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援助为需要的人送去快乐和阳光
绵阳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一座文明的城市,更是一座温暖的城市。
在高楼背后,在城市的一隅,还有一些低保户、贫困家庭,他们需要获得您的帮助;而一些爱心企业或家庭想释放爱心,也需要有一个平台。2011年8月以来,本报与各社区联动,推出“心语心愿”爱心栏目,力求为爱心人士和贫困家庭搭建一座桥梁,同时也为各类志愿活动提供平台。如果您需要帮助,请说出您的心愿;如果您愿意帮助我们报道的家庭,请告诉我们。
热线电话:2395666“心语心愿”QQ群:167873844
2008年5月14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2天后,当时还是西南科技大学心理学系一名普通教师的王斌带着系里的学生们驻守在南河体育中心,他们也是第一批到达安置点的心理救援团队。
地震发生后,那里主要接收来自北川的受灾群众,灾难的创伤,还清晰地留存在他们心里,心理救援刻不容缓。那一个月,他们在那里努力地帮助每一个人,尽可能地开解他们心中的悲痛。
对王斌来说,“5·12”地震促使他成立了“为乐公益”,坚持做灾后心理重建工作,十年间,他们在坚持,也在慢慢“退出”。
■记者赵昕如
1.心理救援的效果让他们决定坚持做下去
如今的王斌,是为乐公益理事长,是西南科技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更是两个孩子的爸爸。10年前的2008年,还是西南科大心理学教师的王斌在学校经历了大地震,安抚学生、搭建雨棚……5月13日晚,学生终于暂时安顿好了,王斌本能地意识到自己应该用专业知识做点什么。“当时的南河体育中心,来做志愿服务的人排起了长队,但却没有太多专业志愿者,而灾后心理干预十分有必要。”作为一名党员和地震唤起的本能责任感,王斌在第二天一大早就组织学生成立了西南科大心理援助团队,赶往南河体育中心。
“当时的受灾群众有两种典型情况,第一种是面无表情,状态麻木,我们的学生就牵着他们的手、拥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避免沉浸在地震的恐惧震惊中。另一种则是极度悲伤地痛哭,那张照片里的那位母亲当时就是处于极度悲伤的状态。”王斌说,那位妈妈40岁左右,因为在地震中失去了小女儿,4天4夜不吃不喝,导致身体严重虚脱,嘴唇干裂发白,身体瘫软无法坐稳,只是条件反射式地见人就哭诉。“我们只要拿起一瓶水就会被她拒绝”,王斌说,面对她无休止的哭诉甚至出现偶发昏厥,团队放弃直接劝这位妈妈喝水,转而聆听她的倾诉,并在适当的时机端起一小瓶盖的水对她说“妈妈,就润润嘴唇吧!”这时,这个妈妈的头不摇了,但是仍旧不张嘴。“妈妈!润润嘴唇,你再继续倒心里的苦水,好吗?”水送到这位妈妈嘴唇边,被滋润的嘴唇唤起她喝水的欲望。最终,在团队的努力下,大家用小瓶盖帮助这位妈妈喝下近半瓶水。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王斌持续关注这位妈妈,第二天,她开始吃饭,第三天,她对志愿者露出了一丝笑意,第四天,她主动站起来,愿意四处走走了……
“这让我们看到心理救援的效果,也让更多人意识到灾后心理救助的重要性。”王斌说,接下来一个月,他们一直驻守在南河体育中心,用专业心理知识,帮助到更多受灾群众从应激障碍中平复下来。
2.灾后心理援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地震后,王斌带领团队持续战斗在南河体育中心、永安镇、北川职业中学安置点等地。当时,来到灾区的时任中国社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张侃说,灾后心理援助要坚持二十年,这让王斌陷入了长久的思考。作为专业教师,王斌深知心理援助有三个阶段:应激(急)期、过渡期、重建期。那么团队如何能够更好且持续性发挥专业所长?这成为摆在王斌眼前的现实问题。
“西南科技大学心理援助志愿团队成立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发挥师生专业所长,抚慰受灾群众的心灵。如果要持续开展灾后心理援助,我们必须不断提升心理援助专业水平,通过一种具备长效、持续运作机制的公益事业,才能让心理援助到达最需要的人身边。”王斌说,在地震后3年的时间里,他坚持带领团队成员深入地震灾区开展心理援助,做实地调研。在此期间,团队有了新的发现,也让他们的心更加沉重——震后,灾区全面开始重建,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些自杀事件,“人们在灾难之后普遍抱有无望悲观的情绪,创伤后应激障碍之类的心理疾病在灾区蔓延。灾后心理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只有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才能让自己和受灾群众从这段创伤中脱离出来。”
王斌和团队的足迹遍布各个灾区。在雅安“4·20”芦山地震灾后,有位来自天全一中的老师,虽然他没有在地震中受伤,但是因为灾难的巨大心理恐惧,导致他总想要一对拐棍帮助自己站立和行动。这件事给王斌的触动很大,他意识到这位老师的表现其实反映出自己的心理需要一根“拐棍”。通过系统脱敏训练,王斌成功地帮助这个老师克服了恐惧,恢复了正常生活,也感受到了心理援助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王斌深有感触地说,“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回归到了最真实的自己,所有人性中善良的一面都显露出来,让你明白,帮助他人,才是最有价值的事情。”
3.心理援助与公益结合继续关注有需要的人群
2011年,王斌创立了绵阳市为乐公益志愿服务与研究中心(前身为西南科技大学心理援助志愿者团队),开始了心理援助与公益结合的新尝试。
王斌说,灾后心理援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不代表要反复提醒这些伤痛,而应该形成系统化,让社会力量共同来形成心理援助的协同创新,让心理援助与科技救灾体系融为一体。“所以在心理援助上,我们从危机干预到灾后心理成长,到积极心理成长的新阶段,要求我们的专业技术更高、工作更系统,从而在未来十年更好地帮助心理创伤尤其是PTSD创伤的人群走出心理阴影,面向阳光和未来,过上积极、幸福、健康、快乐的新生活”。
前不久,心理援助2018国际研讨会暨汶川地震灾后心理援助十周年纪念会在绵阳举行,会上也对心理援助的“梯队建设”进行了讨论。“从一个团队到一个组织到一个系统,能够提升灾区群众的心理健康科普水平,把心理援助服务的信息推送给身边的人,鼓励身边的人在需要的时候主动寻求心理援助,就能让灾后心理救助真正持续性地产生作用。”王斌说,2018年,灾后心理援助工作进入第二个十年,西南科技大学心理援助志愿者团队和为乐公益的工作重心定义为“深度重建期”,重点关注的核心群体是“创伤青少年”,即2008年汶川地震前后成长至今的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预防和心理品质提升。
如今,为乐公益已经有11位成员,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也不断在为其输送人才。“结合西南科技大学心理学系的技术和研究优势,为乐在坚持探索,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意识到心理援助专业工作的重要性,如果需要心理援助,可以拨打为乐公益心理热线:18161012355。”
新闻推荐
■王春林五月,正是汶川百花盛开、瓜果飘香的季节,走过县城南大门的大禹雕像,来到威州镇阳光社区,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成荫的小道...
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