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的姚仲红身材高挑,走路带风,白色的护士服上衣口袋里,插着一只金属勺子,显得有些特别。“这是吃饭的家伙,每天看到它就要提醒自己,要好好工作,对得起这个职业。”她半开玩笑地说。
姚仲红1990年来到一院,最早在儿科呆了6年,然后去过普外科、心内科等,近30年来几乎把院内所有的科室都轮转了个遍。在外科工作期间,她于2004年参与了一院第一例急重症破伤风患者的成功救治。2009年,协助科主任、护士长参与了神经外科的开科创建工作。在护理安全方面,她总能及时发现隐患、规避风险,30年无一例责任相关不良事件及护理纠纷发生,曾两次被院部评为“十佳护士”。
现在,她是住院部南八病区的主管护师,服务对象主要是神经外科的患者。作为主班护士,她戏称自己就是“管家婆”,负责各种林林总总的事务。南八病区有不少脑手术的患者,护理起来需要格外专业细致。“有的患者刚下手术,意识还没有恢复,护士必须要小心照顾,随时观察病情的变化,身上大大小小的插管要维护好,瞳孔每小时至少检查一次。”除了病情复杂外,这里的患者还有个特点,就是相对年龄偏大。“绝大部分是老人,最年轻的也有60多岁,最年长的已经92岁了。”
姚仲红给记者说了件事。因为医院患者多,有时会有加床,一位65岁的女性患者被安排在走廊偏后的加床上,靠近医生办公室的位置。因为床位有点“偏”,她一直有些不满,担心自己输液或查房会被耽误。姚仲红知道情况后,就适时地开导她,“您看您这是VIP的待遇呀,住得离医生近,有什么需要都方便。服务上我们绝对不会怠慢的,更不可能把您漏了。”这么一说,患者喜笑颜开,反而有些不好意思起来。“我觉得,护士都要掌握一些语言的艺术。我们面对的是患者,本来就是比较敏感、需要关爱的人群,护士更需要耐心体贴,让自己和他人都有个好的心态。”
因为技术专业、充满爱心,姚仲红主动参与过多次紧急救援任务。2008年,汶川地震暴发,看到电视上灾区满目疮痍,并有大量百姓伤亡,她不由热泪盈眶,安置好年幼的女儿后,她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了芜湖赴汶川救援的医疗队。顶着余震,不顾个人安危,成功救治了上百人。多年后的今天,姚仲红仍然清楚地记得,那年5月18日这天,她随同行的几位医护被派往当地中医院,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他们遇到了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独自前来,脚趾甲盖已经没有了,问他是不是砸伤的,他始终缄默。再问他爸爸妈妈在哪儿,也是一脸茫然。姚仲红也是一名母亲,也有一个可爱的孩子,此时她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心痛,在给孩子仔细地清创、包扎过后,不由一把搂过孩子失声痛哭。5月21日这天,姚仲红接到家里的电话,说院领导在为女儿过生日,她这才骤然想起今天是女儿的生日。“我在电话里感慨地告诫孩子,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2015年6月,宁芜高速发生特大事故,医院位置离高速不远,院领导接到通知后,紧急协调急诊部、骨科、神经外科、普外科、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多个临床科室的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多学科联合救治送来的多位伤重患者。医院针对每位患者成立了治疗组、护理组、心理辅导组。当时,姚仲红在骨科工作,她在护士长出差期间,组织护士们没日没夜地抢救患者,并协助医生为其中一位双下肢复合伤并左下肢几乎完全断裂的23岁女患者成功实行了断肢再植。当时芜湖多家媒体都曾对这一感人事迹进行专题报道。
谈起多年来的工作收获,姚仲红告诉记者,行医、护理这条路道远且艰,当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当沮丧踌躇不前的时候,就回望一下自己的来路,遥想一下自己的初心,带着最初的梦想上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必将收获整个春天。”
记者 程茜/文汪武/摄
新闻推荐
产业拓宽增收路勤劳托起致富梦 汶川县银杏乡一碗水村建设富裕小康家园见闻
■记者邹阳5月18日,记者到汶川县银杏乡一碗水村走访,看到村里的老人三五成群地在院子里晒太阳、聊天,生活安逸舒适。很难想...
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