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福人与狗相处,已达两千多年历史,日久知人心,同人类和睦相处,成为人类好朋友。
四月份,电影《狗眼看人心》在全国上映。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了小狗勇斗藏獒,奋力救主,从藏獒嘴中逃生的主人,誓为命悬一线的爱犬讨回公道。在这场逐渐失控的事件中,人与狗相互守护的矢志不渝精神,弥足珍贵,温暖人心,催人泪下。
无独有偶,就在不久前,我从报纸上看到一篇真实的生活故事,文章题目为《伤心的大黄》,讲述的是狗读懂主人行为的是与非,嫉恶如仇的生动故事,同样感人至深,心灵为之一震,忍不住热泪盈眶。
这是一篇短小的生活纪实,作者于建勇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朴素的语言,满怀真情地描写了自己养的“土狗”同家人相亲相爱,最后由于“大黄”遭受主人冤屈和毒打,愤然离家出走,流浪街头,直到饿死,也不再登主人家门的悲剧。
究其原因,归根结底,还是贫穷带来的祸端。在远去的那个年代,普通家庭人都填不饱肚皮,畜牲大黄当然要忍饥受饿,流浪街头靠野食充饥。虽然如此,狗与主人和睦相处。作者生动地展示了此情此景:每当家人从外面归来,一闻到脚步声,大黄就摇着尾巴,迎上前去同主人亲昵;当主人在炕上用餐时,大黄就静静地站在地上,用乞求的目光注视着饭桌,希望得到施舍,不越雷池半步,真实地揭示了大黄中规中矩,安分守己的品质,也为后来大黄在饽饽事件中被冤屈、无端受过,被迫逃离主人埋下伏笔。
事情是这样的,一个清明节前夕,大黄主人家,用仅有的白面蒸了一锅馒头,预备上坟祭祖用,作者的哥哥回家后忍不住偷拿了一个馒头,父母发现馒头少了一个,追问起来,作者的哥哥害怕受过,嫁祸于狗,结果大黄遭主人父亲不分青红皂白的严刑拷打,大黄无法申辩,趴在地上哀嚎不已,期盼偷馒头的小主人,能勇敢地站出来,承认错误,还它一个清白。出乎意料,偷拿馒头的小主人害怕受责罚,一口咬定“他亲眼看见大黄在草垛边嘴里叼着饽饽,是饿极了偷吃的”,进一步把冤案坐实,造成大黄和读者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可怜的大黄忍无可忍,终于夺门狂奔而去,摆脱这无故受过的处境。
接下来,作者进一步表现了大黄亲疏有别、爱憎分明的品质。它不仅从此不再登主人的门,遇见其他的主人,亲昵依然如故,唯独遇到说假话、栽赃陷害它的那位小主人,怒火中烧,呲牙咧嘴,跟在身后狂吠不已,从而引起父亲警觉,查明真相,还大黄以公道,真诚唤它回家。令人想不到的是,大黄总不肯往回挪半步,远远望见召唤它回家的父亲,掉头跑去,表明其怨恨之极,耿耿于怀,依然不肯原谅大小主人犯的过错。
直至几天后的一天,“西邻二喜叔”到作者家中,告诉大黄死在村北花生地边,口吐白沫,误吃了拌了农药的花生种,中毒死去,最终也没有给主人以纠正错误的机会,含恨离去。父亲闻讯后,二话没说,立马跑去,将大黄抱回家,埋在大墙外的梧桐树下,让大黄入土为安,以实际行动纠正了这场冤假错案,还大黄以清白。
笔者怀着深情,一口读完了这篇小故事,深受教益。这篇只有千把字的短文,形象地告诉人们,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本,做错了事不推诿,遇到问题敢担当,不能瞒天过海,更不能嫁祸于人,要堂堂正正做人,善待别人,正确对待自己,是非分明,敢爱敢恨。
由大黄的故事,让笔者联想到了汶川大地震时的一只“英雄狗”。因为它预先感受到天灾人祸即将到来,先将家人呼唤到安全地带,然后逐家逐户将邻居呼唤到安全地带。有的人麻木迟缓,这只狗硬是欲咬着裤角引领其脱离险境,从而挽救了全村的生命财产安全,被群众誉为“英雄狗”。
后来有关方面下令处死所有灾区的猫狗,预防传染病蔓延,群众便把这只狗藏在山洞里,为之送水送饭,百般保护,虽然这只狗在有关人员地毯式搜索过程中,未能幸免于死,群众便为之树碑立传,彰显了人与狗之间的亲密友谊。
正是源于此,产生了许多描写狗儿们优良品质的文学作品。《忠犬八公的故事》的电影,就是以歌颂“八公”的优良品质而广泛传播,深受观众喜爱。
新闻推荐
挚遥绘今报记者巴方事事思量竟有因,半生尝尽苦酸辛。回首自己走过的路,萱萱感慨万分。但是走到今天,她依然感谢当年那个年轻...
汶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汶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