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勋
从德阳到阿坝,500多公里。
为了这次跨越千里的“牵手”,这个夏天,德阳市80名援藏干部就要离开家乡,启程远行。
在昨(5)日召开的德阳市对口支援藏区工作暨援藏干部人才培训会上,全市援藏干部响亮誓师--,为了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努力!
使命神圣而光荣
接过这份沉甸甸的任务,市政府办纪检组长杨凯深感使命神圣而光荣,“被选为援藏干部,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对我的信任,能为藏区群众做一些实事,我感到十分荣幸。”
两年的援藏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杨凯告诉记者,他这次要去的是阿坝州若尔盖县,经过前期的了解,他深知藏区工作的艰辛,但既然要去,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一定会克服困难,尽快融入当地、进入角色、熟悉工作。”
杨凯说,此次援藏是带着项目去的,尤其是民生项目占了很大的分量,任务十分艰巨。但任何艰难困苦也阻挡不了德阳市援藏干部的信心和决心,“我会带着深厚的感情到藏区,多为当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以一流的作风、一流的业绩,为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贡献,圆满完成援藏任务,让市委、市政府满意,让当地县委、县政府满意,让当地群众满意。”杨凯坚定地说。
带着感恩的心去援藏
坐在会场里,绵竹市清平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陈军听得格外认真,对于此次援藏之行,他有太多的感慨,有太多的情结,用陈军的话来说,就是“感同身受”。
“5·12”特大地震,绵竹蒙难,清平遭受灭顶之灾,“是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无私大爱,让绵竹重新站立起来,尤其是在江苏省的对口援建下,绵竹在废墟上崛起了美丽的新家园。”陈军说,“‘8·13’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清平人再次感受到这种大爱的力量,并在这股力量的推动下,勇往直前。”
作为一个绵竹人,陈军无时无刻不深怀感恩,此次赴阿坝州阿坝县支援,对于陈军来说,就是一次感恩行动。“我会把感恩化作工作的动力,在藏区主动作为、倾情奉献、恪尽职守、扎实工作,同时虚心学习当地干部群众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推进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不辜负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重托,为德阳争光。”
发挥所长造福藏区群众
中江县第二人民医院外科副主任张精多次参加各类义诊活动,而参与对口支援,尤其是远赴藏区,还是头一回。
“心情很复杂,既有激动,也深感压力。”张精说,“藏区医疗条件和水平相对落后,此次支援,就是要从硬件和软件等方面与当地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深入交流,我们所选择的心血管科、骨科、妇产科等也都是针对藏区群众的常见病。希望能充分发挥我们医务人员的专长,造福藏区群众。”
对于阿坝,德阳市衡山路学校教师李亚兰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愫。她曾就读于阿坝师专,对藏区有着深厚的感情,也结交了很多藏族朋友,今年又刚好是她毕业10周年,她正想回去看一看。因此,当学校发出有关援藏工作的通知后,李亚兰第一个报名参加。于是,她成为德阳市80名援藏干部中,仅有的两名女同志之一。
李亚兰告诉记者,她一直很敬佩那些到边远山区支教的同行,自己也一直有这样的心愿,现在终于如愿以偿,而且是到自己情有独钟的阿坝州,所以迫不及待就报名了,“没有跟家人商量,先斩后奏,好在家人都很理解和支持我。”李亚兰说。
李亚兰的孩子才1岁多,要离开这么长时间,她心中当然有万般不舍,但想到藏区的孩子因缺乏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她就义无反顾了,“我会尽自己所能,为藏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此刻,援藏干部们仿佛已经看到了,神秘的雪域高原和美丽的格桑花在向他们招手,正如援藏干部、市公路局副局长李麒麟所说,“哪怕我们是一粒石子,也要铺平藏区崎岖的山路;哪怕我们是一棵小草,也要给雪域草原送去春天的气息……”
>>>链接:
按照省委、省政府今后5年以“7+20”的方式对口援藏计划的部署,德阳市第一时间迅速启动对口支援藏区工作,与阿坝州阿坝县、若尔盖县结成兄弟对子,并与两县签署了《对口支援(2012-2016年)总体框架协议》,初步确定了41个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人才培训等多个方面,首批项目将在今年下半年集中启动。与此同时,德阳市从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和各县(市、区)选派了80名优秀干部,开展为期两年的对口支援工作,实现了对口支援藏区工作良好开局。德阳市将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展开第一轮5年对口支援,着力构建干部人才支援、技术管理支援、项目资金支援相结合的全方位援建格局,助推阿坝县、若尔盖县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
新闻推荐
(记者邱洁)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当大家纷纷与亲人团聚、外出旅行、购物时,德阳援若干部却以工作为重,放弃了与家人共度美好节日的机会,坚守工作岗位,为若尔盖的发展和稳定贡献力量。奋战在援建项目第...
若尔盖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若尔盖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