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汉阴初级中学这群青春阳光的少年与一个人邂逅。他们邂逅一个名字,邂逅一种思想,邂逅一种行为,邂逅一种习惯。
一个名字,从陌生到了解
要了解一个陌生人,对这些“00后”来说,是分分钟的事,问“度娘”就搞定。“雷锋”,对他们来说,最开始也是百度得来的文字。
只有在读过一篇篇雷锋日记,小伙伴们争着在班会课上分享雷锋故事,在迎风招展的国旗下听到同龄人的演讲,放学时校园喇叭里甜美的童音唱起“学习雷锋好榜样”时,“雷锋”这个名字,才渐渐在他们的心里立了起来。
校团委书记赖汉利老师为策划“春天,与雷锋相约在一起”“学习雷锋好榜样”的主题班团会和系列活动,可花了不少心思和精力。活动既要赋予传统精神以时代内涵,又要新颖有趣,符合这些孩子的口味,累得她瘦了一圈。
当听到这些十三四岁的少年闲聊时越来越频繁地提到雷锋了,在周记本里看到好几个孩子把雷锋当作新偶像,这时,小赖觉得她的心思没白费。
一种思想,从认识到认同
如果说“90后”是很自我的,“00后”就是超自我的。他们的“小我”中心、追求完美有时让人误以为他们冷漠甚至自私。他们讨厌假大空,享受生活,顺其自然,对自我牺牲、奉献不太理解。所以,当对他们提出“我不丢,我来捡”的环保倡议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我可以不丢,但我为什么要捡?何况有清洁工呢!
初次接触“雷锋”和“雷锋精神”时,他们是半信半疑的。“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个人,还有许多人,都坚持长期做好事,意义何在?在班级交流中,一个个故事、一段段视频分享让他们的心静下来。孩子们开始思考“什么是快乐”“生命的价值是什么”这样的大命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家乡的蓝丝带等公益组织、身边的文明小公民的事迹慢慢装进了他们的头脑里。身边小伙伴的名字和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汇成强劲的能量冲击着他们的心。听着每周晨会的总结表彰,他们的眼睛闪闪发亮,少年的心从迷茫到清晰,一种思想,终于被认同了。
“90后”志愿者、陕西石油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周杉老师感慨说:“在和这群少年的思想交锋中,我也在不断沉淀,我和他们在一起成长。”
一种行为,从理解到行动
理解之后的行动是自觉自愿的,也是快乐的。帮助他人,快乐自己;举手之劳,集腋成裘。很快,许多孩子愿意弯弯腰,随手捡拾起一片片垃圾。还有孩子悄悄去办公室、实验室做清洁。
在“学雷锋·环保护绿活动”中,七年级的师生走进龙岗公园,公园沿路、绿化带中的烟头、纸屑、果皮、塑料袋、路边杂草等被一一清理。大家一边捡着地上的垃圾,一边哼着歌,挥洒着辛勤的汗水,一种精神在同学们忙碌的身影中悄悄传递。校长沈桂平说:“‘我不丢\’是底线,‘我来捡\’是境界。”这种境界,孩子们终于体验到了。
从我做起,从细节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自觉参与值日活动,美化教室,打扫校园卫生,维护校园秩序,养成文明好习惯,“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 ……小行为成就大习惯,文明有序、勤俭节约、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孩子们感到充实而快乐。
每天站在校门口迎接师生的沈校长发现,这些背着书包进学校的孩子们朝气蓬勃,文明有礼,一天比一天精神,一天比一天可爱,他们如树苗,在这个春天朝着天空可劲儿生长。
一种习惯,从春天到久远
思想化为行动,行动形成品德。
少年们终于明白,这不只是一个启动仪式,不是一句口号,不是几场活动作秀,而是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和“分分秒秒”。
给妈妈倒一杯贴心的茶,帮妈妈做一件家务事,为妈妈洗一次脚……在一次次亲身体验中,这些孩子渐渐懂得了感恩。
班级爱心义卖和爱心礼盒制作活动中,许多孩子第一次获得了珍贵的体验,买和卖都是爱之行动,闲置物也有大用途。少年们发现,原来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别人。
“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随手拍,记录身边感人的人和事”,一篇篇日记,一个个微视频,浸润着孩子们参与道德实践的体会和感悟,在班与班之间交流着,在学校QQ群、微信公众号中传播着,在文字交流和镜头分享中,诠释着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和意义。
春天,与一个人相遇、相识、相知、相惜。这春天校园里的美丽邂逅,只是一个起点,用热情和爱心架起的桥梁将延伸得更久更远。
通讯员 吴晓冰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冯友松杨刚)5月17日,安康市2016年初中生篮球赛在汉阴县职教中心开幕。本次比赛由汉阴县教体局主办,汉阴县体育中心承办。来自汉滨、岚皋、宁陕、石泉、镇坪、汉阴、安康市第二中学、高...
汉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汉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