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年喜
位于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的安康,是自然灾害多发伴生贫困问题突出。贫困人口因灾常年返贫率在15%左右。特别是2010年“7.18”特大灾害,造成全市原168个乡镇155万人受灾,182人遇难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65.6亿元。长期以来,安康市防灾减贫任务尤为艰巨,如何走出“受灾——重建——再受灾”恶性循环的困境,从根本上帮助处在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发,防范难度大,治理成本高,破解环境制约,彻底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安康人民多年夙愿。
为主动顺应自然,着力从根本上解决灾害与贫困问题,2011年5月,省委、省政府着眼长远,作出启动实施陕南避灾扶贫搬迁工程战略部署,计划用10年时间,让全市22万户,88万分散于偏远深山,居住在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匮乏、产业支撑脆弱的中高山灾害易发区域的群众搬迁到安全、宜居、宜业的地方,从根本上改变生存环境,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效覆盖,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全省人民一道同步够格进入小康社会。为抢抓政策机遇,安康市始终将避灾扶贫搬迁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契机。坚持规划引领,突出就业增收,强化管理服务,多途径引导群众进城入镇到社区搬迁安置,加快思想观念转变,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十二五”期间,累计搬迁13.2万户50万人,5年搬迁了相当于汉阴、石泉、宁陕3个县人口总和。
安康市作为陕南避灾扶贫搬迁工作的发源地、决策地和推进地,几年来在探索中推进,在推进中完善,在完善中提升,探索出一套符合安康实际的工作模式,得到了省委、省政府肯定和认可,实现了由艰难起步到交替攻坚再到全面推进。目前步入“精准搬迁、精细管理、精确施策”规范管理的新阶段,取得了以搬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防灾减贫、民生改善、产业培育和生态保护的效果,倒逼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推动了农村社会管理变革,达到了多赢效果。
防灾减灾能力大幅增强。安康市以泥石流、山体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占总面积的50%以上,灾害频发,危害严重,群众时常遭着对生命财产的威胁,陷于“受灾——重建——再受灾”恶性循环的困境。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采取靠城、靠镇、靠园区及安全地带布点规划建设搬迁安置社区,将地质、洪涝灾害评审作为规划技术评审前置要件,最大限度地满足防灾减灾需要,对“隔山为邻、十里同村”的偏远山区群众进行集中安置,使其彻底远离“灾害源”。“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建设集中安置小区928个,其中建设100户以下安置社区596个,500户以下安置社区269个,500户以上安置社区63个,(下转四版)
新闻推荐
■张思成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群众思想基础。要使其转化为公民的自觉行为和社会的普遍风尚,诚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非旷日持久地坚持...
安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