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徐中成 记者 松涛)3月13日,若尔盖县红星乡回民村村民马永宗将养得肥肥壮壮的80多只绵羊牵上大货车,亲自送往成都一家农家乐。“这是农家乐老板前几天打电话订的,我自己送货上门,每只羊还可多收入60多元。”马永宗告诉记者,养肥的绵羊根本不愁销路。
回民村地处四川和甘肃两省交界处,全村仅有可放牧草场6745亩,还抵不上有些牧区一户人家的草场。草场不多,如何养肥这么多绵羊?原来回民村趟出了一条“越冬育肥”之路。
“越冬育肥”就是修建一个暖棚,购买一些干草和玉米,入冬后以400-500元/只左右的价格买进越冬困难的体弱和幼小的绵羊,然后在暖棚内集中3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喂养,增肥后再以1000-1200元/只左右的价格出售,除去成本,净利润在400元/只左右。
2003年,马永宗在政府的补助下,筹资修建了两个牲畜越冬暖棚,又贷款2万元购买了50头绵羊,搞起了“越冬育肥”,三个月后就净赚2万元。到2008年,马永宗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成为了村里的致富能手,被评为阿坝州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现在我每年冬春两季可育肥绵羊400只,一年能净赚10多万元。”马永宗告诉记者说,前年他花12万元购买了一辆中型货车,夏秋季就跑运输赚钱,日子越过越滋润。
村民丁永福今冬也购买了150头绵羊搞“越冬育肥”,现已卖出去30头,4月将全部出栏。“这一栏总共能赚6万元左右。”丁永福家不仅“越冬育肥”收入可观,旅游收入也非常了得,前年,依托回民村紧邻郎木寺和郎木大峡谷景点,用“越冬育肥”赚来的钱,修建了一个小型家庭宾馆,吃上了“旅游饭”。“每年夏季旅游旺季的时候,宾馆天天爆满,去年旅游接待收入也有8万多元。”丁永福乐呵呵地说。
村主任马永康告诉记者,目前,全村已有83户村民从事“越冬育肥”,一年可出栏育肥绵羊8000多只,有的还开旅馆、开餐馆,涉足旅游产业。如今,全村人均纯收入已由2003年的1500元提高到了2013年的9982元。
新闻推荐
桑巴足球狂欢月开始了本报巴西圣保罗6月12日电(特派记者苏桂明)当地时间15时20分,四年一度的国际足坛盛会——2014年世界杯赛在巴西圣保罗竞技场拉开大幕。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与超过6万名观...
若尔盖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若尔盖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