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排勇 记者 杨刚 郭子琦
4月25日,通往汶川县龙溪乡垮坡村的道路旁,洋槐花香,绿柳成荫。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村民劳作的身影。记者乘车沿着水泥公路盘山而上,来到垮坡村。
村支书蒲木松听见汽车声响,忙从自己屋里走了出来,刚从外地考察魔芋种植回家的他也是经过记者几次电话“预约”后,才定下行程提前回家接受采访。
观念不断更新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推行
“垮坡村平均海拔2000米,人多土地少,只有‘盘活\’土地,村民才能过上现在幸福的生活。”蒲木松说。垮坡村地处龙溪乡高半山,全村121户510人,人均耕地不足0.3亩,是典型的羌族聚居村落,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了5578元。
56岁的村民刘木林,在耕地时一只脚被耕地机划破,一个人在家养病。在垮坡村,村民一天到晚都在地里忙,要想在白天找到人很难。刘木林介绍说,他家种植了600多棵红脆李,300多棵樱桃,去年刚挂果的李子、樱桃,给他家带来了5000多元的收入,今年如果没遭受极端天气,他家果树收入突破万元大关没有问题,这也让他对种植果树充满了信心。“从土地下户以来,我们村一直种植玉米、土豆,后来开始尝试种植白菜、莲花白,再后来就种植些价格高的青椒、番茄,到现在全村都在种植经济林木,不到3年,我们村将会成为全乡名副其实的水果村。”刘木林说着自家经历的一次次产业结构调整,有些激动。
“要在有限的土地资源里刨出‘金疙瘩\’对于我们村来说特别难,土地资源有限,村民都不敢轻易尝试,这些都是我们村里的‘领头人\’先尝试,再向大家推广。”蒲木松说。勤劳的垮坡村民一年四季都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劳作,从一次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中,村民从传统产业到经济林木的种植,观念在不断的更新,思路也被逐渐打开。
量身定做致富路高半山走出多元化新路子
2002年村民余纳清跟着村两委在自家的菜园子里种下的两株樱桃树,如今,树干已经有十几公分粗了,去年仅这两株樱桃树就给他家创造了5000多元的收入。“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村里的发展也越来越棒,我们生活很幸福。”老人守着已经挂满枝头的甜樱桃说。
“十多年前,我们村开始尝试种植大樱桃,如今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200亩土地全部种上了大樱桃,海拔2000米至2400米的地方种植了300亩红脆李,在海拔2400米以上种植了200亩青脆李。”蒲木松站在村里的停车场跟记者指着一片片果树林,介绍起了村里经济林木的产业发展规划。
以海拔的高度来进行经济林木规划,垮坡村人为了让土地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从一次次产业尝试中取得了骄人成绩,而为了再次扩大土地的收益,村两委已经在盘算着新的规划。
“眼看大樱桃树下什么都不能种植了,村民对土地也特别珍惜,经过村两委征求村民意见,明年我们村将重点发展林下种植。”谈论着村里未来的规划,蒲木松打开了话匣子。经过多次咨询,村两委准备明年开始发展林下魔芋种植。“种植魔芋一亩地投入2000元,收益后将达到1至2万元,明年,我们将在200亩樱桃树下试种,成功后在全村推广。”
除了发展经济林木,在村子对面1207亩的荒坡上村民已栽满了核桃树,等核桃收益后将为村民增加一笔可观收入。今年以村支书带头种植的20多万株苗木岷江白和落叶松已经为10多户村民带来了60多万元的收入。跟着村两委干,垮坡村民靠着敢闯、敢拼的劲头,走出了一条高半山产业结构多元发展的致富之路。
新闻推荐
感恩于心 铭恩奋进——小记汶川县举行“5·12”地震六周年祭
■记者周严国今年的5月12日,是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六周年和第六个全国“防灾减灾日”的日子,当天,汶川县各地举行祭祀活动,为在抗震救灾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举行悼念活动,深切哀悼罹难同胞。释比祭...
汶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汶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