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 旬阳新闻 镇坪新闻 平利新闻 岚皋新闻 紫阳新闻 宁陕新闻 石泉新闻 汉阴新闻 白河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安康市 > 汉阴新闻 > 正文

笔情墨韵写人生 ——记汉阴县书法家张正生

来源:安康日报 2016-02-25 22:27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记汉阴县书法家张正生

张正生,1952年出生于汉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10年,其书法作品入选中国第二届西部展,这在当时的汉阴乃至整个安康,都可以称作是“零”的突破。

“汉阴有个张正生,秉性高傲,卓尔不群,钟爱书法,而且造诣颇深,他的书法真切率意、自然洒脱,饶有古趣。”这是一位书法评论家对汉阴县书法家张正生先生书法艺术的由衷赞叹。

书法艺术,较之其他门类的艺术,其难度公认为最大。举例来说:写一个“三” 字,如果出于实用不影响辨读,我们尽可以将这个字的三个横画写得一样长,一样平,形状上也都一样粗细。但作为“书法”,要求就不一样,方向上必须有变化,长短要参差不齐,形状要各异,组合上疏密排列不能均衡,甚至用墨的枯润浓淡也得有差别。这些方面的要求,都是经过文人雅化处理的结果,我们把这称作“艺术的自觉性”。

书法这样难,但只要你亲近它,你就能同它结上缘份。张正生从接触书法到从事这项专业,经历了四五十个春秋,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的艺术历练。

从潦草到工整书写

张正生出生在汉阴县漩涡镇,这是个毛笔之乡,家乡的书法风气很浓,有许多教师字写得很漂亮。当时的教育讲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毛笔课相当重视。每天中午,自习都是写毛笔字,从不间断。

儿时的张正生性子急,字写得并不好。学校发展共青团员,班主任说他字写得潦草,反映他办事不认真,要求对他进行重点培养,并指定了两个女生为他写字帖,教他工整书写,迫使他耐下性子潜心习字,纠正潦草书写习惯,渐渐地他把字写端正了。此后他认真对待每节毛笔自习课,慢慢地就有了书写的意愿和感觉,并寻找机会主动办好班上的黑板报,力争在全校评比中拿到名次。

尽管这样,论毛笔字的书写,张正生在班上还算不得最好。后来,他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有同学不服气,说当年我比他写得好,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即“坚持”二字。儿时的书写只是一种爱好,是播种,不是收获。书法是书写文字的艺术,虽然书法可以抽象地欣赏线条和结构美,但是对文字内容的把握,使人们的欣赏更为全面完整,书法家同时应该是具有一定高度的诗文修养的文人学者,书法作品非常讲究内容、题款和布局的协调完美,所以说一件书法作品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书写者深厚的艺术根基和全面的艺术素养。

当然,个人的精神境界是修养得来的,好读书读好书,用心参悟自己的人生阅历,对世事有好奇心和深思的习惯,构思时神游八极,下笔时魂归真我,平时多磨炼多积累,一到用处就心忘于书,手忘于笔,顺其自然,就能慢慢练就挥洒自如的意境。

人生起伏,不改初心

张正生的人生经历比较复杂,道路可谓起伏不平。他做过知识青年,当过兵,在企业干了17年,以后转到行政在区乡和县政府部门任职,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又辞职下海,在北方经商,在广州打工,回家办班培训书法等,其中五味杂陈,难以尽叙。但有一点,不管他身处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对书法的热度一直没有减弱,可以说是书法伴他走过了风雨历程,也可以说书法成为了他人生的忠诚伴侣和精神支柱。

在部队,张正生被分配在团部,较之连队,自由支配的时间要多一些,他把别人节假日去各处旅游观光的时间全用在书写训练上。他到各个处室搜集废旧报纸进行毛笔字的练习,写完就扔,不计工拙,只图尽兴。旧稿纸、包装纸、牛皮纸信封等,凡是有纸皆为我用,捡到篮子都是菜,沙滩和水泥地面也是练字的好地方,在无人处书写更是练习书法的一方净土。后来,后勤处的一位姓罗的干事,把张正生扔掉的书法作品捡回去贴在自己的床头,并且逢人就夸,这使他受宠若惊,信心倍增。

回到地方企业的十几年里,张正生正好担任汉阴县电影放映公司的宣传工作,有更多机会接触毛笔字,也见识了当地的书法名家,通过他们,他还了解到了省里一些书法大家,逐渐产生了向往之情,面对他们的作品细心揣摩,不断体味。

从这时开始,张正生购买了大量有关书法的书籍和杂志,对书法从理论和传统上进行学习并身体力行。用理论指导书法实践,在实践中印证书法理论,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那时他每月的工资才30多元,而买一本《中国书法墨迹大观》要用掉他一个月工资,但他从没有吝啬犹豫过,出手就是几大本。因为喜爱,到外地城市逛书店,他逢碑帖必买到手。学到痴迷处,每每临睡前,他学王羲之以指画被,或把白日里临习过的碑帖,在脑子里摹想一过。几年下来,其书法渐渐写得熟练起来,能得心应手自由挥洒。于是,汉阴县里一些书画展览的前言通常都由张正生来书写。

张正生练字的过程不可谓不艰辛,他前后租住过几处私房,都很逼仄简陋,后来买小户型公用房,住四层没有隔热,条件很差,但他还是想方设法坚持拿起毛笔写字,没桌子就掀开被子用床板,天热了就脱掉上衣和长裤,仅穿一条裤衩挥汗如雨,全然忘却了眼前的现实,一练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到深更半夜。

在区、乡农村工作,晚上闲下来,张正生便找些废旧稿纸用写字来打发单调的业余时间。开现场会或者大型纪念活动,他便用抹布充当大号毛笔,直接蘸墨抓起来在一张纸上写一个字,连缀成大幅标语。总之,一有机会便不忘了秀上一把书法。

艺无止境,探索的路上充满着孤独和艰辛。那时,社会上搓麻将饮酒成风,一些在艺术上很有见地的朋友也热衷于此,张正生看了很是着急,他对大家说,将来有一天某人有了艺术成就,那绝对是把你们打麻将饮酒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书法上了。但不管他怎么劝大家珍惜光阴,人家还是依然我行我素。张正生只好孤孤单单地一个人摸索向前,想找个人聊这方面的话题都难,当时真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尽管如此,量的训练并不能代替质的提升。书法不是写字,而是艺术,是艺术就该遵从它的规律,这给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更高目标的探索中,每一步的踽踽独行,他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加倍的辛劳,在书法理论与书法练习的勤奋中“双修”,如是经年,他甘苦自知,痴学意进。学书过程中,张正生既有某些佳字初成的些小喜悦,也有浸润墨香书韵,闲写兰亭三五张的欣悦自足;自然,也时常免不了有眼高手低、心手不能双畅的苦闷与焦虑。特别是当书法写到一定程度,深感不能进一步突破的那种焦虑与折磨时,最能考验书者的心志,但张正生硬是以顽强的意志和持久的坚持精神,渡过了道道难关。

坚持探索,道不远人

本世纪初,中国书法家协会扩充会员,主渠道是举办展览,作品入展两次以上即可申请加入中国书协。受爱好推动,张正生开始向展览投稿,由于竞争激烈,入展的概率可谓百里挑一。因此,他的前几次投稿均告失败。为此他不断思索,面对专业团队的评审和竞争,自己该怎样转变?

关于“展厅效应”是那个时期谈论最多的话题。围绕这四个字,张正生留心每次展览后评委的各种评述,也对照入展作品进行比对,找出自己的改进方向,对作品进行反复打磨,真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那时,没有机构培训,只能靠自己揣摩,为此,经常熬更受夜,苦思冥想,有时想起一个问题甚至半夜爬起来进行修改,硬是凭着这份苦心感动了上帝,2010年,张正生的作品入选中国第二届西部展,这在当时的汉阴乃至整个安康,都可以称作是“零”的突破。以后中国书协每有书展,张正生都坚持投稿,并陆续有作品入展,到2013年,他终获批准为中国书协会员。这年,他已61岁,不少人说,国展是年轻人的事,老同志能入展,能加入中国书协,可以算作“奇事”。

总结张正生学书法的经历,他对书法爱好者,特别对上了点年纪的发烧友想说以下几点体会:

要真诚地与艺术“结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只有你亲近它,它才能亲近你。我们周围有许多同好,如果我们善于移樽就教,就可取长补短;现在也不缺少培训机构,只要勤于跑路,花点钱,就可以缩短学习路径。如果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就可能错失许多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对艺术要敬畏。书法既是一门艺术就有它特殊的艺术标准,这些标准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主观属于文化和审美层面,客观属于技术层面。要使书写上升到艺术层面,首先要过技法这一关。“技术”既所谓的“书法有法”,严格遵循法度,才能“破茧”而出,完成“化蝶”过程。这需要我们对艺术抱有一种宗教式的虔诚态度,认真对待每个细节,使我们的作品经得起推敲和检验。当然,书法最终属于文化层面,那是更高的要求,是终身修为,不可一日废止,当用毕生践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书法同时是积累的过程,古人云“书无百日功”,是说短期不能见效。即使作品可以登堂入室,也不代表你日常书写的流畅度和作品的成功概率,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研究和日常书写训练上,不能期望一蹴而就,更不能功成身退,放弃继续努力。“艺无止境”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成就并不代表成功;一时的成功,更不能代表终生的成就。我们要努力往前走,能走多远算多远。

要重视理论的学习,克服个人狭獈经验主义的限制。中国书法和其他门类的艺术一样,历史悠久,体系庞大。对传统的东西研究愈深,从传统中获得的教益和启示就愈大。对于传统问题,现在还有不少研究人员在作深层次的探索,特别是对魏晋书法源流的研究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些研究成果,我们要善于学习和借鉴,目的是修正我们过时的经验甚至是偏见,以利向真理一步步逼近。如果放弃了理论上的学习,降低了要求,就可能失去前进的动力和目标。

个人的学习经验是有限的,怎样打破这种限制,张正生个人的体会是“务益不如务损”,即盲目学习他人的长处不如首先致力于去掉自己的短处,前提是对照理论要求,寻找到自己的短处,加以克服,争取每天都有收获,每个阶段都有进步,日积月累,才能站在一座座高山上瞭望更高更远的目标。到现在,他每天还自觉运用艺术标准检验训练情况,不自满、不停步、不断地否定自己,不局限于现成经验,以“见贤思齐”的态度认真研习,力求形成自己的书写面貌,至于成功还是失败不去计较,相信“心诚则灵”的古训,从不停顿脚下的步伐。

“从2014年开始,汉阴将创建中国书法之乡纳入了‘三沈\’文化总体部署,我们在这个目标的引领下,应当努力学习,在其中积极发挥正面的影响和作用。”张正生希望更多的书法同仁聚集在这面旗帜下,勇于担当,努力奋斗,早日实现创建目标,为“三沈”文化的弘扬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本报记者 梁真鹏  致敬安康文化名人

新闻推荐

安康市3项目荣获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一等奖

本报讯(记者张乔)3月15日,记者从全市宣传部长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获悉,安康市有3个项目荣获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一等奖。据悉,荣获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一等奖的3个项目分别是:安康市...

汉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汉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慈善超市溢满爱2016-02-29 22:26
赵良亭同志简历2016-03-01 22:26
猜你喜欢:
评论:(笔情墨韵写人生 ——记汉阴县书法家张正生)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