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汶川县按照“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发展思路,立足气候、生态、区位优势,通过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广“互联网+”“基地+采摘”等新型营销模式,全面改善农业农村面貌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成效。
一、注重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南林北果+特色畜牧”的农业产业布局,突出甜樱桃、脆李子、香杏子“汶川三宝”和跑山猪、跑山鸡和三江牛等特色产业发展。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北部突出“汶川三宝”,按照产业发展最适宜原则,逐步调减海拔1800米以上甜樱桃基地的面积,大力发展脆李子基地。南部在水磨镇、漩口镇建设有机肥替代化肥核心示范标准园5000亩,以三江—水磨—漩口—映秀镇为中心,建设集茶叶种植、茶园观光、养生品茗、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茶旅融合特色区;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在水磨古镇建设汶川茶叶展销一条街;在映秀镇建设以“西路边茶”传承为特色的非遗茶文化和以茶马古道为核心的茶文化展示区。二是优化品种结构。鼓励科技创新,加大新品种试验示范,坚持每年引进农业新品种,有效增加特色优质水果供给,将蓝莓、苹果、大枣等成为“汶川三宝”产业的有效补充。同时,在甜樱桃方面,推进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延长上市周期,成功引进“萨米脱”“黑珍珠”“美早”等气候适应性强、抗病性高的新品种,计划于2018年秋季推广种植。三是加快畜牧业发展。调整特色畜牧产业结构,推进特色畜牧产业合理布局,形成以水磨、绵虒、威州3个乡镇为中心的肉牛发展优势产业带,以绵虒、漩口、水磨为中心的生猪发展优势产业带,以沿国道213线、漩三环线等交通沿线的观光畜牧产业带。在宜养区内,南部地区重点发展适度规模生猪、肉牛、家禽养殖产业,突出三江牛地方品种保护,加快三江牛高档红牛肉、三江牛雪花牛肉生产等试验,打造高端畜产品品牌;北部地区发展适度规模肉牛、肉羊(圈养)、藏(香)猪、藏(土)鸡养殖,中蜂养殖,打造地方特色畜牧业。四是推进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农业产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和管理,提高基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南部着力推进5000亩有机茶叶标准示范园、万亩枫香树基地、万亩笋用竹产业基地、万亩商品用材林基地、万亩林下草本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加强猕猴桃控量提质、林下中草药和标准化茶叶基地建设;北部着力开展“北果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以甜樱桃、脆李子、香杏子为主的“汶川三宝”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二、抓实清洁生产,发展优质绿色安全农产品。一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实施基础配套、绿色生态、种养循环、质量提升四大工程,持续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建成集中连片、有效灌溉、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0.5万亩。大力实施土壤改良升级工程,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通过试验推广微生物改良土壤技术,采取土地平整、土层增厚、地力培肥、测土配方施肥、提升土壤有机质等措施,改善土地质量。去年,建设果树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3000亩,并率先在威州镇布瓦村甜樱桃基地试验推广生物有机肥,改良土壤800亩。二是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推进农业种养循环,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行“生态养殖+沼气工程+绿色种植”“林—沼—畜(禽)”、林下种养殖等循环发展模式和技术。积极推广漩口镇响黄沟村、蔡家杠村、威州镇布瓦村“生态养殖+沼气+特色种植”的标准化养殖场为主的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立足生态环保,将种植业、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及禽畜粪便,经科学处理后,变废为宝,回归土壤。对养殖业的禽畜粪便,修建大中型沼气池等配套设施,经无害化处理后,沼渣沼液作为优质有机肥还田,建立“猪-沼-果,猪-沼-菜,猪-沼-茶”等种养结合模式。三是推行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大力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缓释肥料、生物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积极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使用赤霉素(俗称920)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开展生物防治和生物农药应用试点,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绿色有效控防面积达1.5万亩。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秸秆综合利用,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田残膜回收处理试点,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85%,地膜回收利用率80%,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75%。四是强化品质改造提升行动。大力推广集约化种植模式、标准化生产技术,果实套袋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积极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采用“缩树冠、降高度、重间伐、少群体、巧改枝、减枝量”修剪模式,对甜樱桃低产果园进行改造,截至去年,已完成12万余株5年以上树龄甜樱桃的修剪。大力推广套袋技术,支持和鼓励海拔1700米以上甜樱桃果园采取套袋技术,推广套袋技术300余亩,实现增加产值120余万元。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大农资打假等农业行政执法力度,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追求产品数量到提高产品质量的转变。计划用三年时间,把“汶川三宝”变为汶川县北部片区农民的“铁杆庄稼”。
三、创建知名品牌,大力提高农产品竞争实力。一是抓好品牌培育创建。实施农产品品牌“孵化、提升、创新、整合、信息”五大工程,大力开展汶川品牌、“川字号”知名品牌创建行动。集中力量把“汶川甜樱桃”“汶川脆李子”“汶川香杏子”打造成为汶川知名“三宝”;继续做大做强“汶川甜樱桃”“茶祥子”--熊猫故乡的茶系列茶叶品牌,争创“川字号”知名品牌。二是推进“三品一标”申报认证。每年投入20万元,支持农产品“三品一标”申报认证,对成功申报“三品一标”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给予5万元资金补助和奖励。创建省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重点加强有机产品认证、有机农业生产基地、有机农业生产环节全程监控、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支撑体系、有机农业市场主体构建、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化等方面建设。三是注重品牌形象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和墙报、技术培训、发放资料等有效形式,广泛开展农业品牌宣传发动工作,强化农村群众品牌意识,树立品牌观念,激发创立农产品品牌的热情和积极性。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加西博会、农博会、绿博会、浙博会等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推介“汶川三宝”等农特产品。四是加强名牌农产品管理。探索统一包装、标志使用,在内地设立专卖点、专柜、直销店或进超市,集聚品牌效应,努力形成一批知名度高、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严厉打击农业领域恶意侵犯专利权和假冒专利的行为,切实加强甜樱桃等知名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四、延伸产业链条,构建新型农产品经营体系。一是深化三产融合互动。全面推进产业相融、产业联动的现代休闲康养农业经济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吃得放心、住得舒心、康养安心、游玩开心”的休闲康养新模式。北部威绵片区大力发展特色主题公园和休闲采摘园、民俗文化体验园,开发甜樱桃等特色水果赏花摘果、农耕体验、大禹文化、释比文化等为主的体验型康养农业、休闲农业产品;南部漩映片区紧扣“康养、休闲”主题,积极推进生态颐养区建设,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生态康养经济,开发森林康养、田园养生、运动康养、膳食疗养等健康旅游产品。截至去年,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省级休闲农庄3个、农业主题公园2个;成功举办“2017四川美丽田园欢乐游暨康养汶川·甜樱桃采摘节”。二是推进电商网络服务。以建设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为契机,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运营服务网络,带动农村“全企入网”“全民触网”。积极鼓励大学生村官和返乡青年开办网店,成功引进顺丰、圆通、中通、邮政等快递物流企业积极参与营销。全县农业电商主体数量达100家以上、“微商”1000余个。加快川青甘高原物流产业园区建设,管好用好汶川县生态农产品(三宝)市场,加快电子商务仓储物流基地和农产品电商仓储中心改扩建,打造县、乡、村三级物流快递共同配送体系,实现快递到主要村镇,配送能力大幅提高。三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从县财政本级支农资金中安排200万元,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贷款贴息基金。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林权抵押贷款、休闲农业设施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农机具抵押、农产品订单质押等新型信贷产品。推进农村产权递延融资,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经营预期收入”模式的产权抵押贷款,加快推进经济林木(果)权抵押贷款工作。发展农村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助学贷款等农村普惠金融。四是加强职业农民培育。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开展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积极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把返乡下乡农民工、农民企业家、园主、农场主、退役士兵、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等培育成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截至去年9月,培训受益果农达5000余人次,发放果树栽培技术资料10000余份,种植区培训基本实现全覆盖。
·中共阿坝州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新闻推荐
■实习记者杨园洁记者哈斯满顺岷江而下,一路向南。汶川县节假日游客爆满的场景依然在目,当地农牧民群众吃上“旅游饭”的喜...
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