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寺庙通了水、电、路;僧尼有广播听、电视看,还有学习“充电”的书屋;僧尼有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符合条件的还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一项项为民谋福祉的民生工程有序实施,让僧尼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去年1月12日,州委召开会议,强调要从实际出发,开动脑筋,转变思路,坚持社会大民生带寺庙小民生,统筹解决社会民生和寺庙民生,重点解决寺庙通水、通电、通路等问题,努力推动寺庙和僧尼群众的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全州上下按照“寺庙是社会基本单元、僧尼是国家基本公民”的理念,将寺庙民生纳入社会民生范畴,与农牧区民生项目同步规划、同步争取、统筹实施,始终把改善寺庙民生放在工作重中之重,尽最大努力让僧尼生活得更加幸福。近日,本报派出记者组穿行在藏寨羌乡,行走在阿坝大地,看寺庙民生改善,听僧尼肺腑之言,感受他们的幸福生活,特推出“行走阿坝,看寺庙民生改善”栏目,敬请垂注。
■记者颜天杰袁娜
1月13日,若尔盖的天空碧蓝如洗,冬日的暖阳照耀着大草原。在这幅冰封雪景图中,位于九曲黄河第一弯的索格藏寺错落有致,显得尤为庄严而壮观。
晨光熹微,索格藏寺的僧人们早早起床,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
拧开寺庙里的水龙头,白花花的自来水倾泻而出。煮酥油茶、洗菜、做饭……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和实施,让涓涓清泉流进了寺庙的水缸里,极大地改善了僧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
“寺庙是去年10月份通的水,这可把大家高兴坏了。今年不用为四处找水而忙碌,能过一个欢乐的新年了!”索格藏寺民管会主任罗周扎西告诉记者,该寺庙安全饮水项目投资约36万元,包括10立方米的蓄水池4口,阀门井10口,防冻水龙头71套,铺设引水管道5千米。从去年7月开始动工修建,直到9月份完工,终于让全寺僧人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
由于自然原因和人文习惯,若尔盖的寺庙大多都修建在山顶、半山腰或者是比较偏远的地方,僧人吃水和用水基本都是靠自己去周边水源地背回来。索格藏寺就是其中之一。
在饮水安全工程建成之前,僧人们喝的、用的水都是从山上自己接水管引下来的。“水管已经有20年左右,完全老化了。每当到了冬天,尤其是1月份最冷的时候,水管就会冻住,结上厚厚的冰,水管里也就流不出水来了。”罗周扎西对记者说,每当冬天结冰的时候,僧人们的生活用水就只能靠融化了的雪水。
在索格藏寺的院子里,僧人罗让银巴正在用水桶接着干净清澈的自来水。“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用上了自来水,让我们不用担心吃水问题,”他告诉记者,工程修建时,他时常都会去施工现场转一转。“现在水管经过科学的规划后,埋得很深,再也不怕冻爆,工程质量有保障,我们用水才有保障。”
和索格藏寺一样不再为“吃水”发愁的还有郎木寺的僧人供秋旦真。“去年9月,在县农业畜牧和水务局的关心下,为我们找到了干净的水源,新安装了引水管道,解决了全寺僧人的吃水问题。”
“以前寺庙里经常停水,而且很多时候接出来的水都是浑浊的,我们通常都是先放在水缸里沉淀后才喝,和过去相比现在简直太幸福了。”看着眼前水龙头里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淌出来,供秋旦真黑黝黝的脸上满是笑意。
在寺庙的院子里,供秋旦真为我们演示了防冻水龙头的使用方法。“只要轻轻往下压,就自然有水流出来了,就算是结冰的冬天也不用担心没有水吃。”
滴滴甘露润民心。据了解,2015年,若尔盖县总投入资金547万元,为15座寺庙修建安全饮水工程,共惠济3000多名僧尼和信教群众。
一个个寺庙安全饮水工程的修建,使涉及“饮水难”的寺庙彻底告别用水困难的问题;一项项惠民好政策犹如冬日暖阳,让寺庙的僧尼们切身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
“祝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昌盛,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在采访结束时,供秋旦真如是对记者说。
新闻推荐
■实习记者杨骁肖玄记者杨刚早春时节,记者行走在茂县城镇乡村、岷江河谷地带和高半山区,随处可见当地群众忙碌的身影。田间地头,人们都在被喜称为“摇钱树”的青脆李和红脆李树下忙碌着。“青脆李、...
若尔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若尔盖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