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新拖拉机,索丹满脸笑意。
□周保全
为了让我们一进家门就喝上热腾腾的酥油茶,夏布一家那天一大早就把火弄得旺旺的,为了盼着我们早点到来,夏布还让她的丈夫骑着马去村头望了我们两次。
拖拉机的故事
2013年9月,我率队到阿坝县采访德阳援藏工作。阿坝县高原,正是天高云淡,青稞成熟。农牧民们赶在大雪来临前,抢收地里的青稞。来到海拔3300米的阿坝县甲尔多乡正达村2组,正赶上索丹一家用新拖拉机拉回了第一车青稞。
“感谢党!感谢援建!”一见到记者,44岁的藏族汉子索丹与妻子格勒一边忙着从新拖拉机上卸下刚刚拉回的青稞,一边不停地用藏语说道:“共产党卡卓!援建卡卓!”他们家运载收割青稞的拖拉机就是援藏的德阳司法局干部赠送的。
索丹一家能够种青稞的有4亩地,离家有近5公里远。往年每到青稞收割季节,索丹一家都一愁莫展。由于索丹长期患糖尿病,妻子格勒也身体不好,孩子们都还没有成年,家里没有劳动力,很难将成熟的青稞抢在季节里运回家。当年7月,德阳司法局林玉斌与甲尔多乡乡长桂元来到索丹家了解情况后,筹措到3万元资金为索丹家购买了一台新拖拉机。8月8日,赶在青稞收割前,援藏人员将新拖拉机开到了索丹的家门口。索丹一家再也不用为将青稞拉回家而犯愁了。桂元告诉我,索丹一家5个孩子,夫妻俩患病,政府为索丹家解决了3个人的低保,缓解了生活困难。
“有了这台新拖拉机,今年索丹一家收割4亩地至少可以省下280元钱。”被索丹请来帮助开拖拉机的彭措告诉我,一亩地青稞运回家,需要拖拉机来回拉两次,5公里的距离来回一次需要运输费35元。从彭措那里我们还了解到,拖拉机是甲尔多乡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一台拖拉机一年跑运输可以挣到3万元左右,如果租给别人,也有近万元的收入。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和援藏干部,有了这台新拖拉机,我家的生活就有了新希望,致富也有了新奔头。我打算赶紧学会开车,将来自己跑运输。首先要给我的孩子们攒够学费,让他们多读书,多学知识。然后我还要攒钱,将来准备盖一个大房子。”一脸高原红的索丹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意,用半生不熟的汉语描绘着一家人的美好蓝图。
索丹与我们聊得正起劲时,格勒与彭措已经卸完了第一车青稞,开始催他上车去地里拉青稞了。索丹笑着与我们告别。看着这位藏族汉子意气风发的样子,我们相信,他们一家人的幸福就在前面。
深情扎根藏区的医疗队
9月的阿坝县查理乡额色玛村折柯河沟夏牧场,气温已降到了3℃,牧民们已经开始准备迁往20公里外的当柯河沟冬牧场了。
“必须要赶在阿旺那么和公宝措她们迁徙牧场前,为她们的孩子进行脊灰和麻疹免疫接种。如果去了冬牧场,到时大雪封山,给她们的孩子免疫接种就更加困难了。”2013年9月6日一大早,我随着德阳在阿坝县援藏的卫生局干部田源和双语医生杨金一起,赶往折柯河沟夏牧场。
冒着细雨和高原上的刺骨冷风,由查理乡副乡长肖维带路,我们翻越了海拔4000多米的阿依拉山,走了80多公里的山路,20多公里草地,还有一片密集的牦牛群和一段300多米的沼泽地,终于到达了海拔3500米的折柯河沟夏牧场。听见牧犬的叫声,阿旺那么和公宝措拉着孩子从帐篷里走了出来,呵停了牧犬,将我们引进了帐篷。阿旺那么和公宝措是两姊妹。阿旺那么是姐姐,有两个孩子,大的4岁,叫德杰卓玛,小的3岁,叫泽让卓玛。公宝措的孩子小一些,只有2岁,叫雄巴拉。
听说田源是从德阳来援藏的卫生干部,今天专门为她们的孩子做脊髓灰质和麻疹免疫接种时,阿旺那么连声说:“卡卓,卡卓!(汉语:谢谢,谢谢!)”。阿旺那么和公宝措早就想给自己的孩子接种免疫。但由于她们俩的丈夫都常年在外,她们每天要放牧70多头牦牛和照顾3个小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和办法将孩子送去接种免疫。真没想到,援藏干部还能亲自跑这么远来为她们的孩子接种免疫。
双语医生杨金告诉我,在田源的组织带领下,他们改变了以往坐等牧民们将孩子送来接种免疫的工作方式,采取主动下乡镇场、去村组、到草原帐篷点的方式,上门为农牧民们的孩子开展脊髓灰质和麻疹接种。一年来,田源多次克服了高原反应,跑遍了阿坝县的21个乡镇场和88个行政村,步行了1300多公里的草原,到了17个放牧点为那里的藏族儿童们进行接种免疫。
“一年来,一直坚持在高原上,想家吗?”我问田源。
“要说不想,肯定是假的,有时还特别地想,毕竟女儿还小,只有4岁。”田源说。
“但是,作为一名援藏干部,特别是肩负着保护藏区儿童健康这个重担,也就没有时间去想家了。”田源告诉我们,开始许多农牧民们都不接受给自己的孩子免疫接种,要做很多工作。有时为了做通一户牧民的工作,要跑六七次。随着宣传的加强,农牧民们开始有了接种防疫的意识,工作也就越来越好做了。
返程的路上,田源接到了妻子和女儿打来的电话。在与妻子和女儿通话结束前,田源对着电话说道:“哦摸阿碧巧占各有(女儿爸爸想你),葛末里巧占各有(老婆我想你)!”
“为什么要用藏语对女儿和老婆说想她们呢?”我问田源。
“这是我与妻子约定的,每次通完电话,用藏语说想她们,就是要更加激励我为了藏族儿童的健康,要深深地扎根在高原,服务在藏区,要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爱藏族儿童。”说完这句话时,田源的眼睛有点湿润了。为了不让我发现,他转头望向了辽阔的草原。
暖棚暖了藏民心
2014年冬至节这天,在若尔盖县嫩哇乡上村牧民夏布的盛情邀请下,我和其他的援藏干部来到了她家做客。
“来,援建的恩人们,请喝下这碗热腾腾的酥油茶!”一到夏布的家门口,她就献上哈达,递上热腾腾的酥油茶。在海拔3400多米的阿坝州若尔盖县嫩哇乡上村,冬至的气温已经下降到了零下14℃,但在牧民夏布的家里,却是一番热气腾腾的景象。
“去冬和今春,一下子冻死饿死了10多头体弱的牦牛和羊,让我们家遭受了三万多块钱的损失,今年有了你们援建的暖棚,可以放心了。”夏布一边帮我们添酥油茶,一边用比较生硬的汉语跟我们聊着。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夏布一家非常高兴,那种草原上纯真的热情如亲人一般温暖。
“感谢党的援藏政策,感谢你们的援建,为我们修建了暖棚,不然今年不知道又要冻死多少头牛羊。”夏布一直不停地表达着她的感激之情……
为了表达自己对援建的感恩,前一个月她就找到了乡长供波甲,说自己一家想在冬至节这天,邀请援建的人员到家里喝碗热腾腾的酥油茶,看她家的牛羊温暖越冬。在乡长供波甲的多次联系下,冬至节这天,我们盛情难却地来到了她家。
为了让我们一进家门就喝上热腾腾的酥油茶,夏布一家那天一大早就把火弄得旺旺的,为了盼着我们早点到来,夏布还让她的丈夫骑着马去村头望了我们两次。
“夏壮、秋肥、冬瘦、春死”,在海拔3000多米的若尔盖大草原,每到冬春时节,到处都是一片茫茫雪海,气温骤降到零下20℃。牛羊最怕冬春两季。冬天气温太低,容易掉膘和冻死;高原的春天不仅气温低,而且草也是青黄不接,在冬天大量掉膘的老弱幼牛羊很难熬过春季,在这个时节极易饿死。所以每到这个时节,高原上的牛羊过冬越春就成了牧民们最大的担忧。而这种情况,在今年的嫩哇上村,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上村沿途,一个个由德阳对口援建的牲畜暖棚随处可见。这些暖棚每栋建筑面积100平方米,能容纳近100头老弱幼牲口过冬越春。
这些暖棚的修建很有讲究,全部按照防疫条件选址,因地而异修建排污道,建设采用钢窗通风,尤为关键的是屋顶具有两个功能,一个保暖,一个取暖。每个暖棚的屋顶分为两部分修建,一边用彩钢板搭建,用来防御气温骤降,具有保暖功能;另一边则根据高原冬春两季阳光充足的状况,用采光板搭建,有太阳就可以采光取暖。同时,每个暖棚还搭配修建了一个20平米左右的贮草室,用于过冬越春的饲草储备。
在得知牧民用冬至的酥油茶来感恩党、感恩援建时,若尔盖县委书记泽尔登向我道出了由衷的感慨:“暖棚真是暖了农牧民的心啊,把暖棚建设作为援建的重要民生工程,是把实事做到了农牧民的心坎上!”泽尔登书记说,在党的援藏政策的支持下,在对口援建的帮助下,藏区正在悄然发生着新的变化,藏汉人民的友谊和感情也越来越深,农牧民们自发地对党、对援建的感恩正在藏民心中春潮般涌动。
周保全,德阳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德阳对口支援若尔盖县前方指挥部副指挥长、若尔盖县副县长。
新闻推荐
□钟斯云(什邡)人的生命究竟该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思索的话题。关于这个话题,年轻的大学生村官罗州仁青用自己的生命做了完整的诠释,并为自己的生命打上了光彩的...
若尔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若尔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