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发展有后劲、有潜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做好‘山、水、人\’文章,抓好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变潜在优势为发展优势,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
日前结束的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省人大代表、省委副书记胡和平在参加安康代表团全体会上,对安康发展寄予厚望。同时,这也是省委、省政府对近年来安康坚持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的充分肯定和殷切希望。
让城乡因环境而美,让群众因生态而富。近年来,安康优先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生态友好型产业,综合利用山、水、人基本要素,重点推进了生态富硒、生态旅游、山林经济、涉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促进了全市经济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同步融合发展,形成“人养山、山养人”、“人养水、水养人”的良性循环,绘制了一个欠发达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相融相生的新样本。
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产业破局
安康属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扶贫地区,是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发展不足是安康最大的实际,增加收入是群众最大的愿望。
面对既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发展老路,又要摆脱因守护“青山绿水”而出现的贫困这一“两难”问题,近年来,安康立足自身实际,集中全市党员群众智慧,确定了“关于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 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重大战略决策,成为指导和统领当前和今后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开关”。
针对现实状况,2013年7月市委三届四次全会上,市委书记郭青指出: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安康所确立的发展思路,是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促进生态与富裕有机连结,让城乡因环境而美,让群众因生态而富,使保护生态的政治责任与发挥生态优势的经济价值相协调、相统一。
为此,安康市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山林经济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涉水产业的意见》、《关于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促进了生态友好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变成不可多得、不可替代的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的新优势,实现了生态资源的充分利用、科学利用。
更加注重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通过几年发展壮大,传统的“石头经济”“木头经济”让位于生态经济,生态友好型产业迅速崛起,形成了引领安康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并成为“十二五”期间安康市发展上最突出的亮点。
据数据显示,去年全市GDP增速、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公路客货运周转量增速、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5项经济指标位居全省第一。其中,以绿色、循环、低碳为标志的生态友好型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比重持续上升,GDP占比高达65%,富硒食品、装备制造、生态旅游产业增长分别为30%、35%、20.8 %,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正主导经济发展大格局。
生态富硒产业创新突破的示范引领
近日,从市发改部门传来消息,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依托安康市富硒产品研发中心建设“富硒食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也是安康市首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标志着安康富硒产业创新突破发展迈向新里程。同时从工信部也传来喜讯,安康高新区被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富硒(下转二版) 记者 来庆琳
新闻推荐
■立心“十二五”末,安康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4:55.3:32.3。工业化率提高到42.3%左右,二产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工业快速增长成为安康“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亮点和阶...
安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