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民建陕西师范大学支部主委方兰
□ 首席记者 满淑涵 记者 刘杰
从手捧“铁饭碗"的公务员到赴德求学的中国学生,从躬耕讲台的大学教授到穿梭于田野间的课题带头人,对方兰来说,身份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治学之道在于经世致用。"
今年6月1日,方兰接任民建陕西师范大学支部主委一职,如何在高校扎牢民主党派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她不仅积极主动请教老会员,还渐渐总结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提升自身影响力,增强组织凝聚力,务实才能给力。"
感谢往日点滴,让今天更加自信
大学毕业后,方兰就顺利进入省发改委工作,但继续深造的愿望未曾泯灭,工作之余她仍然坚持学习英语,巩固专业知识。果然,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1999年,方兰获得中国科协赴德学习机会,攻读农业经济学博士。“首先摆在眼前的就是语言关。"方兰说,“当时对德语完全是零基础,再加上它跟英语是不同的语法规则,阅读、会话、写作,学起来极为费力,为了通过考试只能废寝忘食恶补。"
功夫不负有心人。方兰以优异成绩“过关",如今想来她不禁感慨:“年轻时总要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知道那些趟过的河、涉过的险会给人生增添多少财富。"为了学有所用,回国后的第四年,方兰申请从省发改委调入陕西师范大学工作。在德学习期间,方兰养成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她把这种习惯融入教学理念,尽量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引导他们严谨治学。几年来,她带领的团队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得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奖。“工作和求学经历,让我更加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实地考察和试验,让我更加亲近土地,了解问题症结所在,所有积淀使我比从前更加自信。"
踩实脚下的路,跟时代一起进步
“西北地区农业发展,关键要管理利用好水资源。"多年致力于农业水资源和“三农"问题研究,方兰在流域管理、资源和环境价值评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和国际同行高度重视。
“搞人文社科研究,绝不能埋首故纸堆,要明确时代使命,靠事实说话,用一点一滴的努力去推动社会变革的巨大车轮。"厚重的责任感鞭策方兰在潜心科研的同时,使学术成果走出象牙塔,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2011年,方兰认领了省委统战部重点研究课题,调研报告《南水北调对陕南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影响——以安康市为例》中,许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得到当地水利部门和省上采纳。2012年年底,方兰承担了榆林市榆阳区政府“榆阳区现代农业发展目标与路径选择"委托项目,在一年多时间里,她带着学生走访了21个乡镇,130个行政村,30多户企业,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专题报告受到榆阳区委、区政府高度肯定,部分建议被吸纳进政府一号文件。
用心热爱专注,对未来充满希望“中国迈向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离不开农村,离不开农民,这是中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方兰坦言,她很喜欢自己现在的状态。“搞农业研究既不赚钱,也不风光,反而常常与脏苦累相伴,但我享受这份纯真质朴。"
今年暑假,方兰带研究团队赴河西走廊调研水资源利用及水权建设,强烈的紫外线晒得人灼痛。十多天的调研,大家感触良多,收获巨大。“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科学研究来源于实践,也要应用于实践。"
目前,方兰正带着团队开展中国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绿色创新发展研究。“我们要做陕西107个县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匹配数据平台建设工作,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指标在大数据基础上的及时更新和动态跟踪……"言语中,她信心满怀。
新闻推荐
——民进陕西省委推进基层学习实践活动纪实□记者刘杰通讯员吴巧月牢固树立“主线意识",不断丰富学习实践活动内涵;以身边榜样为示范,激发“讲先进、学先进&rdq...
安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