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召开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王东明代表十届省委作了工作报告。报告指出,今后五年要坚定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过去5年,四川省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全面打响,绿化全川行动扎实开展,全省五分之二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累计植树造林5020万亩。
巴山蜀水只有在绿色装点下才会更加美丽,广大人民群众也殷切期盼着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为了保护好这片蓝天净水,省政协顺应发展之势和民心所向,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积极作为扎实履职,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为了保护好这片蓝天净水
打好“三大战役” 协力推进环境保护
今年1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四川省环境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实施方案》,明确要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力争通过5年努力,基本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全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在此之前,由于四川省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问题逐步显现。其中,空气污染表现最直接,受到的社会关注也最广泛,因而成为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如何留住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省政协在年度工作安排中,将建言污染治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继围绕“四川省中心城市灰霾污染防治”深入调研后,2014年,省政协召开“严格控制成都平原PM2.5”对口协商会。会上,部分省政协委员、环保专家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研讨问题、交换意见、达成共识,群策群力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在每年的提案中,雾霾治理也是委员们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据统计,今年就有20余件相关提案立案。不管是在协商现场还是在提案建议中,委员们都认为,在强力推进法治建设大环境下,治理污染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徒法不足以自行,贵在贯彻实施。2015年1月,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开始实施。为推动《环境保护法》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联合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对该法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视察,并针对个别地方执法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提出建议。
近年来,四川省结合本省实际对《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进行了修订。今年3月,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组织立法协商专家组对《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草案代拟稿)》(以下简称《条例》)进行了立法协商,提出30余条修改建议。委员们认为,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要真正站在“敬畏大自然”的高度,让《条例》长出“牙齿”,突出“严”字,使全省上下真正重视环境保护。
省政协围绕污染防治开展的一系列调研视察活动,既深入省内重点区域的最基层,通过看现场、访群众,发现真问题,又学习借鉴省外先进经验,提出的不少建议得到省委、省政府重视和采纳。
今年3月至4月,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委员,对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存放、处置和利用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随后向省委、省政府报送了调研报告。近日,该调研报告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要求尽快采取倒逼机制,改善情况。
把握改革契机
推进生态补偿试点
近年来,四川省围绕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战略目标,在构建森林、草原、湿地等重点生态系统和开发水电、矿产等资源过程中进行生态补偿的先行探索,取得初步成效,但也存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生态补偿力度不足、补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2014年,全国政协与省政协围绕“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联合调研。一方面,省政协将调研成果报送省委、省政府,促进开展省级生态补偿试点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全国政协渠道,积极向国家层面为四川争取政策支持。
四川全省有1400余条大小河流,是名副其实的“千河之省”,水环境保护在生态保护中占有重要位置。2015年7月,省政协组织召开了“建立健全四川省重点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专题协商会。数十位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从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等层面,对制定实施好重点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中肯的意见建议。
这次专题协商会有效促进了2016年《四川省“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的出台。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说,“《办法》最大的特点是在岷江、沱江和嘉陵江流域建立起了流域上下游各市(州)、扩权县(市)之间的横向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
紧接着,“三江”流经市(州)参照省上的政策,也开始制定相应的生态补偿办法。例如,今年1月,广元市出台并实施了《嘉陵江流域(广元段)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试行)》。
放眼全国,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主体,四川责任重大。然而,长江经济带建设跨11个省(市),唯有建立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长久有效地推进绿色发展。对此,住川全国政协委员们在全国两会上持续呼吁。在《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中,委员们的建议被采纳,跨省生态补偿迈出坚实步伐。
促进资源节约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近年来,四川省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对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2014年9月,省政协组织部分住川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委员就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情况进行视察,指出的“缺乏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政策措施体系和财政资金支持”等问题受到重视。
2015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实施意见》公布。为提升全省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四川省以工业园区等领域为重点,推行污染治理第三方治理机制,广泛调动了各方积极性,政府和企业实现“双赢”。
污染治理做“加法”的同时,四川省也在对污染源头做“减法”——严控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不久前,大英县工业集中发展区的两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一家企业将富余产品氢气,提供给另外一家使用。如此,不仅为一方带来1亿元的新增产值,还为另一方免去了加氢装置建设投入。
不仅工业要绿色化,城镇生活也要绿色化。2012年以来,省政协会同民盟中央、民盟四川省委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三届绿色经济遂宁会议,一届一个主题,为“政、产、学、研、用”各方交流绿色发展经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搭建了平台,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使绿色发展更加深入人心。
海绵城市建设是2016绿色经济遂宁会议研讨的一大主题。为破解“遇雨即涝,遇干则旱”这一普遍性难题,2015年国家确定了包括遂宁在内的16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针对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2016年省政协专题调研,为四川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开出“良方”。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四川省还先后遭遇“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不仅经济损失严重,而且部分地区生态严重破坏。如何抓住灾后重建的重大机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省政协先后对汶川、北川、青川等重灾区和雅安的生态修复情况进行视察并提出切实建议。
雅安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今年1月,《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出台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政协主动围绕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情况,赴雅安等地进行调研,提出的建议得到省委、省政府重视。
……
翻阅这几年的工作清单,省政协履职足迹遍布巴蜀大地,努力聚集各方智慧力量,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人资环宣 本报记者 刘奕锋
新闻推荐
近日,在汶川县克枯乡周达村竹石达组的果林里,一个皮肤稍黝黑,戴眼镜的小伙正在给工人传授果树嫁接技术。小伙名叫王杰,今年27岁,来自湖南郴州,2013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林学技术专业。经过多次考察,今年...
汶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