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山,位于安康城北约25华里的崇山峻岭之中,海拔约400余米,它西与牛山遥遥相望,东连佛教圣地龙王山,并称城北“三姊妹山”。这里山川秀丽,名胜众多,风景迷人。提起将军山的来历,它还有一段美丽而动人的传说。
相传唐贞观年间,大将军尉迟敬德奉旨到两湖一带“阅边”,出京城、经旬阳、过包河、跨过火石垭,傍晚时分来到黑虎堂。这时先锋营内来报:前有一山垭,两边悬崖峭壁,垭深坡陡,无法通过。尉迟将军看看天色已晚,只得命令部队就地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待本将军明晨亲自查看、再行定夺”。一夜无话。第二天卯初时,先锋营内传来喜讯:“昨晚山垭之处,金光闪烁,一夜之间,山垭地势突起,长出一条仅容一人一骑而行的形似小桥的小山梁”。大将军闻讯喜出望外,亲临“桥”上。只见两边沟深坡陡,几乎垂直,令人不寒而栗。若无这“桥”,大军岂能通过?“真乃天助我也!”遂命名此处为“金桥垭”(这在解放前后流行于安康的八岔戏《显金桥》中有载)。于是带大军跨过金桥,到达老庙子。只见前面山峰高耸,地势险要,瑞云缭绕,遂向路边一老农问道:“此为何山?”农曰:“有山无名,请大将军赐予吧。”尉迟将军道:“如此峻险神秀之山,岂能无名?”农曰:“承蒙大将军途经此山,又如此关爱,不如就叫将军山吧!”尉迟将军大喜:“将军山?太好了,太好了!”从此以后,人们就称此山为“将军山”。
将军山分前中后三寨。前寨浑圆而厚实。山顶面积约1500平方米,四面垒石为寨,为主峰。解放前山上曾建有寺庙,每年三月,游山拜佛之人络绎不绝。后逐渐衰落,文革中毁于一空。现山上石砌庙墙清晰可见,一“二龙戏珠”瓷器香炉仍在。
中寨距前寨约400米远,原名“瓜瓜牛山”(蜗牛)。山如其名,螺旋而长成。山顶面积窄而长,四面悬崖峭壁,坡近80度。民国初年,王安澜造反时,曾有散兵在山驻扎。现山上四周石寨之旧迹可见,形成头天门、二天寨、三主峰之势,其峻不亚于武当山之金顶。连接前中两寨之间的是一条小山梁,梁上怪石嶙峋,一条小径蜿蜒盘旋,仅容一人单足涉猎,其险不亚于华山古道。如今山梁中段被削断成公路,形如“天门”,门两边十分垂陡险峻。
将军山的后寨原名“老庙子”解放前建有祖师大殿,庙宇轩昂,前殿供奉十八罗汉、弥勒大佛等。最为神奇的是庙的后殿,依山直切而下,人工凿成一个约丈余深的山洞,洞中供奉菩萨,终年香火不断。每年七月十五日,敬神拜佛之人络绎不绝。解放后由于“破除迷信”,神像被损,香火日衰。文革前成为学堂,时有德高望重的李兴弟老先生在此教学,为“自愿初小”前身。文革中庙宇被拆,夷为平地,现山洞仍依稀可见。庙前有一“三棱山”,其形如三棱锥,亦是奇特。
将军山四面名胜古迹众多。东面有“白马观”。这里原是一座寺观,夹在两山之间,形如潼关,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历来为南北交通之要道。文革中观被拆除,后为“白马初小”之址。将军山的西面乃为驰名的“二十四个峁疙瘩”。这些山峁有的引颈长啸,有的俯首沉思,有的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有的孤傲自芳,唯我独尊,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将军山南面约半里远有一小山垭,名为“土洞子”。这里是南下安康,北上包河的通天大衢。解放前有人曾将山梁打洞砌屋,开过“烟馆”。解放初王义平曾在此办旅店,开茶馆,供南来北往行旅休憩。文革后为“唐淌林场”之地。洞子的南边有一拔地而起的小山,名为“平池岭”。相传白莲教造反时,一汪姓头目在山上建房开馆,收徒传教,后被官军追剿而散。
将军山公路交通发达。东有水泥路直通杨寨砭,下尚家到艾家河,北面公路直通共进乡政府,西面公路到自愿村,南面水泥路直达张沟桥,交通十分便利。山前山后盛产柿子酒、拐枣酒、蚕茧。山上“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树林荫翳,野鸡野兔出没无常,金花银花四处可见,是人们游玩避暑之胜地。
李华磊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梁真鹏)8月23日,安康市举行系列活动纪念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十周年和《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颁布一周年。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秦向东,副市长孙矿玲出席活动...
安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