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振翼的这篇文章刊登在2013年10月的《人民日报》上,直到现在依然被广泛转载,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而当下中国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依然顽固。
本报也十分关注家庭教育的议题。2015年6月,我们在《家庭教育六人谈》报道中采访了六位不同年代、不同职业的家长或教育专家,一起探讨家庭教育问题。他们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科学、正确、有道理。
我们也先后开设过“我们怎么做父母”、“和爸妈一起写作文”两个栏目,目的是传播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增进父母与孩子的良性互动。但这两个栏目并没能长期坚持下来,缺乏有质量的稿源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这样的状况令人遗憾,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安康家庭教育面临的尴尬。
一方面,人人都懂一点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另一方面,真正践行这种理念的家长少之又少。这些观念和道理出现在报纸杂志上,然后被转发到朋友圈里得到几个赞,还会被老师们拿到班会课上谆谆教诲,然而有的父母“听过很多道理,依然教不好一个孩子”。道理摆在神龛里,家长就像那些并不虔诚的信徒,只在祭拜时才会心怀敬畏。
家教应该教什么?马振翼的这篇文章也已经十分明了。我们的学校越来越重视对于孩子人格的塑造,但是作为孩子成长直接责任人的父母在这方面却稍逊一筹。有的家长把孩子“全权托付”给老师,有的家长坚持“言传身教”,却从不注意纠正自己的行为,还有的家长倒是想要好好培养孩子的能力和人格,但是看着作业、考试、分数,最终还是退了一步。
父母当然有自己的理由,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道理我都懂,可是……”毕竟养家糊口已经十分不易,对学校和老师产生依赖心理不可避免,毕竟高考依然摆在眼前,重视成绩天经地义。但是抓成绩和抓能力,什么时候成了两件互相矛盾的事呢?培养能力和提高成绩,难道不是互相促进的吗?如果教育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为什么不能分出一点用来提高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要知道,在安康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有底气谈论家庭教育的家庭已经需要感恩了。在农村还存在着大量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有的和老人生活在一起,有的寄养在亲戚家,家庭教育对他们来说,顶多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
张婧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陈守群)汉滨区科协联合区委老干局、区老龄委、市区老科协等部门共同策划举办的“送科技下乡,促精准脱贫”活动日前走进区科协包抓的扶贫点茨沟镇茨沟中心社区,为贫困山区群众献上了一道...
安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康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