历史使命。如何让非遗真正地“活”起来,在保护中创新,形成文化产品尤为重要。“经过多年摸索,我们找到了适合本地的生产性保护模式。”易生告诉记者。

据介绍,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

轻拈七彩针,或掺、或扭、或压、或锁、或扣、或勾……在茂县羌寨绣庄,绣娘们每天都会上演这样的场景。作为羌绣传承人,李兴秀在保持羌绣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将传统的羌绣同时尚元素相结合,带着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绣娘们共同设计、绣制的绣品走出了深山,在传承羌绣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羌绣艺术,用一双巧手绣出了美好新生活。

李兴秀等人将羌绣进行了“升级”,创新让传统的羌绣在市场上拓宽了销路。无独有偶,藏族传统的手工艺纺织也开始了一步步的创新升级,唯一不变的是对传统核心技术及文化内涵的保护和传承。

在红原县,有一家名叫“北方牧人”的手工纺织作坊,秉承传统的捻线、编织和制作毛毡的技艺,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元素完美融合,生产出纯手工的纺织产品,有款式新颖的帽子、包包、围巾等,远销国内外。

除此之外,阿坝州还将藏羌医药、传统烹饪技艺等纳入了生产性保护的范畴。在保护中创新,不仅保留了非遗的传统文化价值,还赋予了其经济价值、社会效应,让非遗“活”起来了。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关乎民族的文化血脉。近年来,阿坝州积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藏羌民族民俗文化交流力度,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和推介,不断提升阿坝州民族民俗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制定了《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建立了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绩效考核机制,有效鼓励和支持了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由中央财政解决2万元/年的传承补助,省级非遗传承人由省财政解决5000元/年的传承补助,州级非遗传承人解决3000元/年的传承补助。

——加强人才队伍培训。组织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参加“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西藏拉萨—阿坝藏羌文化艺术交流展”等展示。组织63名羌绣传承人和40名唐卡传承人、民间艺人参加“西南民族大学非遗传承人普及培训班”和“西南民族大学首期藏族唐卡普及培训班”。

……

政策、资金和人才的叠加,撑起了阿坝州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希望和未来。

如今,“一县一节”民族传统节庆品牌是阿坝州非遗保护和传承最生动的体现。乡村民俗活动、民俗旅游等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让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藏羌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生生不息。

新闻推荐

让非遗“活”起来

□本报记者左杉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四川省将有200多项非遗...

壤塘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壤塘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留住“阿坝记忆” ——阿坝州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纪实)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