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安康 今日旬阳 今日镇坪 今日平利 今日岚皋 今日紫阳 今日宁陕 今日石泉 今日汉阴 今日白河
地方网 > 陕西 > 安康市 > 今日岚皋 > 正文

从“天”说了算到“地”说了算 旱涝保收是如何做到的?

来源:陕西农村报 2021-09-15 02:15   https://www.yybnet.net/

?榆阳区鱼河峁镇鱼河峁村千亩富硒水稻田。

?经过改造后,鱼河峁村的盐碱地变成了整齐划一的水田。

?水田村的高标准农田里,新修的排水渠派上了大用场。

?玉米丰收了,郑自根喜不自胜。

?扫码观看视频

本报记者 赖雅芬 文/图

金秋九月,田间地头农事催人忙。行走在三秦大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建设美景映入眼帘,丰收的喜悦映红了农人脸庞。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广袤田野佳音频传的背后,高标准农田建设功不可没。近年来,陕西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高耕地基础和质量、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抓手,围绕“稳粮、优供、增效”目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1 建设治理并重 盐碱地变身“高产田”

金色、黄色、绿色交织在一起,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一阵风吹过,稻田里稻浪翻滚,稻香醉人。只一眼,便让人不舍得挪开视线……9月10日,站在平整的田埂边,榆林市榆阳区鱼河峁镇鱼河峁村种粮大户王泽东像欣赏一幅画,细细打量着眼前的风景。

今年3月底插下秧苗时,王泽东没承想,几个月后水稻长势能有这么好。鱼河峁村地处陕北无定河流域,历来有种植水稻的传统。但长期以来由于地势低洼,水分蒸发强烈,村里土壤盐碱化比较严重。加之土壤质地偏粗,田块细碎化,撂荒地越来越多。

王泽东的这片稻田,一年多前就是一片荒草丛生的盐碱地。去年,按照省农业农村厅在陕北川道区主推的“田块合并—土壤改良—水旱轮作—集体经营”的建设模式,榆林市榆阳区农业农村局对这些地块进行治理改造。打破土地细碎化制约,小田并大田。同时通过生物有机肥、土壤改良剂、客土等措施改良盐碱化土壤。

其实,刚把土地流转到手时,王泽东还有点底气不足。让他没想到的是,如今这些盐碱地竟然真的变成了“高产田”。“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种地再也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王泽东说,今年虽然遇上大旱,但这些地块一点没受影响,从目前预估的产量来看,每亩比往年增产150公斤左右。

“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在抵御旱灾方面,比普通地块更具优势。”榆阳区农田水利综合开发中心主任王慧告诉记者,目前榆阳区已投资21.9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44万亩,项目实施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

2 基础设施完善 山坡地无惧强降雨

以前每逢大雨,岚皋县城关镇水田村村民郑自根就愁得不行。印象最深的是2010年那场特大暴雨,短短几个小时,家里几亩坡地就被雨水冲垮了。

地是郑自根的“命根子”,眼瞅着一年辛苦化为泡影,郑自根心里像猫抓一样难受。天晴后,拿着铁锹的他站在田边,满面愁容。“说到底,还是排水不行,禁不起冲。”强忍着眼泪的郑自根虽说在修整田埂,心中却是乌云笼罩:“下次再下大雨可咋办。”

8月28日,暴雨如注。和11年前不同的是,这次郑自根坐在家中悠然自得,一点也不担心。“排水渠修得那么好,怕啥?再大的雨也能排出去。”老伴放心不下想去地里看看,被他一句话制止了。

陕南秦巴山区以山地为主,农田主要分布于群山夹峙的狭长河谷地带,汛期洪灾频发,防洪设施极易遭到毁灭性破坏,农田常遭受水毁。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省农业农村厅在这一区域推广“拦蓄灌溉—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整流域推进模式,在流域干流两岸修建岸堤、整治沟道,在田间衬砌渠道、埋设管道,有效防止了汛期洪水冲毁农田。

事实证明,这些新修的高标准农田确实经受住了考验。暴雨过后,郑自根跑到地头一看,一点积水也没有,地里一人高的玉米也没出现倒伏现象。“这要搁在以前,地能保住都不错了,哪敢奢望保庄稼呀。”

去年,岚皋县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启动,至年底共完成3.62万亩建设任务。今年,郑自根流转了60亩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高标准农田。这两天,玉米即将成熟,背着背篓的他忙着采收,心头的乌云终于散去。

3 节水灌溉赋能 种植业提质又增效

作为陕西省重要粮仓,关中平原农业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但很多地方井灌系统和渠灌系统年久失修,难以保障粮食生产和特色种植业的灌溉用水需求。为解决这一短板,省农业农村厅采用渠井配套完善的方式,应用新式井及暗管输水技术,在这一区域主推“渠井双保险—节水灌溉—高效生产”建设模式。

9月11日,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北七村村民刘铁虎正给自家葡萄树浇水。“现在浇地很方便,地里有暗管、出水桩和蓄水池,新建成的水肥一体化喷灌、滴灌节水设施高效节水,省时省力。”刘铁虎高兴地说。

在刘铁虎的记忆中,以前村上虽然有水源,但一到用水量大时水就供不上。不仅如此,村民长久以来形成的大水漫灌习惯浪费水的同时,农作物提质增效却不明显。“以前不懂这些,有一年水浇得多了把树根泡坏了,那年葡萄收成就不太好。”刘铁虎称,现在这种渠井配套的“双保险”模式,既达到了节水灌溉,又实现了高效生产,可谓一举两得。

藏粮于地,高产稳产有底气。省农业农村厅农田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高标准农田1421.1万亩,仅2019年和2020年两年,就建成高标准农田421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4万亩。

高标准造良田,端牢中国饭碗。今年,陕西省还将新建高标准农田290万亩,配套高效节水灌溉64万亩,通过因地制宜制定技术标准、推广建设模式,实现高标准农田在建设数量和质量上的双提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批旱涝保收的“吨粮田”必将在三秦大地遍地开花。

手记

让每块地都有自己的“专属”模式

■赖雅芬

无论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还是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抑或是峰峦叠翠的秦巴山区,曾经都免不了“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 ”的困扰。究其原因,除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艰难的生存条件外,土地高投入低产出也是掣肘的主要因素之一。

粮食生产的根本在于耕地。农民收入偏低一直是陕西省“三农”工作最严重的短板,如何让有限的耕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让以种地为生的农民实现收益最大化?就是要千方百计在土地上做文章。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十四五”规划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农业生产绿色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也是从根本上确保粮食安全的有效举措。

锚定这一目标,省农业农村厅制定了关中平原农业区、渭北旱塬区、陕北川道区、陕北风沙草滩区、陕南秦巴山区等7种分区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主推模式。这7种模式充分考虑了每个区域的地貌、气候等因素,让每块地都有了属于自己的“专属”模式。贴上固定“标签”后,各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建一块、成一块、发挥效益一块,从而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建设目标。

新闻推荐

陕西省再通两条高速公路 预计年底前实现“县县通高速”

新华社西安12月23日电(记者张斌)记者从陕西省交通运输厅获悉,陕西黄龙至蒲城、安康至岚皋两条高速公路23日建成通车。其中,黄...

岚皋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岚皋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从“天”说了算到“地”说了算 旱涝保收是如何做到的?)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