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庆明
安康汉调二黄群艺剧社由老艺人杨家才创建于1998年。2007年6月,高锦萍秉承父业,接任剧社社长,车元福先生任艺术指导。剧社现有相对固定人员36人,平均年龄63岁。剧社挂靠在汉滨区老城办,去年6月正式取得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
这些年,在市委市政府“振兴汉剧”的感召下,安康汉调二黄群艺剧社如同一支行进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的驼队,负重前行。
“宁领千军万马,不带吹拉弹唱”,这是流行在民间文艺社团中的一句话。业余文艺社团的人员年龄偏大,素质参差不齐,既没有隶属和组织关系,又没有保障和约束机制,全凭兴趣爱好,的确不易管理。
近年来,剧社不断总结摸索,如何跳出那种简单的“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家长式”管理模式。他们从建立和完善制度入手,修订和完善了剧社活动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演出活动守则,使平时的排练和正式演出活动,有章可循,规范有序,也使剧社的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为进一步规范管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剧社制定了岗位责任制,从社长、艺术指导到文武场、每个演职人员,都明确了岗位职责及年度目标工作任务。
制度不是万能的。制度本身并不具有约束力。单纯依靠制度,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他们在建章立制的同时,注重疏导和解决大家心理和思想上的问题。给每个人题赠了诸如“广纳贤才,精进管理”、“纳善言,勤总结,创一流”等“温馨寄语”。还印发了“人生哲学”、“谁是最幸福的人”、“选择幸福”、“智慧和知识的大门永远开启着”等富有哲理性的小资料,让大家既感受到“我参与,我快乐”,又增强了“戏比天大”、“一切为了观众”的责任意识,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近几年来,剧社坚持每年元旦、“十一”在桥西广场为市民公益演出。2015年元旦,演出汉调二黄折子戏《二进宫》和《三进士》。去年“五一”前夕,剧社前往汉滨区茨沟镇,在镇文化广场为山区群众献演了汉调二黄折子戏《香山还愿》《五台会兄》。这天下午,又来到茨沟敬老院,看望慰问敬老院老人,为70位老人送去了总价值2000元的体恤、凉鞋,并为老人们演出了汉调二黄折子戏《盘貂》《二进宫》。按照“汉剧进校园”的要求,去年6月26日,剧社为汉滨区劳动小学全体师生演出了汉调二黄折子戏《琵琶词》。积极参加了“我要上龙舟”及市双创办组织的纳凉演出活动。去年7月31日晚,参加了市文广局组织的“创建文明城市,争当文明市民”惠民演出活动,演出汉调二黄折子戏《香山还愿》和《五台会兄》。整个演出圆满成功,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广泛好评,荣获“优秀演出奖”。去年10月21日,剧社在老城办大北街社区开展了“九九艳阳天,浓浓敬老情”慰问演出活动。为10位老人送去了棉被、毛巾、雨伞等慰问品,献演了汉调二黄折子戏《三进士》、《五台会兄》,受到了社区老人们的拍手称赞。2014年群艺剧社被汉滨区文化局评为“公益性演出先进单位”,2014、2015连续两年被区上评为“四星级班社”。
阳春三月,群艺剧社与安康汉调二黄团首次合作,在汉阴两合崖庙会演出了汉调二黄《打金枝》、《大登殿》、《大保国》、《铡美案》《法门寺》6部本戏和《五台会兄》《吴三保游春》《香山还愿》等22部折子戏,既丰富了庙会文化,促进人文交流。
这些年,该剧社坚持每周周二、周五活动,每次不少于两个小时,不管人多人少。曾几何时,剧社只剩下“两个半人”,就这,高锦萍和大家咬紧牙关,坚持到今天。现在每次活动实行签到,活动内容记录在案。仅2015年全年活动114次,其中演出24场次,日常学唱活动47次,排练43次。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乔通讯员陈轩)4月12日上午,由甘肃省陇南市旅游局组织的陇南市2016年旅游系列宣传推介会,在安康市拉开帷幕。推介会上,陇南市及各县区代表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ppt演示、现场讲解、资料...
安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康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