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 事
旱灾概况
这次旱灾的主要特点:一是干旱持续时间长。7月10日以前,全市降雨量仅为364.2毫米,比上年同期减少488.3毫米,5月下旬出现的严重干旱,使秋季粮油作物插播期普遍推迟10余天,特别是7月10日至8月25日全市47天滴水未降,再次出现严重干旱,河道流量锐减。流域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大部分断流,63座水库基本干涸,旱地极度失墒,水田严重干裂;二是受旱范围大。历史上旱灾多发生在川道、浅丘地区,而该年是川道、浅丘、中高山区全部受灾,其中74个粮食主产乡受旱最为严重;三是干旱与高温并发。正常年份,全市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时间最多持续10天,该年7月2日以后,日最高气温均在35℃以上,最高达41℃,持续高温达40天之久,属历史少见;四是旱灾发生在秋粮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受旱损失最大的是玉米、水稻两大主产作物,干旱又恰恰发生在玉米吐丝、抽雄受粉、水稻抽穗扬花的关键时期,致使大面积秋粮作物严重减产,乃至绝收。
旱灾损失
秋粮严重减产。全市72万亩秋粮作物受灾63.8万亩,占种植面积的88.6%。玉米受灾最为严重,绝收16.06万亩,占种植面积的51%;红苕减产1431.7万公斤,减幅41.34%;秋杂粮减产325万公斤,减产幅度48.5%;秋油8.55万亩全部成灾。
多种经营生产受到严重危害。全市多种经营因灾减收9559万元,农民人均减收130元。秋蚕由于桑叶产量锐减,全市少产茧75.25万公斤;烤烟减产125.7万公斤,木耳减产10.65万公斤。由于粮食严重减产,造成饲料严重不足,畜禽存栏和出栏减少三成以上。全市有3万亩桑树枯死,茶叶、柑橘、板栗等干死2万多亩。3万多架木耳菌棒枯干无用。1993年“长防工程”和1994年春季植树造林的幼苗大部分干死,6294亩育苗仅存2160亩。
对市场供应和财政收入带来连锁损失。全市财政收入共计完成3787.3万元,较上年减少1206.3万元,减收24.2%;因灾造成农产品短缺和农村群众购买力下降,使工业减少产值1846万元,减少税利203万元。
农村群众生活困难增大。1994年冬至次年春,全市重点缺粮有79397户和344640人,缺粮数量为2563.5万公斤,尤其是痴呆傻哑户、五保户、粮食绝收户、贷款无门的特困户,共34812户、139783人的生活需要重点安排,需粮825万公斤。
抗旱举措
8月5日,时地委召开全委扩大会议,通报旱情,要求其它工作都必须服从服务于抗旱工作。从8月5日开始,地委24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分赴安康市(汉滨区)区乡、村组,了解灾情,指导抗旱,慰问群众,现场解决突出问题。市直65个部门主要领导带队,到所包的乡村,组织帮助群众开展抗旱,各区乡抽调相应力量,组成若干个抗旱工作组,包村、包组、包户,带领群众全力抗灾。8月12日,全市投入抗旱劳力18.49万人,投入抗旱机械616台套,掏滩截流引水2399处,灌溉水田6万余亩;财政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先后拿出23万元用于抗旱经费,解决购置、维修、配套抗旱机具和油、电费补助,解决蔬菜、籽种调运和人畜饮水等问题;各部门为抗旱出钱出物出力,共投入资金12.7万元,水泵56台,水管7269米,蔬菜籽620(市)斤;各区乡组织动员群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水利设施,开动一切灌溉机械,投入抗旱。采取抽、挖、拉、引、挑、提等多种办法,挖掘水源抗旱保秋。帮助群众把绝收地块及时翻犁种菜,把间套地干死玉米杆毁掉,尽量保杂粮;五是组织劳力用淡粪尿灌溉红苕6.4万亩。
随着旱情的发展, 8月15日,安康地委、行署发出《关于全力做好抗灾保秋生产自救的指示》,提出来年午季前以生产救灾为中心,其它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的指导思想,部署抗灾保秋工作。8月19日专题召开蔬菜生产、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工作会议,全市(汉滨区)开展以菜补秋、以副补秋,抓多种经营“小秋收”。在蔬菜生产上广泛开展户种半亩菜活动,乡镇企业组织生产经营,实现“以工补农,以工促农”。据统计,全市(汉滨区)共种蔬菜7.55万亩,人均4分;种秋洋芋2.19万亩。
掌握灾情
8月下旬,千名干部以村为单位开展灾情调查摸底,摸清五个底子,即:因灾减产底子,农户储粮底子,互助互济能力底子,群众缺粮需要安排面的底子,重点户需要钱粮配套安排生活底子。9月下旬,进一步组织人力核实灾情、核实产量,摸清了灾区缺粮人口、时间、数量和自救能力情况。11月份,开展第三次调查摸底,全面准确掌握减产情况和生活安排底子,并以乡为单位,对所调查对象进行登记造册,落实包管措施。
通过摸底统计:1994年冬到1995年春,全市(汉滨区)有35万人缺粮,占农业人口47%;粮食缺口2550万公斤,需要救灾款700万元。有重点户(低能、五保、粮食绝收户、借济无门特困户)34812户、139783人必须重点安排,需救灾粮825万公斤。从1994年12月到1995年6月,需生活安排的户、人口数量不断增大,安排高峰在1995年3至5月,达到7万余户35万余人。
生活安排
在生活安排上对无粮无钱户,帮助他们向邻友借着吃;对有劳力的户,由干部出面介绍到富余户或开展劳务输出挣钱干着吃;对粮钱双缺户、拉措无门的户,帮助解决生活贷款帮着吃;对失去自理能力和低智能等重点户,用救灾粮款由包帮干部定时供应、按天发放管着吃。全市互助互济解决粮食325万公斤,劳务输出3万人,生活贷款250万元。每个包帮人员坚持“三天一询问、五天一查看”,真正做到生活安排万无一失。
全市(汉滨区)筹集资金1500万元,专项用于救灾粮的调运;粮食部门筹调灾粮1250万公斤,并及时将1180万公斤指标分配到各区。按照保本原则,粮食销售实行全市一个价,前后一个价,小麦销价0.635元,玉米0.60元。全市分配给12个区(镇)救灾粮共2360万公斤,救灾款217万元,虽然灾情重大,但没有发生一例饿死、冻死人或非正常人口外流情况。
今年直升不降异常的暴烈干热天气,属多年来安康罕有,也使人不禁想起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那场肆虐安康大地的旱灾。
1994年,时小安康市(汉滨区)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旱灾。灾害发生后,地委、行署迅即成立了由县级、副县级领导23人组成的“安康市生产救灾领导小组”,下设“生产救灾办公室”,专司全市旱情信息、救灾机构、人员调派、物资供给、资金筹措、生活安排等,并抽调24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316名市直部门干部深入到第一线开展生产救灾,向93个乡派驻生产救灾工作队,开展生产自救。
1994年安康罕见旱灾及抗灾斗争纪实
□ 牛谦才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陈振灏文/图)近日,笔者傍晚在安康城区美丽的东坝河堤游览时,发现“地摊”成了一大景观,让人不由得心生惋惜!自今年5月以来,河堤上悄然摆起了地摊,且日趋繁多,由开始的果蔬地摊发展到日杂百货...
安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