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蓉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兴平,听老一辈人讲述兴平人的新年民俗。
祭灶
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中国民间的小年,祭灶是小年的主要活动之一。“二十三,祭灶官”,送走灶王爷,预示着春节即将到来。兴平民俗中,张姓、王姓、李姓这三大姓的家人祭灶要晚一天。
请先人
请先人是兴平人在春节前必定会进行的传统风俗。
每年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在厅堂安置一张桌子,擦洗得干干净净,布置得十分整洁,把先人的牌拉供奉在上面,这是先人回家过年的地方。除夕下午,人们把庭院打扫干净,家宅诸神安好后,把大门的对联、门神和院内院外各种喜庆贴子贴好,家里一片吉祥喜庆的景象。人们就拿着纸香去坟里请先人。在坟头把香点着看好,带上一炷点着的香,走时叫一声:“爸,妈,或爷爷,婆婆,咱们回家过年。”一直带回家,插在供桌上的香炉里——先人的牌位前,这就象征着先人回来了。然后,给家宅诸神和先人牌位前看香点蜡,忙完后,家家在门前放炮,迎接新年的到来,告诉人们就要过年了。
此后从初一到十五,每天早晚都要给家宅诸神和先人们看香,吃饭时还要给先人献上一碗饭,在子孙们的心目中,他们和自己一起过年了,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感谢先人们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不管先人们活着的时候,子孙们如何对他们不好,但这样的敬奉确是虔诚的、恭敬的。直到十五下午,人们用同样的方法,把先人送走。
送花馍
临近春节时,新婚的家庭要挂大红灯笼,亲戚朋友要来给新婚夫妇送石榴和大花馍。
大花馍的制作可是相当讲究。捏花馍没有教材,也没有什么图样,全凭一代代艺人口传心授,模样全装在她们的脑子里。她们成竹在胸,经过一番搓、捻、擀、剪、切、捏、揪、压、挑、卷等手法,花鸟草虫、飞禽走兽便从她们的手底下活脱脱地变出来。每种花馍样式都有一定的含义,莲花馍寓意连生贵子;菊花馍寓意高洁长寿;桃儿馍寓意富贵寿长;石榴馍寓意多子多福;鱼儿馍寓意吉庆有余;牛羊等花馍寓意六禽兴旺;龙凤馍寓意龙凤呈祥、幸福美满等等。不管哪种类型,都寄托着人们深厚的感情,希望生活吉祥如意,永远安康。
送娃
在兴平,正月里有“送娃”的讲究,主要还是针对新婚家庭。
很多村民聚集在一起,以妇女为主,一位德高望重者要浓墨重彩地画个大花脸,大家敲敲打打兴高采烈地簇拥着这位画着花脸的人一起来到村里新结婚的人家,把用草扎起来的娃娃悄悄放在新婚人家的碾子下。寓意就是祝愿新婚家庭早生贵子。新婚的人家再回请这些送福、送喜的人,大家热热闹闹庆祝一番。
吃浇汤面
浇汤面可谓兴平的传统美食,过去只有在结婚丧葬的重大日子以及过年时才有的吃,是接待贵客时主家才会做的。
兴平人的浇汤面以摊鸡蛋饼汤为主。浇汤面讲究用小碗吃,先将盘子里的小面挑一小团入碗里,浇一勺滚热的臊子汤温一遍。再将汤倒入大汤锅里,留下碗里的面。这样反复浇几遍,面里已沁满了汤的浓香与煎热,最后盛满汤享用。浇汤面又被称为“涎水面”,是因为农村生活条件艰苦,缺水而且汤里味重料足,本着节约的原则,每人吃完面后碗底的汤不喝更不能倒掉,而是重新倒回大锅里煮,大伙共品一锅汤。老人告诉记者,如今农村生活条件改善很多,从卫生角度考虑,吃过的汤已经不回锅了,但“涎水面”的名字和典故却传了下来。
出嫁女儿初一避娘家
大年初一是新年的头一天,所有已经出嫁的女儿都不能在娘家逗留。
在兴平农村的村子里,无论出嫁女儿的家距离娘家有多近,都不能在娘家逗留,即便要和娘家人说话也要隔着门,出嫁的女儿不能踏进娘家半步。老人告诉记者,这个习俗在中午时分最为讲究。
家有新丧初一不出门,这个风俗主要是针对刚有老人去世或者有丧事的家庭,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全家都要待在家里不能出门。(C)④
新闻推荐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同志向十八大作的报告摘登
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介绍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胡锦涛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
安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