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英雷子
陈里勇中:藏族贡吉艺术发掘人,从事民间手工艺雕刻。1971年7月出生于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达扎寺镇。陈里勇中自幼酷爱绘画,由于家境贫困九岁时辍学两年后又到阿坝州藏文中学就读直至1989年藏文高中毕业。1990年8月在若尔盖达扎寺院阿柯曲帮那里学习藏族唐卡基础知识和民间传统雕刻技法。1992年理县藏文印刷厂从事《大藏经》质量管理工作和印刷美工设计,期间兼任广告公司美工工作。2006年至今个人从事民间雕刻和藏族贡吉艺术雕刻。
相较于名声在外的石雕、木雕和玉雕,蛋雕是少为人知的“小众艺术”,但它却是有着千百年历史的国家非遗手工艺。蛋雕,即在禽类蛋壳上刻琢成画,用雕刻的手法表现绘画的效果。在易碎的蛋壳上雕刻好比用“刀尖舞蹈”,对雕刻人的技艺是一种极大的挑战。而此技艺在藏区却被称之为“贡吉杰泽”——一个只存在于传说中的的技艺。
2016年1月,笔者在阿坝州中职校藏族贡吉艺术发掘人陈里勇中的创作室有幸目睹了这门失传已久的技艺。推门而入的一霎那我就被眼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深深震撼了!在厚度0.3毫米的蛋壳上雕刻的人物肖像栩栩如生,以蛋壳的天然颜色,把一幅幅平面的图像,雕刻到弧形的蛋壳表面,用精美而严谨的线条,表现出结构,并且有着瓷器一样的特殊纹路,使得普普通通的蛋壳,成了造型逼真,非常漂亮的艺术珍品。白度母作品中,“小蛮腰”在蛋壳上别有韵味;普通的山鸡蛋壳上,“吉祥八宝”细微到枝叶、鱼鳞处都清晰可见;具有佛韵的一叶菩提蛋雕让人眼前一亮……在陈里勇中家中,各式各样的蛋雕作品令人眼花缭乱。用刻刀在蛋壳表面雕画,镂空是贡吉艺术雕刻的重要表现手法,主要选用质地较厚的鸭蛋、鹅蛋、鸵鸟蛋等禽蛋作为材料,以薄浮雕或镂空的手法进行雕刻的,由于镂雕展现的内容丰富有趣,突出了球面空间艺术表现手法,有一种玲珑剔透的感觉,令人爱不释手。
溯源寻踪经年历史却藏在传说传统认为蛋雕起源于公元六世纪的彩蛋。在中国明清时期,民间在嫁娶、祝寿和添丁时,为图吉祥如意,都有吃红鸡蛋的习俗。后来有民间艺人在蛋壳上画上花鸟鱼虫以及脸谱等图案,其后逐渐演变成雕刻。
可是,陈里勇中却认为藏族“贡吉艺术”作品在表现题材上与其他的蛋雕、蛋画有着本意上的区别,在雕刻制作方面也别有讲究。陈里勇中告诉我:“贡吉”乃藏语音译:“贡”为禽鸟蛋,象征圆满,“吉”有礼品之意。“贡吉”一词本意译为“卵生”是藏民族对宇宙构成和人种起源传说的解读之一,最早出现于西藏苯教文献中。卵生神话的起源与原始藏族先民对鸟的崇拜有着密切关系,这种崇拜经历过蛋崇拜、鸟崇拜、神鸟崇拜三个阶段。当人们发现具备飞翔能力的鸟类出自蛋时,不但把崇拜的目光转移到蛋上,而且依据蛋能孵化其他生命体的特点,提出大地万物出自蛋的观点,集体创作了众多卵生的神话,为蛋符号的出现积淀了坚实的观念及文化基础,这种观念是对蛋功能的崇拜和认识。在14世纪由大司徒·绛求坚赞撰写的珍贵史籍《朗氏·朗错灵犀宝卷》中也记载了天神种姓和人种起源于贡吉拉卓﹙卵生﹚的传说。
而“贡吉杰泽”源自古象雄文明时期在雪域高原传承的一种古老技艺,通过口耳相传,运用复杂多变的雕刻技艺,在禽鸟蛋壳这种特殊材质上进行精细构图雕刻,﹝随后几乎以天然椭圆形的卵石所替代,在西藏阿里地区延续至今。﹞
“贡吉杰泽”呈现藏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和深厚的宗教文化,孜孜以求“洁静精微”的艺术本质。可这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藏族民间艺术却传承悬孤,近几年才被陈里勇中挖掘恢复。
缘起偶然刻刀曼舞雕塑别样风情
“2006年我去若尔盖县达扎寺院看望阿柯曲帮老画师时路途中遇见一位藏族老人。他给我讲了一个传说故事,激发了我极大的兴趣。”
相传在西藏古象雄王朝时期,穹窿银都城曾经是宗教和艺术都非常兴盛的地方,穹窿威卡尔的意思就是‘神鸟居住的地方\’,那时候人们对神鸟极其崇拜以及神鸟蛋壳也视为圣物在蛋壳上精细的刻各种宗教符号,后来随着历史变迁那个地方经历过多次战乱,可惜那些脆弱东西已被化为灰烬不复存在了。直到西藏吐蕃王朝第37代赞普赤松德赞统治时期,吐蕃彻底征服了整个古象雄王国,最后他们的文化和艺术同那些人都随之消失。只有对神鸟的崇拜从简到繁延续至今,留下众多关于卵生的神话传说。讲完了故事老人进入沉思,眼里流露出惋惜和遗憾地表情。
当时陈里勇中听完故事不知道这到底是一种什么艺术,见到阿柯老画师后又把故事经过讲给了他,老画师告诉陈里勇中“这是贡吉杰泽,一种非常古老的艺术,知道的人已经很少,应该是朵贡嘛呢石的前生,具有雕刻心法秘绝。”听完恩师这番话触动了陈里勇中的心,从那以后一有空就查阅有关﹙卵生﹚的神话传说资料,寻找贡吉艺术的些许影踪。
“老画师他生前通达大乘经论,在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老画师毕生的两个心愿:一是要弘法利生;第二个心愿是把藏族民间一些珍贵的艺术更好的得以传承。”
怀揣感恩之心的弟子被恩师奉献一生的精神所感动,为报答恩师夙愿,陈里勇中开始了发掘和探究“贡吉艺术”漫长之路。
不同于其他传统雕刻,蛋雕一直鲜为人知,而要想挖掘恢复只存在于传说的贡吉艺术对于只是藏文高中毕业,只学过一些传统木刻、石刻技法的陈里勇中来说难度可想而知犹如一个艰巨浩大的工程!
据了解,由于当时从事蛋雕的人很少,也无从拜师学艺,陈里勇中闭门专心研究蛋雕,从工具、材质到受力度都一一研究,为逐步掌握雕刻技法用了上千个鸡蛋。“镂空的蛋雕需要分析清楚蛋壳的受力点。如果先把能受力的部分雕空了,不受力的部分就会一雕便碎。我没有拜师,哪里能受力全靠自己慢慢摸索。最初雕刻的时候,10个蛋壳有一个成功就已经很不错了。”谈起蛋雕的创作难度,他可以用“心跳”来形容。“在仅有0.3毫米左右厚度的蛋壳上雕刻,看钻头或刻刀在蛋壳上游走,心也跟着七上八下。蛋雕创作本身就是一个让人心跳的过程。”而也正是蛋雕带来的“心跳”魅力,让陈里勇中更深深的爱上了这门艺术,也更激发了恢复这门技艺的愿望。皇天不负有心人,通过近十年孜孜不倦的努力,第一件作品终于完整呈现于自己的手中。
“在雕刻一件成功作品时刻你很难想象我当时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我终于完成了老画师的心愿,让传说变成了现实!”
从陈里勇中口中只是简单的一句,但我却能感受在曾经的创作中他付出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许多。在0.3毫米厚的蛋壳上雕刻各种各样的图案,不仅需要细心,还需要耐心。记得一位蛋雕艺人曾说过“其实雕刻中,最难的是后期。一件耗费了大量心血的作品在接近完成时更容易破损,一不小心就可能前功尽弃。像走钢丝一样,最后几步总是让人心惊肉跳。”
现在的陈里勇中已经掌握了蛋雕的技艺,脆弱的蛋壳在他手中“坚如磐石”。而掌握技法只是第一步,要想创作出真正的贡吉杰泽还远不止这些。
雪域高原的自然之姿和浓郁的宗教文化孕育出“贡吉艺术”,此类创作和雪域藏区其他艺术门类相同,创作内容与宗教和大自然息息相关,贡吉艺术涵盖古代藏族人种起源学、宇宙构成说,又蕴藏着藏传佛教空性智慧理念,对于追溯生命起源和探索宇宙奥秘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对于保护和挖掘藏族历史文化也有着共鸣性。
“贡吉艺术作品不仅能带来一种视觉美感,更承载着数千年的民族文化,可谓“小中见大、薄中透厚”的特性更宣示雪域高原独特而神秘的民族地域文化符号”。
所以,为了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贡吉杰泽,只有藏文高中文化的陈里勇中有将全身心都投入到藏学、佛学、民间等各领域的经典文献中,从中汲取创作灵感。于是,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更多的看到了许多佛像,吉祥图案还有佛国故事以及藏地风情,与内地许多蛋雕艺人的题材截然不同,极具雪域特色!
发展传承贡吉杰泽盼广为人知
“很多人认为蛋壳易碎,不好保存,
因此忽视了这门艺术。其实,蛋壳只要妥善保存一样可尚存百年。并且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谈及以后的规划,陈里勇中眼中流露者些许忧虑,“目前,国内从事蛋雕的人很少,虽然有千百年历史,但因为关注度低,发展一直很缓慢。直到近年来,蛋雕技艺才重新受到重视,作为工艺品的展出也越来越多。但是,阿坝州乃至整个藏区对这门技艺知者甚少,是名符其实的小众艺术,要想让人们更多的认识并愿意收藏是非常困难的。”
尽管困难重重,陈里勇中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每一件作品都是他潜心之作,饱含艰辛,每一次的创作都是对他身心的一次洗礼。而对于他来说,蛋雕带给他的乐趣比市场价值更重要。他表示还是要坚持以传统文化、佛国故事以及藏区风情为主要方向,因为这毕竟是一门传统技艺。目前,陈里勇中正在积极创作,希望有机会举办一次作品展,相信届时一定受到观展者的青睐。他也希望,通过展览拓宽贡吉杰泽的认知渠道,增加人们对此门艺术的了解。让更多的爱好者加入进来,将贡吉杰泽更好传承下去。
采访结束到今日,我依旧很难忘却陈里勇中家中所见的每件作品。我很难将陈里勇中和那些艺术品串联起来,他瘦弱的身躯却迈着坚韧步伐,那样平凡的他在生活自足都难的岁月里,仅仅在传说故事中聆听着贡吉杰泽的点滴,却愿意多年无悔的埋头潜心钻研,将远古的“贡吉艺术”再度重现。若说这是一门如履薄冰、令人惊叹的心境艺术,被誉为“世界上最脆弱的雕刻”和“刀尖芭蕾”,那么陈里勇中就是那个在刀尖的舞者,是这些艺术品的灵魂缔造者,他亦如草原格桑花般散发出平凡却沁人的芬芳,雕刻出他多彩的艺术人生。
新闻推荐
本报讯(本报通讯员)为准确把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保障消费安全,近日,阿坝州全面启动今年畜产品兽药残留例行监测工作,并在汶川县境内的养殖场和屠宰场采集猪肉、鸡肉、鸡蛋样品30组送省兽药监察所检...
若尔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若尔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