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苏式楼仍很“硬朗”。
浮纹装饰,透露出一丝异国风情。
时光走远,岁月静好。
像一枚印章,苏式楼满满都是回忆。
很多人,从黑发住到白头。
出入方便,邻里相望,这里有浓浓的人情味。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
在这个飞奔向前的时代,下西老火车站铁路社区文化楼,还有一处仿佛被时光遗忘的所在——“苏式楼”。
历经两个世纪的风雨,这六栋两层苏式楼已年过花甲,却仍保存完好,功能完备,即使是在汶川大地震中,仍丝毫未损,至今还有52户人家栖身于此。
上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一五”期间,由苏联“老大哥”援建153个工业项目。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的修筑也得到苏联专家的帮助。
因为苏联专家的到来,苏式楼应运而生。据居住在此的铁路老员工回忆,苏式楼是按照苏联提供的图纸修建的,建成之后,苏联专家居住于此,他们离开后,这里就成了铁路局职工的“家”。
苏式楼每栋两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入户口。六栋楼共有61个房间,分单间和套间。单间约12平方米,套间约49平方米。
灰墙青瓦,木格圆窗,外凸阳台,周身有一圈浮纹装饰,一眼望去,苏式楼板方方正正,宽厚的身板,显得宽大沉稳。
厚厚的红木楼梯,走上去“咯吱”声响。房内开间很大,以前的共用厨房还设计有壁橱及小阁楼。
“这里冬暖夏凉,我们夏天连风扇都不用。”在此住了几十年的老人钟廷清告诉我们。据老人介绍,苏式楼是由“三合土”筑成,墙体很厚。汶川大地震中,这栋楼连丝毫的裂纹都没有。
以前,能住进洋气的苏式楼是令人羡慕的。随着岁月的流逝,大楼变得斑驳而清冷,却也凝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从这里,你能读出筑路的艰辛,也能回忆起老火车站由繁华走向平淡的历程。
如今,这里成为摄影师喜爱的拍摄地点,有些新人选择在这里拍婚纱照。也有很多人选择来这里追忆过去的时光。
微友黎明之月这样写道:“唯有轻轻喟叹,曾经的一代芳华早己逝去,时代里每个人事物命运几能左右。最终,为那个消隐于历史的时代,打下句点的,只有这落寞于市井,遗忘在都市的老楼。”
树有年轮,城有记忆。
建筑就是一个城市一个时代最独特的记忆。被时光遗忘的苏式楼,不该被我们遗忘。
新闻推荐
2018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于日前揭晓,四川省交通运输系统有3项成果获奖。,交通系统3项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记...
汶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汶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