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全球传媒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透过英国脱欧、美国总统大选等重大事件可以看出,传统媒体越来越难以准确反映多元复杂的民意,社交媒体则“霸占话筒”成为人们获取各类新闻的主渠道。令人担忧的是,社交媒体也日益成为制造虚假新闻、操纵公众舆论甚至国家间信息战的舞台,全球传媒生态面临危机。正基于此,牛津词典将“后真相”一词列为2016年度词汇,意指在社交媒体主导的传播场景下,越来越多的受众只关注新闻是否能满足个人的情绪、偏好和信仰,而并不关心新闻本身的事实性。如何治理虚假新闻、重塑新闻价值、凝聚社会共识,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
基础客观公正、真实准确是新闻编辑的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媒体公信力的来源。也正因此,一些媒体对新闻的真实性极为重视,甚至不惜牺牲新闻的时效性。它们的影响力也正是建立在这种公信力的基础上的。
1896年,德国犹太移民的后代阿道夫·奥克斯在接办《纽约时报》时确定时报的新闻报道原则为:“力求真实,无畏无惧,不偏不倚,并不分党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纽约时报》重视新闻,但很少鼓励记者去抢新闻,除非特有把握,一般不第一个报道某件新闻。当然,该报每天要处理近百万字,错误也在所难免,因此,第二版每天专设一个固定的“更正栏”。2003年9月12日,BBC中文网站推出了“BBC新闻原则”专辑,提出:“作为一家历史悠久而且世界知名的公营广播机构,BBC多年来一直以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真实准确作为其新闻编辑原则。”这也是BBC公信力体系的核心所在。每当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人们总是会首先选择并愿意相信BBC。
原因个人因素、媒体组织需要、读者不在意真相新闻是人制作的,假不假首先与新闻制作者个人的因素关联最大。个人造假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被动造假,即假新闻的制作者本人并无造假新闻的故意,而是受到了一些假象或者相关人员的蒙蔽。这种情况多半是由于新闻制作者个人的业务素质不高、判断失误造成的。如2007年7月15日,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情缘”栏目播发的“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主动造假,即假新闻的制作者出于某种功利性的目的,知假报假甚至主动参与制作或者导演假新闻。如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播出的“纸箱馅包子”事件,2010年4月2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的“搜救犬牺牲”事件等。新闻制作者麻痹大意或者出于成本控制的需要,或者因为懒惰而篡改、编造、冒用、滥用匿名消息来源的形式,也可能导致假新闻的产生。如2011年1月6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控烟难控阻力何在》节目中女主角“双重身份”事件。由于某种技术失误或者流程缺失或者疏于审查等原因,新闻的要素如主人公姓名、时间、地点、重要数字等出现了多、少、漏、谬或者张冠李戴现象,造成新闻的主体失实,也可以构成假新闻。
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实中,都存在一些因为组织需要造成的假新闻。这里的“组织”,可以小至企业,也可以大至国家,当然,一些媒体组织自身也可能把假新闻当成吸引眼球、与对手进行不正当竞争的武器;而所谓的“需要”,也可以是政治需要、战争需要、政绩需要、外交需要、社会稳定的需要等五花八门。2010年3月14日,格鲁吉亚“伊梅季”电视台播放的“俄罗斯再次入侵、总统遇刺身亡”假新闻,就是出于某种政治和外交的需要制作出来的。
在互联网舆论生态环境下,还存在着一种“后真相”现象,就是网民在接触到某些敏感信息的时候,往往直接触发情绪,争相表达和宣泄,而真相到底如何,许多受众没有耐心去等待。但是,就在这个过程中,情绪浪潮就会形成某些社会负面影响,甚至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待到最终事实澄清,真相披露时,哪怕剧情反转,但社会损失已经形成。这种所谓传播的“后真相”现象,被收入了《牛津词典》2016年年度词汇,其定义为“诉诸情感与个人信仰比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的种种状况。”
影响媒体公信力下降、扰乱社会秩序、伤害新闻当事人假新闻不但会严重损害媒体的声誉和形象,也会给有关当事人带来形象、声誉、心理、经济甚至人身的损害。比如,“史上最毒后妈”的假新闻一出,本来没有虐待、毒打罹患重病的丁香小慧的后妈陈彩诗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各种指责,身心受到巨大伤害。2002年,某电视台记者周密为了帮助一个生产床垫的商人朋友,串通一名消费者,捏造了一位同行生产的床垫存在所谓“黑心棉”的假新闻并播出,给同行厂家的商誉造成了严重损害。
正像假文凭多了,真文凭的价值会下降一样,假新闻如果大行其道,真新闻、好新闻的价值也必然会下降。新闻的价值下降,新闻记者和新闻媒体的价值与社会地位自然也会下降。
如果假新闻仅仅是损害有关当事人和当事媒体的声誉和形象也就罢了,事实上,一些假新闻还会给社会秩序带来一定的混乱。比如,“搜救犬牺牲”假新闻由于把汶川地震发生的事移植到两年后发生的玉树地震救灾当中,对社会性救灾和捐助工作就有一定的影响。格鲁吉亚“伊梅季”电视台炮制的“俄罗斯再次入侵、总统遇刺身亡”假新闻则使得人心惶惶,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
多读一点假新闻识别小技巧1、看新闻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是否齐全,假新闻很难做到这一点。
2、核对细节,假新闻很难做到不自相矛盾,往往错漏百出。
3、事件过分奇葩、离奇,出乎常理的一定要存疑。
4、带图片的新闻,多使用搜图功能,假新闻配图很容易现形。
5、使用搜索引擎新闻搜索功能,看是否旧闻,是否有媒体跟进。
6、是否含有很明显的广告意图或者蛊惑意图。
7、看来源是否正规,消息源模糊不清的小心有诈。
8、看官方通报或当地媒体,或权威媒体有没有报道。
9、求证,通过电话或者网络求证核对细节,包括直接联系当事人求证。
10、让新闻飞一会儿,别急着转发。
“新闻追踪者”阻击谣言对于吃瓜群众来说,如果没办法去核实新闻的真假,又心存疑虑,有办法核实信息的真假吗?答案是肯定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用AI来鉴别信息真假在技术上越来越成熟,相信在未来会逐渐开放给普通用户。
路透社在几年前就开始在AI+新闻业上做了探索,推出了一款名为“新闻跟踪者”的产品,这款产品是一个监测社交媒体的工具,最早用于路透内部,帮助记者和编辑监测社交媒体中出现的新闻信源。后来随着算法的深入,路透社的研发人员发现这款产品还可以做更多事情,比如对社交媒体上发出的信息进行监测,通过算法分析出哪些是新闻,哪些是一般性对话。这个产品之前一直都处于内部使用范畴,经过三四年的不断优化,现在正逐步测试开放给外部用户使用。(综合)
新闻推荐
阿坝州银行业2017年“金融知识进万家”宣传服务月系列活动 建行阿坝分行多渠道、常态化开展金融知识宣传工作
中国建设银行阿坝分行营业部开展“金融知识进万家”活动为持续推动金融知识普及,增强社会公众金融素质,提高公众维护自身资金和信息安全的意识和能力,按照监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阿坝监管分局...
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